摘 要:本文借助“智慧課堂”的高中物理實驗探究課,實現了互動式教學,互動式反饋即時,教學計劃和內容調整即時,學生監測、反饋、消化即時,突顯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性,優化了實驗效果,體現了新課改精神。
關鍵詞:“智慧課堂”教學系統;高中物理;實驗探究
一、 引言
“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是學習《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和理論基礎,這堂課信息量大,知識點多,教師在處理時頗有難度。利用“智慧課堂”教學系統,采用“互聯網+”科技力量開創新的教學模式可以較好地破解這些問題。
二、 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教學設計
(一)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利用“智慧課堂”教學資源(在線微課)展示了一個吹飛鏢的演示實驗。
演示1;把兩個完全相同的泡沫飛鏢,分別放入兩根完全相同的玻璃管內,讓一男同學和一女同學比賽誰吹的飛鏢飛得遠。
演示2;同一個同學分別吹泡沫飛鏢與金屬飛鏢,看哪一個吹得遠。
(二) 猜想與假設
1. 實驗方法探究
為了使學生明確探究的科學性,明確在猜想加速度與力、質量定量關系時,用什么方法探究、怎樣探究。利用“智慧課堂”設計出選擇題,供學生投票,參與討論。
問題1:結合你的生活經驗,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受合外力越大,物體加速度就越大。
(B)物體質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小。
(C)物體質量越大,受到合外力一定越大。
(D)以上說法都不對。
問題1圍繞科學探究方法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控制變量的必要性,又有即時反饋并調整教學計劃和內容的作用。班中共有52名學生,在學生投票中,有47位學生參與,其中23人選擇了正確的(D)選項,占學生總數的44%,說明有56%的學生對解控制變量不熟,也說明需要在講解科學探究方法上下功夫。
然后,我又設計了第2個選擇題,如圖1所示,目的是使學生明確如何使用控制變量法,需要控制哪些物理量?實際50人投票,選A的有37人、選B的有47人、選C的有5人,表明學生大多數明確加速度難控制,然后經學討論得到探究思路:保持物體質量不變,探究a與F的關系;保持物體受力不變,探究a與m的關系。
問題2:在使用控制變量法探究三個物理量之間關系的過程中,哪些物理量容易控制?(A)合外力。(B)質量。(C)加速度.
圖1
三、 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猜想
根據“智慧課堂”中學生投票的選項情況統計,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在課堂上闡述自己猜想的理由,使學生明白猜想應該有科學依據,明白定量研究物理關系應該從最簡單的正比、反比關系開始,如若不行再考慮,保持m不變,a∝F2,保持F不變,(或者a∝1/m2)……
(一)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以“討論小組”為單位,查閱“智慧課堂”中物理資料庫,自主設計探究方案。利用“智慧課堂”變主觀為客觀,設計出選擇題,供學生思考討論。
最后選擇一個大家以前用過,比較熟悉實驗方案,即氣墊導軌加光電門的方案來作為全班課堂實驗探究方案。
(二) 實驗操作和數據處理
讓學生利用“智慧課堂”的pad中的Excel軟件記錄數據,畫出a-F與a-1/m圖像,并討論加速度與力、質量的定量關系。克服學生筆算畫圖費時費力的效率問題。
(三) 實驗結論及誤差分析
選取有代表性的三組實驗數據與圖像,利用“智慧課堂”下發數據和圖像到每位同學,學生只需眼看pad,細聽老師講解就能達到明確與強化實驗結論的目的,使學生對“加速度與力成正比,與質量成反比”的結論達成共識。
(四) 課堂小結與達標
利用“智慧課堂”對本節內容小結,檢測學生對實驗設計和操作過程的認識和理解,(學生的錯題即時傳輸到學生的個性化錯題中)說明本節課為大多數學生理解和接受,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完成得較好。另外,學生可以通過“智慧課堂”下載觀看本節微課。
四、 結語
課堂中通過對“智慧課堂”的使用,教學適時跟進,監測、反饋、消化及時,全體學生參與,師生交流密切,交互式反饋快捷迅速,課堂氣氛活躍又不偏離教學目標,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高,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到主動探索獲得知識,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胡戈,蔣大橋,皮玉安.“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一課的設計與實施——Clicker教學系統在高中物理實驗探究課中運用的嘗試[J].物理教師,2010,31(6):11-12.
作者簡介:
魏明山,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