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東??
摘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創設高效課堂一直是我們的追求。科學設置問題鏈是實現創設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之一。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鏈,由教師(或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使學生在探究解決問題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新。
關鍵詞:興趣;問題鏈;創新
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合作探究式教學在課堂上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傳統的“一言堂”式教學已經成為過去。把課堂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進行有效的合作與探究學習,從而達到探究的真正目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設計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流程,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開展好探究活動,使合作探究不流于形式,真正實現教學目標。
古語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學生探究知識總是從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中得到升華。據說,瓦特小時候看到水壺的水燒開時,蒸汽頂開壺蓋,受到啟發,激起了他的探究欲望最終促成他的偉大發明。根據我的多年教學實踐和學習感到教師可以用提問題來組織教學,并將其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這樣整節課就由一個個問題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問題鏈。學生在不斷尋求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學會了思考,培養了興趣,學會了創新,進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么,教師如何設計問題鏈才能達到以上目的呢?
一、 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系設計教學
初中歷史新課標是以“點——線”結合的方式呈現課程內容的。“點”是具體生動的歷史史實,“線”是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以“線”穿“點”,以“點”連“線”.例如,中國近代史中,列強的侵華史就是“線”,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就是“點”。新知識點總是在舊知識點的某一連接點上生長起來的。激活舊知識就是教師在深入研究教學內容、課標要求基礎上,設法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架起通向新知識的橋梁。在講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一節時,先讓同學回憶一下什么是“君權神授”,再發問:在“君權神授”下的英國會是怎樣呢?學生由此會答出17世紀英國是封建社會,國王推行封建專制,資產階級的權利受到侵害,結果引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正如新課標所強調的“不僅要考慮學科的自身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可見,新舊知識的聯系在問題鏈設計中的重要作用,在備課的過程中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系節點,設計出理想的問題鏈來。
二、 利用創設問題情境設計教學
由于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不同,在學習過程中,對同一個內容的學習困難也各不相同。教師在課堂上要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有價值的問題情境。提出不同層次都能引起興趣、激發思考的問題,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能夠喚醒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將已有的學習經驗遷移到新的學習任務中。例如,在學習“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一課時,我采用多媒體創設問題情境,先出示地形圖,讓學生看圖回答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學生都能回答上,然后問四大文明古國都發源于哪里?學生看圖很容易答出是河流,然后再問為什么呢?這個問題較難,學生答不出來。繼續出示圖片及文字材料,學生通過認真閱讀學習,就得出了正確答案。在緊接下來的關于金字塔問題的探究中創設情境同樣作用巨大,若教師直接發問,學生沒有臺階,問題可能會擱淺。
三、 利用學生的探究欲望設計教學
對新鮮事物感到好奇,想知道究竟是人們的普遍心理,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設計問題鏈。在設計中應注意能適應學生好奇、多疑、多問的心理特點,問題結論具有開放性,言之有理即可的。給學生提供寬松的問題情境,形成誘發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的良好氛圍;趣味性強易于成功,使學生有學習信心,體驗成功喜悅。
四、 利用假設進行設計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有些知識點用一般方法進行講授教學效果不會理想,如果運用假設的方法設計問題鏈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到“蒸汽時代”的到來一課時,提出假設當時珍妮機在中國被發明出來情況會怎樣?為什么?學生沉默了,答不好。因為剛學了英國工業革命發生的直接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前提條件(手工工場生產的產品供不應求)和必要條件(資本、市場、勞動力等),教師可以提示性地再發問:請同學們想一想,中國當時是什么社會?生答:是封建社會。師說:對,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那么能提供珍妮機被廣泛使用的條件嗎?生答:不能。通過這一問題鏈的提出,學生最終明白了:中國當時是封建專制制度,無法提供像英國資本主義所能提供的發展條件,最終只能是曇花一現或作為第五大發明被外國人所用。
五、 利用題目變式設計教學
對于不同的課型,練習題的變式一般是不同的。例如,新授課的練習題變式應服務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注重強化基礎訓練;復習課的練習題變式不但要滲透思想和方法,還要進行縱向和橫向的聯系,同時題目變式要緊扣考綱。注意:題目變式不要“變”得太簡單,簡單了影響學生思維的質量;但也不要“變”得太復雜,以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難以獲得成功的喜悅。因此,選擇習題進行變式訓練時要變得有“度”,讓學生積極參與是關鍵,不要總是教師“變”,讓學生“練”。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去“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說:“發展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教師在備課中要研讀課標、吃透教材、備好學生,科學設置問題鏈,引導學生思考。所設問題要遵循有內涵(有思維含量)、有梯度(符合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引領(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有開放(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間)的原則,注重史學“育人”的功能,既要抓歷史素養的培養,又要抓人文素養的提升,才能實現真正的高效歷史課堂。
參考文獻:
[1]初中《歷史課程標準 》(2011版).
[2]魏恤民,吳美娟.初中歷史教學關鍵問題指導.
作者簡介:
吳春東,吉林省松原市,長嶺縣海青鄉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