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
摘 要: 新媒體會影響大學生的言語行為和價值判斷,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挑戰。本文以微信教育為例,運用新媒體對大學生進行正確、有效的思想引領,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的輻射作用,以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 微信教育
為打造穩定、和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圈,必須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緊密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思政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始終,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體系和格局。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序開展的重要前提”。要運用新媒體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創造性、時代感和吸引力。那么,如何運用新媒體對大學生進行正確、有效的思想引領,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的輻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內容。
1.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新媒體具有互動即時、海量共享的特點,憑借獨特的傳播方式和豐富的內容,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語言和行為方式及價值判斷。
1.1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
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由消極被動接受轉變為積極主動參與,從單純的知識受眾逐漸轉變為知識的創造者、加工者和傳播者[1]。新媒體平臺為思想政治教育由“灌溉式”向互動式、引導式發展提供了契機,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主動對話交流和尋求全新視聽內容的過程中達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為學生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服務開辟了新渠道。
1.2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新媒體借助數字電視、微博、微信等,搭建教育平臺、開展教育活動,打破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面對面交流的僵局,可有效突破時間、地域的限制,提高信息傳播的效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新媒體技術清朗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拓寬了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1.3導致大學生思維方式多元
復旦校長楊玉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現在的大學精神有點迷失,出現了一種相對來說比較廣泛的精神虛脫,大學校園功利主義盛行。”[2]某些大學生不具備完整的認知結構,在網絡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下,思想道德意識觀念有待加強,在價值取向方面感到困惑和迷茫,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2.如何運用新媒體引導和教育大學生
2.1賦予新媒體育人使命
面對“人人都是通訊社,個個都有麥克風”的網絡宣傳新形勢,可巧妙運用新媒體形成嚴密、立體、耦合的德育模式,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話語和大學生思想宣傳陣地的主動權,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覆蓋學生常去的網絡聚集地,用學生常用的話語體系貼近學生,建立多層次、全覆蓋的新媒體平臺,重點圍繞思想引領、信息咨詢、互動交流等方面服務廣大學生,把教育引領與解決學生學習、生活、心理等實際問題相結合,贏得學生的信賴,進而取得學生的認同,最終實現對學生潤物無聲的教育和引導。
2.2建立信息上傳下達體系
為傾聽學生的心聲和實際訴求,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人、成才,提高關心下一代工作的精準度和實效性,應運用新媒體建立信息的上傳下達體系。心靈寄語是老師和學生溝通、交流的橋梁,利用新媒體開通“老師,我想對您說”版塊,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困難,進而貼近生活、貼近學習、貼近實際地開展學生活動,爭取多為學生解難題、辦實事、做好事,積極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2.3以建設微信教育平臺為例
微信平臺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要素,突破時間、空間阻隔,定期推送可讀性、趣味性、教育性并存的主題,實現師生間“一對多”、“一對一”的常態化雙向交流。不同于以往的人際交往模式,借助微信平臺,交流雙方共同營造了相對寬松、隱秘的虛擬空間,可有效緩解溝通壓力、縮短心理距離,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交流。在“潛移默化”中,保證思想引導工作持續、深入、有效開展。
2.3.1信息內容的版塊分類。
根據學生的成長背景、思維差異和興趣點,將微信教育的信息內容大致分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貼心信息傳達、師生心靈寄語等版塊,讓大學生在閑暇之余根據自身需求獲取所需信息,了解時事動態。
思想政治教育版塊。結合特殊時間節點,發布“愚人節里談信任”“五四你充電了嗎”、“一二·九:你必知的8個歷史真相”等內容,以回顧歷史的方式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此外,還發布學校組織開展的活動,比如“青春志愿行,我與春天有個約會”、“女神節:你我同在,妙趣橫生”等,借助創新團組織教育形式和活動開展方式,提高黨團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心理健康教育版塊。健康從“心”開始,你我相約,給心靈做個Spa,3·20心理健康周期間開展系列活動,發布“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兒”;關注女生健康成長,3月7日組織女生節專題活動,發布“表白佳句匯于此,穿四海,越八荒,只等你來取”,在學生迷茫不知方向、憂愁無人傾訴的時候,給學生提供一個溫暖的港灣。
師生心靈寄語版塊。搭建雙方傾訴真心話的有效平臺,增強黨團組織對青年思想關鍵點的準確把握,發布“愛在淮信:聽,是誰在訴說”和“心靈萬花筒:老師,我想對您說”等心靈寄語;結合熱點話題,將“人民的名義”與學生管理工作相結合,發布“學生的名義:如何打造一支精品、高效的學生干部隊伍”,更易產生共鳴,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3.2線上線下互補,提高新媒體平臺的吸引力。
在堅持面對面、富有情感的工作方法的基礎上,結合線上線下開展工作,增強新媒體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同時,新媒體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語言”進行交流;精心設計內容,選擇時效性、趣味性、互動性并存的主題;形式設計新穎,巧妙運用圖片、音樂、語音、視頻、動漫等因素,增強閱讀的舒適性,吸引更多的大學生關注。組織“四微”活動,動態展示青年學子風采[3]。首先,組織微圖片征集活動,以“青春志愿行,我與春天有個約會”為主題,組建“啄木鳥文明糾錯”、“照片拼出綠色地球”、“創意環保,變廢為寶”三個模塊,開展微圖片征集活動。其次,組織微故事征集,崇尚“善小”,分享身邊好人故事,記錄點滴善舉、美麗瞬間,培育文明行為習慣,彰顯青年學子魅力形象。再次,組織微視頻展示活動,注重典型引領,傳播青春正能量。開展“我和榜樣零距離”、“黨員團員手拉手”微電影、微視頻征集活動,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輻射作用,提高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最后,組織微承諾征集活動,在青年之聲、青年志愿者、五四紅旗團支部中開展微承諾征集。
2.3.3圍繞中心工作,增強黨團組織的凝聚力。
新媒體在明確自身定位的基礎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黨團組織聯系青年、服務青年、凝聚青年的作用,加大新媒體教育、引導青年的力度,及時解決青年的困惑、維護青年的利益,增強黨團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新媒體作為一種技術工具,一種技術革新,擁有強大的生命力[4]。我們應當準確并合適地運用新媒體對大學生進行正確、有效的思想引領,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的輻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服務”,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生態格局。
參考文獻:
[1]陳小雷.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對策[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2]吳麗.因勢利導變“誘因”為“手段”——淺談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戰與創新[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0(9):138-139.
[3]王榮.淺談新媒體在分類引導教育青年中的應用——以飛信教育為例[J].新西部,2012(17).
[4]肖良生,程榮富.新媒體對青少年心理成長的影響及對策[J].少年兒童研究,2012(12).
項目名稱:2017年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HXSZ1714《運用微信加強大學生思想引導的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