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依照“巧用生成,順學而導”的課堂教學思路,通過在備課和教學環節創設真實的應用情景,并塑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方能打破拘泥于教材體例的尷尬局面。
關鍵詞:中學信息技術教學;動態生成;策略
一、 引言
隨著我國步入后工業化社會,也使得中學信息化技術課堂教學更具有時代價值。但從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出發,現有的教材資源是無法充分滿足教學需要的。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歸因于:(1)教材體例無法與我國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趨勢相同步;(2)當前的中學生已經通過游戲資源,掌握了基礎性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因此,現階段需要依照“巧用生成,順學而導”的課堂教學思路,通過在備課和教學環節創設真實的應用情景,并塑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方能打破拘泥于教材體例的尷尬局面。但在實踐中也促使筆者感知到,基于中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在信息技術應用情景創設中還應注重其中的選項,而且若要增強他們的課堂參與度,還需要挖掘選項的趣味性。基于以上所述,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二、 對“動態生成”教學理念的解析
結合中學信息技術課程內容,這里對“動態生成”教學理念展開解析:
(一) 教學內容預設
打破拘泥于教材體系教學模式的不足,則需要增大課堂教學中的知識容量空間。而這里的知識容量空間并不是單純由課程知識來填補的,如在學習文檔編輯知識時,這里的知識容量空間的拓展,則需要通過引入預設的工作任務來實現。由此所帶來的教學要求便是,具體的文檔編輯任務在流程上并不一定按照教材知識點順序而展開,而且文檔編輯所需要的信息源也并不屬于這一章節,所以對教材內容的整合便成為了必然。可見,教學內容預設內含有整合教材知識點的要求。
(二) 教學過程能動
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能夠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不難知曉,隨著當前中學生普遍具有基礎性的信息應用能力,所以還需要將這種應用經驗融入到上述能力的構建中來。因此,通過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自主性,來實現教學過程的能動效果。如,在文檔編輯中對于各類排版形式,則應先由學生通過自主摸索WORD或WPS的編輯模式,然后帶著問題來聽取老師的講解。那么,這樣就能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
三、 “動態生成”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具體而言,應掌握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則:
(一) 預設的實用性原則
這里的預設便指向情景創設和留白,這里需要遵循實用性原則。遵循這一原則不僅滿足了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也因其與生活的近距離而提振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為此,教師應能站在學生的視角洞察出信息技術在學生生活中的應用需要。
(二) 教學的趣味性原則
顯而易見,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能夠促進教學預設的有效貫徹。那么如何來識別這種趣味性呢?不難知曉,這也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進行審視。在文檔編輯知識教學中,學生所感興趣的并不是文檔生成原理,而是將自己的思想再現在文檔中,以及通過編輯文檔來記載其他學科所規定的作業內容。
(三) 學習的綜合性原則
關于這一點是建立動態生成課堂教學的關鍵點,即通過對某一知識點的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將已有信息技術應用知識納入其中。毫無疑問,這正是中學信息化應用技術教學所追求的目標。
四、 原則導向下的策略構建
根據以上所述并在原則導向下,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策略構建如下:
(一) 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樣以文檔編輯教學為例,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通過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機制來實現。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流得知,許多課程作業都以調研報告的形式來提交,而且中學生處于青春期也具有表達自己思想的訴求。因此,這就為網絡資源搜索、文檔編輯中的格式排列、字體選擇帶來了動態生成的可能。
(二) 創設熟悉的應用情景
在發現班級學生大都對旅游感興趣后,便可以創設出編寫導游詞的應用情景。編寫導游詞首先需要對旅游項目進行了解,所以這就使學生能夠應用自己的網絡信息搜索能力;導游詞的編寫還要求精煉、美觀,從而這又使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完成了文檔編輯能力訓練。當然,應用情景還可以包括:撰寫本地生態保護現狀調研報告、給同學和老師說的心里話等。
(三) 教學與應用實踐相結合
這里的教學主要體現為教師的講解,而應用實踐則體現為學生的自主完成文檔編輯任務。對于前者而言,教師應把精講放置在學生完成任務之后,這樣便能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文檔編輯、網絡信息搜集中所存在的疑惑。而且在結合中,應引入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最后,在課堂教學反饋環節,可以將每個小組的文檔編輯成果在多媒體上進行展示,教師應分別給予積極評價。
綜上所述,以上便是筆者對文章主題的討論。不難發現,在實現動態生成教學目標時,應關注教學預設的質量,而這不僅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還應開展教材的知識整合工作。
五、 小結
本文認為,現階段需要依照“巧用生成,順學而導”的課堂教學思路,通過在備課和教學環節創設真實應用情景,并塑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方能打破拘泥于教材體例的尷尬局面。具體的實施策略包括: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熟悉的應用情景、教學與應用實踐結合。
參考文獻:
[1]湯懷忠.初中信息技術課堂動態生成性資源的把握與利用[J].教育研究與評論:技術教育,2012(6):79-80.
[2]莊小云.基于Moodle平臺的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動態生成性資源應用策略[J].教育信息技術,2017(6):20-23.
作者簡介:王天翔,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八集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