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涵亦
【摘要】針對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解決措施對策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全文通過對四川省農村信用社的存貸款等資產狀況進行質量分析歸納出其不良資產的成因,并針對其成因的特殊方面——貸款對象的特殊性以及不可抗力因素的特殊性進行重點分析;在結合四川省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的特殊成因和近年來自身的不良資產清收經驗的基礎上,本文創新性提出了相關實用性處置措施。
【關鍵詞】不良資產 四川省農村信用社 存貸款質量分析 處置模式研究
一、緒論
1996年,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國發[1996]33號),該文件中提出“清理整頓農村合作基金會”,允許清理整頓后的農村合作基金會與現有的農村信用聯社合并。這一改革舉措使得農村信用聯社在改革初期合并農村合作基金會的同時吸收了大量的外來不良貸款。不良貸款的持續走高已是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乃至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難題,不良資產問題的解決與防范成為我國農村信用社乃至整個農村金融良性發展的關鍵。
基于此,本文以四川省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資產為研究主題,不僅順應該研究背景,且具有較強的實用和現實意義。
二、四川省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質量及成因分析
(一)四川省農村信用社貸款質量分析
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下,四川省農村信用社自2011年起嚴格控制信貸規模,優化貸款投向、投量和結構,加大了對“三農”、小微企業、縣域金融等涉農領域和實體經濟的信貸力量。2014~2016年間四川省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具體流向如表3-2所示。
表2-1所示,近三年來四川省農村信用社貸款分布情況直接反應農信社在放貸過程中,涉農貸款作為支柱性貸款種類,一直呈穩定的直線上升趨勢。截止2016年末,涉農貸款總額已經超過當年貸款總額的65%。這一趨勢主要是由政策因素決定,在服務“三農”、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總目標下,農信社貸款向農村、農業傾斜,切實做到了為農戶、農業服務。
(二)四川省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質量特征分析
根據表2-2分析四川省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情況。首先針對2008年~2016年間農村、城市商業銀行和四川省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貸款率下降趨勢縱向比較,四川省農村信用社2008年不良貸款率為同期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9.1倍,為城市商業銀行的15.1倍。2008年發生汶川8.0級特大地震,四川省農村信用社因此導致的人員、資產損失高居全省金融機構首位,不良貸款新增115.38億。隨著機構內部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入,在信貸結構調整期間,2009年作為四川省農村信用社央行票據置換兌付的末年,省農信社成功向央行申請專項票據共計95.9億元,其中76.08億元用于置換不良資產。申請央行專項票據這一舉措從根本上改善了四川省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資產狀況,此后省農信社的不良貸款率基本控制在銀監會的監管指標要求比率范圍內,且在7年間平不良貸款率指標穩步下降,不良貸款規模也逐年降低。
橫向比較表內2010~2016年度數據,在我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風險下行蔓延的大環境下,我國農村商業銀行與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自2012年起持續上漲,農村商業銀行2016年不良貸款率指標相較2012年同期增長0.07個百分點,城市商業銀行增長0.41個百分點。在我國商業銀行備受不良貸款上漲風險影響下,2016年不良貸款率相較2012年同期下降了4.99個百分點。
(三)四川省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成因分析
1.農村信用合作社不良貸款形成原因分析。
(1)借款企業內部原因。
農村信用社的借款對象通常為本轄域內的中小企業及個體農商戶。借款企業由于企業規模較小,經濟基礎薄弱,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差,導致了企業經營風險大,流動性低。另一方面而言,由于縣城經濟發展的局限性,收到了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與自身經營能力局限的影響,導致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小,財務信息與管理機制不健全、不透明。而農村信用社的貸款產品設計較為單一,與企業、客戶的生產周期、資金流動存在一定的矛盾,加之中小企業信息不明,信用意識淡薄,導致在經營投資出現問題時容易跑路或賴賬。
(2)信用社機構內部原因。
針對信用社本身的操作風險,主要是指信用社在發放貸款過程中,常常存在審查流于形式的情況。信用社審查貸款往往不夠仔細,未認真詳細研究借款方真實資產情況和經營狀況,對借款人的信用情況和還款能力審查不到位,盲目輕易發放貸款以導致最后資金回收困難。其次,農信社對貸款的后續跟進工作不到位,未跟蹤監控貸款流向,后續貸款管理體制薄弱,使得借款方有機可趁,到期貸款回收困難,不良資產由此累積。
(3)歷史原因。
大量的外來不良資產積壓使得大量的農村信用社自身可用資金被占據。另一方面,農村信用社在經濟轉軌時期,國家政策變化巨大,農信社自身并未迅速完善管理經營體制,加之在2003年以前,國家政策推動國營、鄉鎮企業改制,以及近年來對環境保護力度的增大,相繼關閉了一系列破壞環境、污染嚴重的鄉鎮中小企業,直接導致大部分農信社信用貸款呆滯,積壓成為惡性不良資產。
2.四川省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成因的特殊性。
(1)貸款對象的特殊性。
2013~2015年間,四川省農村生產總值平穩上升,三年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倍左右。面對嚴重短缺的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四川省農村信用社加大信貸投放力度,特別在春耕農貸投放和抗旱期間,面向廣大農村地區大力發放小額信用貸款,盡力滿足農業生產需要。
此種為扶持農業經濟發放的小額貸款過多,信用擔保過弱,農民還款能力過低。由于貸款對象經濟狀況和政策扶持的特殊性,四川省農村信用社由此背負了過量的該類呆賬壞賬。
(2)不可抗力引起不良貸款的特殊性。endprint
2008年汶川地震對四川省農村信用社造成了人員、資產等方面的極大破壞。當年的6040個網點中有2986個受害,因災新增的不良貸款高達115.38億元。地震過后,為扶持災區經濟發展,扶持災區人民和受災中小企業,四川農信針對地震災區的特殊需求,開發了多項賑災專項貸款業務。截止2008年末,省農信社各級聯社共計分發抗震救災款項110.7億元。由于抗震救災的特殊性,四川省農信社對該部分不能按期償還的救災專項貸款實施“四不”福利性政策,這一政策的出臺使抗震救災專項貸款的清收可能性大幅降低,不良貸款大量積累。
三、四川省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處置創新性思路
本章提出幾種處置措施以完善四川省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處置體系。
(一)加強防控不良資產產生環節
1.建立健全放貸流程,完善追查問責制度。建立完善的信貸管理監督體制,首先需要對放貸環節進行重點防控。信用社管理層應當對放貸人員資格進行嚴格審查,確立一套完善的經營度量指標,將放貸人員的年度考核與該指標掛鉤,嚴格審批借款人信用情況和貸款去向,并將放貸人員與其發放的貸款掛鉤,在后續貸款的追蹤回收環節作為經辦責任人承擔責任,通過收入刺激制度督促放貸人員嚴把審核,防患于未然。
2.定期追蹤貸款去向,建立風險提示體制。信用社針對農戶和小微企業發放貸款往往存在放貸后監控不力,無法定期追蹤貸款流向等情況,導致信用社不能及時收到貸款信息反饋更新。
根據此類缺陷,建議信用社借鑒國內外企業資金風險評估機制,在五級分類法的基礎上,省內各州縣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村信用社經營狀況、管理能力,自行決定風險提示額度,并報上級主管部門審查,該行為在于防止管理人員假公濟私,虛報風險提示標準,弱化風險提示的效率。風險提示的目的是為了在貸款發放后的還款期限內,以貸款經辦人員為責任組實時負責監控貸款去向,及時評估貸款風險,當風險大于一定標準時予以高度關注并對清收對策做好充分準備。風險提示制度有助于農信社防患于未然,遏制逾期、呆賬轉化為不良賬款的風險。
(二)強化不良資產處置環節
1.深入挖掘不良資產清收潛力。四川省農村信用社可與專業管理機構合作,利用不良資產管理公司的管理資歷和優勢,充分評估不良資產綜合價值,根據不良資產具體情況采取合理對策,提高不良資產賬面價值,完善評估報告。與熟悉地方情況的第三方中介機構合作處置不良資產往往能有效剝離不良資產,降低處置成本。另一方面,四川省農村信用社作為省內老牌金融機構,可嘗試與政府合作,建立一家有政府政策支撐的不良資產管理機構,有效利用其管理優勢,為四川省農信社不良資產的處置提供一條決策鏈短、效率高的途徑。
2.積極探索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路徑。近年來線上不良資產管理公司的出現如雨后春筍,在金融機構不良資產處置環節發揮著重要作用。省農信社應該抓住時代機遇,利用互聯網的線上關注熱度,與省人行、銀監局合作,借鑒現有的互聯網不良資產管理平臺的創設經驗,加強與債權方、需求方、司法機構、不良資產交易所等的合作聯系,建立一個高權威性、規范化的銀行不良資產線上處置平臺,各方合作健全業務功能體系,為省農信社的不良資產提供廣闊的處置平臺,縮短不良資產處置時間,減少人力物力消耗,提高線上平臺服務能力,為不良資產的處置提供新途徑。
3.與地方政府展開合作清收,優化不良資產處置外部環境。
(1)加強社會信用建設,嚴控企業破產逃廢債現象。
政府應當摒棄地方保護主義,以大局為重,嚴格控制部分企業通過破產清算逃避債務的現象;借助社會媒體和網絡平臺公開曝光企業、個人逃廢金融債務行為,加強社會信用宣傳,改善社會信用環境,督促企業和個人樹立市場經濟下的誠信觀念,積極配合農信社還款,減少農信社不良貸款處置壓力。
(2)帶頭處置涉政貸款,規范政府行為。
通過各級政府的不良貸款處置領導小組認真研究轄域內各項涉政不良貸款的運行情況,制定相應的清收措施。對行政、事業單位和黨政干部貸款結合相關政策要求監督清收,并對農信社涉政不良貸款的相關損失進行財政補償。發揮政府作用,規范政府行為,不包庇、不縱容政府內部機構人員拖欠貸款的行為現象,優化貸款清收外部環境。
(3)政府合作開展信貸資產回購業務。
不良貸款的積壓對四川省農村信用社往往造成大量流動資金的短缺,使信用社其他業務缺少資金支持,難以繼續發展。農信社為了盤活不良資產,往往可與地方政府合作,由地方政府發行地方債,收購信用社可抵押的實物型不良信貸資產,并與地方政府簽訂相關回購協議,當信貸資產轉讓當期時,在政府無力處置該信貸資產的情況下進行回購。該類信貸資產回購模式一方面使政府在協助農信社工作的同時減輕自身財政風險,另一方面政府發行地方債的支持,使信用社對該類實物型不良資產的處置有較長緩沖期,盤活不良資產的同時獲得了資金支持,極大擴展了農村信用社的業務發展空間。
四、結論
綜合全文分析可知四川省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資產問題前景明朗。全文通過對四川省農村信用社的存貸款等資產狀況進行質量分析歸納出其不良資產的成因,并針對其成因的特殊方面——貸款對象的特殊性以及不可抗力因素的特殊性進行重點分析;在結合四川省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的特殊成因和近年來自身的不良資產清收經驗的基礎上,本文創新性提出了相關實用性處置措施。
參考文獻
[1]吳旭陽.銀行業的經營風險及化解[N].企業導報,2015(19).
[2]羅潔.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問題探究[J].商場現代化,2016(24).
[3]張楠.成都市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處置問題探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9.
[4]張玉明.信息非均衡與中日銀行不良資產[D].復旦大學,2009.
[5]潘煒碧.建立有效分類方法真實反映貸款質量[J].武漢金融,2001(03).
[6]阮明月等.農村信用社處置不良資產的新思路[J].特區經濟,2005(04).
[7]魏國雄.對不良貸款的再思考[J].銀行家,2011(01).
[8]王俊芹等.農村信用社改革的績效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以河北省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0(06).
[9]楊念.AltmanZ值法在銀行資產質量評價中的運用[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2.
[10]蔡明瑞.模糊綜合評價法在銀行貸款風險分類中的應用[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4(08).
[11]趙龍會.農村信用社經營風險防范的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