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教育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為了更全面更好地提高對學生的素質水平,初中數學教師在從教學手段與方法入手的同時,必須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課堂上來,使得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初中數學教學相結合,就要從整體著手,把握好教學目標的同時兼顧學生的心理活動,教師應以心理學原理為基礎,給學生制定合理的計劃,不僅要保證學生充分的獲取數學知識,而且要有一個過硬的心態,保持穩定的心理健康狀態,才能使學生既能做好學問又能快樂成長。
關鍵詞:初中數學;心理健康;課堂教育
教學時為了使得中學數學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間的相互融合,要善用心理學的方法與原理,教師給學生傳授技能、知識以及提高學習能力的同時,在制定教學計劃、管理時要巧妙的把對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去除,防止那些能引起學生心理壓力過重和心理失衡,保證學生在學習時能有個輕松、快樂、和諧的氛圍。
一、 教師應找到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學計劃的著力點
教師做教學計劃時不僅要完成教學知識的任務還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到在教學時學生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問題,緊緊圍繞著學生的具體學習水平與能力做教案,做到傳授知識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相兼顧。把初中數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去。為學生打造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
二、 舉辦各種融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數學活動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教學成果的一種反應,只有學生廣泛的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來,才能讓學生更高效的學習。所以校方應舉辦一些能吸引學生參與的數學活動,通過學生的相互協助與主動思考來從數學活動經驗中汲取經驗,為進一步掌握理解數學知識打下夯實的基礎。
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John. Dewey在他的“活動中心論”中提出:“要想獲得成功的經驗,必須從開展的活動中進行實踐,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得到能力提高、獲得新知識。”他認為經驗只有在各種活動中獲得,所以一種合適的教學方式是讓學生用自己的想法來參與并進行活動,讓學生可以直接從學習活動中了解各種各樣實際情況,給學生留下一個不易忘記的學習印象,才能對以后的學習產生成功的經驗,學生能夠在邊做邊學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作用,感受到學習的魅力,從而對學習產生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打造出一個讓學生能健康學習的環境。
1. 開展數學競賽活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毅力和信心
開展一個好的數學競賽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數學的信心與毅力,但一個失敗的數學競賽則容易導致學生有挫敗感從而失去對數學的興趣,特別對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而言,這些學生因為往往很難取到優秀的成績,看到那些得高分的同學,就覺得自己學不好數學,從而產生不想繼續學下去的念頭。數學競賽活動有各種各樣的形式,開展數學競賽活動時,教師必須要充分全面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應該要選取合適的方式,太難的競賽題,容易讓學困生感到氣餒。
例如舉辦一個數學競賽接力賽時,以小組為單位,成績好和成績差的相互搭配,把競賽題分成難易的幾部分,看哪組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務,這樣可以使得學習稍差的學生也有能自己能做出的題目。這樣可以讓學困生在獲得競賽成功的時候也能感受到自己的作用,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完成這樣的數學競賽接力賽要求各個學生之間共同配合、相互協作,還可讓學生產生集體榮譽感,明白注重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2. 舉辦數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愉快在心理學中是作為一種積極情緒,它是一種主觀體驗使客體滿足主體目前優勢需要,要想讓學生產生興趣就必須要先感到愉快。研究表明有興趣的學習比沒有興趣的學習產生的效果顯然不一樣,有興趣的會好很多,所以教師要努力把“愉快教育”的理念在教學教育中體現出來,使學生對當前的學習感到有樂趣,同時也要把握好這個情緒的度。
心理學研究表明:具體實踐水平和愉悅情緒的水平成一個先增后減的關系,保持中等的愉快水平能使學習達到一個最好的狀態,愉快情緒過弱會減弱思考,愉快情緒太強會減緩思維。所以在初中數學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只有把握好讓學生有個合適的愉快水平,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學效果。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心理素質是一個人整體素質的組成元素之一。心理素質是結合了先天和后天的影響,情緒內核的外在表現。天生素質作為基礎,發展受到后天的踐行、環境、受教育情況等因素的影響。顯然數學能力的靈活運用對于建立學生有一個完善健康的心理素質是不可或缺部分。
而在學生中間舉辦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們的能力再活動中得到充分的應用,可以說是作為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大家所期待的和諧健康的課堂人文環境,不就是教師能處處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發揚學生的長處,給予學生應得的肯定,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性,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保護了學生心理健康的快樂成長。
三、 評價學生時也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現實中有很多學生不愛學習,甚至逃課等行為,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在學習過程與、日常生活當中受到了一些過度或過分的批評或冷嘲熱諷所導致的,從而就產生了不平衡感引起心理問題。
所以老師在評價學生時要以激勵為主,批評為輔,兩者相結合,收放有度,對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做到公平公正,對待優生要繼續鼓勵發揚,對待差生也不能一味的指責,應該以引導教育為主,讓學生重拾對學習的興趣與信心。在教學中把握好課堂上學生情緒,讓學生有個能快樂學習的情緒會對數學學習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教師不僅需要充分的教學經驗,而且對于學生的感受要很敏感,能根據不同知識內容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靈活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焦慮是一種負性情緒,是對沒有明確對象的恐懼或擔憂。
相關心理研究表明,當學生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或無法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時,對于之后的學習容易產生抵觸和恐懼的情緒,這是一種學習恐慌的表現,學習效率和恐慌程度也是呈n形曲線關系,恐慌水平低則會無法引起學生的注意,而恐慌水平過高則會使學生學習時因害怕自己做不好而難以集中注意力,而合適的恐慌水平則可以使得學生有一定的緊張感的同時鉆研學習。
所以在初中數學教學的課堂上教師要提高教學效果就要讓學生的恐慌程度達到剛剛好的水平。
好奇心作為人的一種內在心理,當學生對于某個事物的部分或全部沒有一個了解,自然而然的就會有想去了解探索這個事物的想法。好奇和樂趣是相關聯的,有了好奇心就會對這個事物產生興趣,對于探索這個新事物的過程也是樂于其中,而在這個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就會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一些價值觀產生積極的影響,對學生的成長教育起到一個很好的效果,所以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時,老師應根據具體情況,用各種合適的教學方法去激發出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集中注意力來學習這些未知的新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完善學生健康心理素質。
四、 總結
常言道:對于不同的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這充分的說明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給予其特有的教育方法,明白學生想要什么、想學什么、想如何去學。只有在了解這一系列的特點之后,舉辦合理的教學活動,才能在學生中充分開展并取得好的效果。不要讓學生對教師的印象是一種刻板嚴厲的。
在校園里,老師就是學生的第二個“家長”,對于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任何問題,教師們都應該積極的去處理對待,把每一個學生當做自己孩子一樣的對關愛。不僅在課堂上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余時老師也應該對可能有問題的學生進行開導。
教書與育人都是教師對學生教育的重點,緩解學生壓力,去除負面情緒,做好對學生傳學識、授方法、解問題和挖掘學生的潛力。為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塑造一個美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仲蘭俊.淺談初中數學課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學周刊:下旬,2015,03:237.
[2]孫振營.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7(11):59-60.
作者簡介:
邱麗,福建省南平市,邵武七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