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軍
【摘要】內部控制有利于提高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水平,在防范舞弊和預防腐敗有重大現實意義。本文以縣級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建設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縣級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中常見風險,并闡述了實現縣級行政事業單位風險防范的內控對策。
【關鍵詞】行政事業 內部控制 防范
一、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建設與風險防范的重要性
(一)適應依法治國依法理政,提高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行政事業單位全面開展內部控制建設工作,是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一項重要的舉措,決定指出:“對財政資金分配使用、國有資產監管、政府投資、政府采購、公共資源轉讓、公共工程建設等權力集中的部門和崗位實行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定期輪崗,強化內部流程控制,防止權力濫用”,成為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行動指南。為推動全面實施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建設,財政部相繼出臺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關于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開展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基礎性評價工作的通知》,這些制度政策的貫徹執行規范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經濟和業務活動,強化了對內部權力的運行,提高了單位依法理政依法治國的能力和單位內部整體管理水平,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提供有力支撐。
(二)有效防范舞弊腐敗
有效防范舞弊和預防腐敗是單位內部控制的主要目標之一,內控第一條規定:“為了進一步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水平,規范內部控制,加強廉政防控機制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等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制定本規范?!敝赋隽酥贫ê蛯嵤﹩挝粌瓤匾幏兜哪繕撕鸵饬x。習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會議上指出:“要加強對行政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人、管錢,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從一定意義上說,搞好內部控制規范,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對于建立健全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體系,減少自由裁量權的空間和余地,用制度來限制權力的濫用,有效防范舞弊和預防腐敗,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縣級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建設的常見風險
(一)單位組織架構不合理,權力制衡機制未有效實施
縣級行政事業單位屬于基層單位,某些重要內部職能部門缺失,例如:內控、紀檢、內審、績效等未設置或職能未指定,業務部門間缺乏相互牽制,權力相對集中在部分單位,沒有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和定期輪崗,缺乏良好的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分離的機制,“三重一大”集體決策制度被擱置,一人說了算,權力制約難以制度化或無法落實。
(二)不相容崗位未有效分離
內控制衡性原則要求單位在機構設置、崗位責權、業務流程等形成相互相約、相互監督機制。實踐中,在實行會計集中核算數年后,縣級基層單位財會機構不健全、人員短缺流失,經常出現會計、出納、采購、驗收、保管、檔案等崗位一人多崗或有崗無人,職責權限不清。一些單位出現會計出納一人兼的情形,對此單位視而不見,任其發展,也未對會計、出納崗位定期抽查或專項檢查。一些單位印章票據一人保管,資金的收付一人全程辦理,未對票據、印章實行分開保管,缺乏資金管理必要的制衡性控制,給財務管理帶來許多安全隱患。
(三)風險評估機制未建立
現階段很多縣級行政事業單位在內控建設工作中沒有成立風險評估小組,認為財務部門可以代替,再設立風險評估小組是多余的。但是內控建設的綜合性、復雜性,僅單純依靠現有會計人員的知識能力是無法完成專業的風險評估,難以確定業務環節中風險點,最終導致單位沒有建立風險評估機制。
(四)缺乏內控有效性評價體系和責任追追究體系
內控規范要求,單位要完善內控制度,建立內控監督評價機制,全程監督內控制度執行,定期分析評價,形成有效性的評價體系和責任追究體系。但縣級單位中普遍內控機構不健全,沒有監督評價機構,有些單位雖然設置了內審部門,但是不定員定崗,專業審計人員又少,無法開展內控建設的評價和內控實施的有效監督,難以提出有針對性的內控評價建設建議,最終是財務部門自己實施自我評價,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內控建設難以有效推進。此外,單位內審部門與財政審計部門缺乏信息共享與業務合作,在檢查審計時對內控制度的設計和運行缺乏有效評價,內外因素不力導致內控評價沒有發揮以評促進的作用。
(五)內外監督不力
內外監督機制不到位,單位往往重視業務預算和會計核算,而忽視資金的使用效益,未對資金進行績效評價,未按要求設立內審部門,已設立的也形同虛設,在內部審計工作未發揮監督評價作用。而審計、財政等部門,更關注財政資金運用的合法性和合規性,很少對單位內部控制的建立和有效實施檢查指導。另外沒有對未建立實施內控的單位追究問責,單位領導及各部門對內控認識的不足,使內控建設僅是敷衍了事,應付檢查,流于形式。當單位出現經濟問題,一般追究當事人、主要責任人的過失,沒有過多的追問為什么會出現這類問題,更多的是關注人的問題,少有提起是內控制度缺失,內控建設出了問題,沒有對內控建設的負責人追究問責。
(六)內控信息建設滯后,難于適應內控信息化建設的需要
縣級行政事業單位內控管理信息系統普遍覆蓋很底,內控信息建設處于落后狀態,明顯制約著縣級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建設的推進和深入發展。2012年國家推行內控建設,基層單位由于多方面原因進展很慢,其中內控信息更是內控建設中的薄弱環節和難點,一方面源于單位內控制度、流程、風險分析等方面建設都不夠到位,作為內控建設的末端環節內控信息自然是相對滯后,另一方面基層單位缺乏懂內控、業務和信息化的綜合性專業人才,使內控信息化建設進展不太理想,要實現內控業務與信息完美結合具有一定的難度,總體看基層單位從內控理論、方法、技術都處于落后狀態,難于適應內控信息化建設的需要,必須加大內控信息化建設的力度。endprint
三、實現風險防范的內控對策
(一)健全內部控制組織,保障實施
首先,單位要廣泛宣傳、認真學習內控的政策制度,提高單位全體人員對內控的認識,引起單位領導足夠重視,使內控建設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積極貫徹,為內控建設營造良好的實施環境。其次,單位要制定內控方案,成立單位一把手任組長的單位內部控制建設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在內控建設中的職責分工,構建合理科學的組織架構、工作機制,確保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構筑起單位各職能部門、內控內審風管部門、領導層組成的風險管理的三條防線。
(二)盡快建立風險評估機制
為了能夠準確全面的了解內控建設,系統、客觀的評估單位經濟活動中存在的風險,首先單位要成立風險評估機構,單位分管財務的領導任組長,負責風險業務的評估工作。其次單位風險評估機構要隨著單位業務和環境的變化及時做出評價,要建立經濟活動風險定期評估機制,嚴格執行風險評估程序,按目標設定、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應對四個步驟依次進行。在單位層面要側重分析組織架構、議事機制、關鍵崗位責任制的建立是否完善,關鍵崗位工作人員任職是否符合要求,財務管理是否符合規范,是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內控建設。在業務層面要重點分析預算、集中支付、政府采購、資產管理、建設項目等各項經濟活動業務是否符合內控制度的要求。風險評估結束后要及時將評估情況反饋各業務部門,及時總結經驗,按單位實際情況及業務特點制定各種風險應對策略,采取風險控制的各種方法,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之內。
(三)推動內控評價、內部監督的有機結合
首先,單位要按照《財政部關于開展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基礎性評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以量化評價為手段開展單位的內控評價。遵循內控建設的全面性、重要性、問題導向、適應性原則,認真組織,合理安排工作,分清輕重主次,及時發現內控設計和運行中的問題,針對性改進。其次,把內控的監督和風險評估有機結合,通過加強日常監督和專項檢查,促進監督、自我約束機制的完善,形成對單位風險動態監控。
(四)加強審計等部門的外部監督
發揮審計外部監督,以風險導向理念,對單位進行日常審計,在進行審計實質性測試之前,要實施符合性測試,最終審計報告要對被監督單位的內控設計、運行的有效性出具評價結論。單位根據審計部門評價報告提出的意見,有針對性開展內控建設整改,促使單位內控建設健康有序發展。通過審計部門外部監督,可以引起單位領導對內控建設的高度重視,同時可提高內審部門在內控建設中地位,促進內控建設的發展。同時需構筑財政、紀檢、監察等部門外部監督網絡,確保外部監督檢查的有效開展。
(五)結合“金財工程”,推動內控建設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內控建設,實現業務流程與信息技術無縫銜接,減少人為操作的安全隱患。對接“金財工程”,推進內控建設信息化。結合內控建設需要,完善和改進部門預算、非稅收入、政府采購、國有資產管理、國庫集中支付等系統,打造“金財工程”數據大平臺,將內部控制規范的內控業務流程標準嵌入各個財政財務管理應用系統,讓權力在制度的“牢籠”中安全運行,提升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儲小波.實施縣級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若干思考[J].財會學習,2016(19).
[2]陳向京.完善縣級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建設的建議[J].預算管理與會計,2017(8).
[3]張榮軍.縣級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初探[J]交通財會,201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