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麗穎
[摘要]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將“運算能力”作為十大核心概念提出,充分體現了培養學生運算能力的重要性。學生運算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效果。本文以小學一年級運算教學為例,闡述了運算教學中培養學生運算能力的方法。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必須緊緊圍繞“明算理、優算法、成技能、悟思想”四個步驟來展開。多年來,筆者一直用這個方法,嚴格要求,強化訓練,持之以恒,使學生的視、聽、記能力協調發展,提升了口算能力。
[關鍵詞]運算能力;理解算理;優化算法;數學思想與技能
課程標準中把“運算能力”作為十大核心概念提出,充分體現了運算教學的重要性。運算教學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今后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生今后生活、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生活技能之一。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積淀學生的核心素養呢?筆者在一年級運算教學中,逐漸摸索出以“明算理、優算法、成技能、悟思想”為支點的分步驟、循序漸進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多動手實踐,理解算理
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一年級學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對抽象的數學運算不感興趣,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決定的。因此,教師在計算教學中,要將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與實際操作活動巧妙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將形象的操作過程與抽象的運算過程融為一體,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算理,掌握運算方法。
例如,教學“9加幾”時,對“9+4”口算進位加法的算理算法的感悟與理解,可以從以下三步入手:(1)動手操作:學生通過實物操作的方法探索運算過程和結果。(2)有機結合:教師抓住“湊十”的操作過程,讓學生一邊操作一邊回答13是怎么得到的?學生說:“先從盒子外邊的4盒飲料里拿出1盒,放進盒子里湊成10盒,再用盒子里的10盒加上盒子外面剩下的3盒就得到了13盒。”(3)促成內化:讓學生根據剛才移的過程說一說9+4是怎么算的?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具體的操作過程敘述出來,實際上就抽象出了“把4分成1和3,9和1湊成10,10+3=13”。這是對實際操作過程的再加工,使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的過程中,理解掌握了“湊十法”,從而將算理和算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了“理清”“法明”。
在運算教學中,如果在理解算理上花的時間比較少,那么算理就成了可有可無的事情,學生成了按照程序計算的機器,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因此,運算教學中既要讓學生經歷擺一擺、圈一圈、畫一畫等實踐操作的過程,又要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理解算理,積累相應的活動經驗。
二、鼓勵多樣化,優化算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鼓勵算法多樣化”,指出“算法多樣化”是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有效途徑。在運算教學中就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心理和個性特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提倡個性化的學習,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熟悉的思維方法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張揚個性。在運算教學中,“算法多樣化”不能面向全體學生,應該因人而異。通過展示不同的算法,優秀的學生在多樣化的算法中悟出簡算、速算的竅門,潛能生從中選擇一種最基礎的算法,達到運算技能的基本要求。學生在比較中理解算理,在多樣化中理解最優的算法,從而實現算法多樣化與算法規范化、優化的有效結合。
例如,教學“十幾減9”時,探究計算“15-9”,就運用了比較引導學生優化算法的探究。
第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計算15-9?
第二步: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后匯報交流展示:
方法1:我是數出來的,還有6個,所以15-9=6。
方法2:我想9+(6)=15,所以15-9=(6)。
方法3:因為15里面有1個十和5個一,所以先用10-9=1,再用1+5=6。
方法4:因為15的個位上的5不夠減9,所以我先用15-5=10,再用10-4=6。
方法5:我用15-10=5,因為多減了1個,所以再用1+5=6。
第三步:引導學生比較,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種方法。
在比較中,有的學生認為方法2“算減想加”好,想加法快;有的學生認為方法3“破十法”好,想不起來對應的加法時不耽誤時間;有的學生認為方法4“連減法”好,每一次都夠減了……正如《標準》要求的那樣:“教師不要急于評價各種算法,應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生在比較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反思自己的方法,從而優化了算法。
三、分層訓練,形成技能
特級教師馬芯蘭說過“沒有訓練就沒有能力”。要實現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應用和轉化,離不開一定量的訓練。合理有效的運算練習,是鞏固學生所學運算知識,提升學生運算能力的重要途徑。如果設計的練習過于繁雜、低效,就會引起學生的反感,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師要設計合理的練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逐步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
例如,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時,分三個層次練習。
1.基本練習。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的計算方法時,設計突出算理理解的基本練習,這是學生進一步鞏固算理不可或缺的。練習如下:
(1)5+3= (2)20+70=
35+3= 24+70=
通過計算學生發現:第(1)組都是要先把個位上的數相加,第(2)組都是先把十位上的數相加,也就是說“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時,要把相同單位上的數相加。
2.對比練習。在運算練習時,除了基礎練習,還可以根據學生易混易錯的的知識點設計對比練習,培養學生比較鑒別的能力,提高學生運算的正確率。練習如下:endprint
35+4= 42+3= 5+23= 7+21=
35+40= 42+30= 50+23= 70+21=
學生在比較中發現:上下兩題為一組,在“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時,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先相加,否則會弄出笑話。
3.變化形式。要使學生的口算能力逐步提升,教師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練習。授課之前,堅持3-5分鐘的口算練習,結合教學內容有目的地采用視算與聽算結合的方式。視算和聽算是口算訓練的兩種基本形式,視算是通過眼看腦算,口說得數;而聽算則要通過耳聽、腦記并計算,才能得出得數。練習如下:
讓學生看口算卡片,直接說出得數。
62+3= 35+10= 4+53= 20+67=
2+86= 30+59= 0+15= 3+35=
讓學生用耳朵聽算式,直接寫出得數。
44+2= 23+50= 6+32= 30+26=
40+46= 5+54= 28+60= 45+4=
合理地設計練習,視算與聽算相結合,學生在練習中得到了動手、動腦、動口的鍛煉,口算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另外,還可以結合低年級學生愛玩愛動、年幼好勝的特點,開展一些有較強激勵性和競賽性的比賽,如找朋友、開火車、接力賽、對口令、奪紅旗、送信等,既達到復習知識提高運算能力的目的,又能培養學生不服輸、向困難挑戰的良好習慣,有利于學生運算技能的培養。
四、引領找規律,感悟思想
小學數學教師必須進一步更新觀念,在運算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規律練習,及時組織學生通過計算、觀察、尋找規律,讓鮮活的數學思想在課堂中流淌,才能使學生感悟到數學思想方法,將數學基本思想根植于數學課堂。
例如: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多次設計“一個加數不變,另一個加數變化”的練習,學生在計算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發現規律,初步感悟加法中“一個加數不變,另一個加數變大或變小,和也會隨著變大或變小”。再如,教學“20以內退位減法”時,設計了“減數不變”和“被減數不變”的規律練習。教師放手讓學生發現“規律”,體驗由具體到抽象的數學思想,并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把“規律”表述出來,讓他們經歷知識的形成乃至知識結構的建構過程,從而掌握運算的基本方法,獲取基本的數學思想。
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循序漸進、扎實有效的訓練過程。“明算理、優算法、成技能、悟思想”這四個環節,給原本枯燥的運算教學增添了思維的樂趣,使一年級學生的口算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加霞.函數思想在小學數學中的滲透[J].小學教學,2008,(03).
[2]王永春.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改革的有效探索[J].小學數學教育,2016,(04).
(責任編輯 付淑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