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海文+杜世員+鄭紅斌+楊曉東+楊生亮

摘要目的:探討一次性硅膠負壓吸引器在手術后切口感染中的應用。方法:收治手術后切口感染患者4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組采用一次性硅膠負壓吸引器處理傷口,對照組采用傳統換藥處理傷口,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的傷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抗生素應用時間及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一次性硅膠負壓吸引器在手術后切口感染中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負壓吸引器;切口感染;應用效果
資料與方法
收治不同手術后切口感染病例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齡13~83歲,60歲以上16例,平均年齡48歲。闌尾周圍膿腫術后6例,外傷后腸破裂修補術5例,胃大部切除術后7例,膽道術后5例,直腸癌術后8例,腸切除術后4例,結腸癌術后7例,胃十二指腸潰瘍修補術后3例,膽腸內引流術3例。手術切口長度3~18 cm,平均10.5 cm。
治療方法:①治療組:觀察切口情況,發現切口紅腫、疼痛明顯,患者發熱,血象高,擠壓有膿性分泌物流出者,從切口最低處拆除縫線,撐開切口,膿性分泌物流出后用雙氧水、碘伏清洗,將一次性負壓引引流管的體內引流管,根據切口長度修剪多個直徑0.5cm側孔,引流管放入傷口內,頭端放入傷口的最深處,另一端與體內引流管連接后接負壓球,壓縮引流球后可產生持續負壓,間斷縫合傷口一針,防止漏氣。每日觀察傷口紅腫情況、引流管通暢情況、引流量、顏色、有無血凝塊,防止引流管堵塞。膿性分泌物較多時,每日用少許雙氧水、鹽水沖洗。待引流量明顯減少拔除引流管,需5~7 d,殘余瘺管2~3 d后自行愈合。每天紅外線照射傷口30 min,2次/d。②對照組:發現切口感染后,拆除切口縫線,撐開切口,膿性分泌物流出后用雙氧水、碘伏清洗,傷口防止高滲鹽水紗布,覆蓋無菌紗布,無菌紗布滲濕后再次換藥,滲出減少后換藥次數減少,每天紅外線照射傷口30 min,2次/d,根據細菌培養,全身應用抗生素3~4 d,待肉芽組織新鮮后,根據傷口長度,擇期清創縫合傷口。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觀察兩組患者傷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抗生素應用時間及調查患者滿意度,見表1。
討論
手術后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最常見的術后并發癥,占第1位,感染原因主要與患者年齡、體質、手術時間長短、腹腔內的滲液、腹腔污染嚴重程度、合并癥等有關。通常切口感染,主要通過換藥、引流而達到治療目的,通過換藥引流,將創口內或腔隙中的分泌物、血液、滲出物、異物等排出體外,可減輕壓力、緩解疼痛、減輕炎癥,可防止感染或感染擴散,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一般經過清創、換藥多能愈合。但往往愈合慢,住院時間長,愈合后瘢痕形成大,影響美觀。負壓吸引器能使創面滲出物隨時被引出,減少了創面細菌數量,消除了細菌的培養基,從而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阻止感染的擴散和毒素的吸收;能夠顯著加快腔隙的閉合和感染創面的愈合,對于淺表創面,可以起到靠攏組織,縮小創面,有效地預防了殘余膿腫及死腔;有效減少抗生素的應用,防止交叉感染,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減少換藥次數,免除換藥之痛苦,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患者的心理壓力;操作簡便易行,對手術條件要求不高,在床旁即可施行,經處理的創面肉芽生長旺盛,避免二次手術。該技術療效顯著、可靠、安全、應用簡便,是治療各種手術后切口簡單而有效的治療方法,療效遠優于常規治療。另外,也使醫療費用降低,明顯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和應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