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受經濟導向的影響,我國的高等教育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方面重視不夠,導致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普遍不高。獨立學院由于受辦學歷史較短、辦學經費與資金短缺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更是幾乎無暇顧及,而片面強調學生教育的專業性,忽視學生內在的情感與精神需求,以致學生在人文知識、人文理念、人文精神方面更為匱乏,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自我心理的調適能力也較為欠缺。因此,加強和改進獨立學院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建立健全適應獨立學院實際的、科學有效的人文素質教育教學體系,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已經成了制約獨立學院健康、持續發展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獨立學院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概述
當前我國獨立學院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現狀總體上不容樂觀,突出表現為:人文知識較為匱乏,缺乏對民族歷史、優秀文化與優良傳統的深層次了解;精神空虛,對社會與他人的關心、關懷不夠;道德修養欠缺,社會公德意識淡薄,知行脫節現象較為嚴重;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處理人際關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具體到獨立學院的大學生日常行為中,表現為:在生活中,貪圖享樂,自我約束與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存在一定的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傾向;學習上,學習的內在動力不足,主動學習和創造性學習能力欠缺;人際交往中,存在個人主義傾向,往往缺乏愛心與責任心,心理承受能力差。
(二)造成獨立學院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的原因
造成獨立學院大學生人文素質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獨立學院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現狀和社會大環境密不可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領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經濟為中心”思想的影響,對大學生的培養呈現一定的功利化色彩,只重專業教育而輕視人文教育,很多學校都以 “技術至上,實用為主”作為辦學原則,而忽視了更加關注人的生命價值與意義、人性、人的內心世界與思想情感的人文素質。其次,獨立學院不同于傳統的普通高校,獨立學院的辦學目標大多定位于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應用型人才;而它的招生對象大都分數較普通高校低,文化課水平與學生整體素質也相對較低。再次,人文精神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是大學從創建以來長時間積累與沉淀的結果。大學在基礎設施和環境硬件等方面具備良好的人文環境,可以對大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獨立學院一般建校時間短,人文積淀相對薄弱,校園文化缺乏歷史積淀,不像母體學校那樣有著校園傳統文化的根基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難以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一)系統性原則
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狀況不是孤立形成的,它和國家的政策導向、學生所在學校的辦學理念、設施環境、課程設置、校園文化活動等方方面面密切相關。因此,進一步提升獨立學院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必須堅持系統性原則,國家、社會、學校和學生首先在思想認識上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形成共識,各司其職、齊心協力;在此前提下,根據當前獨立學院的實際,著力從完善獨立學院的設施環境、優化人文素質培養課程體系、豐富校園人文活動等方面構建適應獨立學院實際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教學體系。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意識層面、器物層面、制度層面等是保證該項工程成效的關鍵要素,相互影響、缺一不可。
(二)以人為本原則
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更應該著眼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的提高。為此,必須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針對獨立學院學生在文化基礎和人文素質上的缺陷,有目的、有重點的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和構建有關課程體系。其側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通過上述能力的培養,優化獨立學院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展其視野,陶冶其性情,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人格的自我完善,激發他們的適應社會能力和創新能力,使他們成為真正的應用型人才。
(三)人文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原則
我國的高等教育是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的,這就要求獨立學院的人文素質教育必須有明確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導向,即在人文素質教育中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并把這一導向貫穿于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總體構思中,無論在課程設置上,還是在內容規定上,都必須貫徹和體現這一導向,使人文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效合力,共同致力于培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需要的優秀人才。
(一)意識層面——提高認識,高度重視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素質是人的知識和能力內化為人的一種品格,它高于知識和能力,卻又與二者緊密聯系:知識是基礎,能力是素質的一種表現。為了使人的知識和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必須提高人的素質。在大學里應當重視專業素質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國家的發展進步,離不開科學技術,專業素質教育便是完成科學技術的學習。而人文素質教育,也應引起高度重視。每個人技術能力的發揮,不僅需要擁有專業技術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需要有思想、精神、情操、道德、意志、動機等人文素養的支撐。人文素質的最大特點在于非物質性、非功利性和非直接性,其核心是人的價值和精神。它的最根本功能是對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人格和精神塑造,使他們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較高的文化品位和健全的心理素質。獨立學院的大學生,由于其在文化基礎、社會交往、心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只有更加注重對這些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才能使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品德、心態、興趣和愛好,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器物層面——加大投入,營造人文氛圍濃厚的校園環境
1.校園硬件環境的建設
校園的硬件環境包括學校建筑、校園規劃、班級設置等,它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獨立學院的舉辦方要認識到建設一個具有人文氣息校園的重要性,舍得投入,在校區的規劃與設計方面多下工夫。例如,增加體現科學人文精神的雕塑、建筑等人文景點的建設,增加圖書館藏書中人文類書籍的數量和種類等。要按照現代教育的理念與高校教育的目標,結合學院的歷史與發展沿革,精心打造設計,并在各個建筑環節與細節上盡可能地增加人文氣息,讓大學的精神、人文的內涵與理念蘊含其中。
2.校園軟件環境的建設
校園軟件環境方面,主要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營造健康向上的人文校園。校園文化不僅是學校校風、教風和學風的外在表現,也是獨立學院全體師生員工所共有的文化心態和文化生活方式。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根據獨立學院學生人文視野狹窄,人文精神缺失,但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創新意識及社會活動能力都比較強的特點,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開辦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系列人文社會科學講座,提升大學校園人文氣息,幫助大學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二是開展格調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各種藝術節、演講比賽、讀書報告會、科技節、辯論比賽、書畫攝影藝術展、影展、文藝匯演等;三是建立內容豐富、鍛煉能力的學生社團,如攝影、舞蹈、書法、文學、音樂等方面的協會,從而提高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和協作能力。活躍校園文化氛圍,加強人文環境建設,要注重教育與實踐相結合,注重校園文化實踐活動的教育功能是實現,以培養學生頑強堅毅的品格和奮斗不息的精神為目標,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自我約束、適應社會、善于創新的能力,努力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終培養出具有時代特征和人文精神的應用型人才。
(三)制度層面——科學組織,優化人文素質教育教學課程體系設置與實施
1.課程設置與安排方面,強化大學生人文社科通識教育
人文社科通識教育是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借鑒中外人文素質教育的經驗,我們會發現,西方教育的發展歷史經歷過自由教育、人文教育、通識教育等三個時期。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美、英、法、德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高教改革的過程中,一改“學問中心論”的觀點,進一步提出“人的教育”模式,即在課程設置上根據學生的心理結構所具有的知、情、意三大維度的特點,在注重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綜合化的同時,重視情感教育和個人心理品質教育。如在美國高校工程類本科教學計劃中,人文教育課程1989年上升到20%左右,美國哈佛大學規定理工科學生必須修滿25%的人文科課程。德國理工科大學中的人文課程已占到課程總量的1/4(含講座、必修和選修課)。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在內地高校推行素質教育的同時,香港高校也開始推行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旨在推廣大學通才教育,其使命在于實踐全人教育的理念。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發展批判思考及創意思維的能力,提高終生學習的興趣,培養有責任的公民意識。香港有關方面規定,所有經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資助之全日制學士課程的學生(相當于內地的本科學生)需于畢業前完成兩個不同范疇的通識課程。另外,所有經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資助之全日制高級文憑課程的學生(相當于內地的專科學生)需于畢業前完成一科通識課程。
借鑒西方人文素質教育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獨立學院的特點,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在課程設置方面可行的是通過選修課等形式增加大學生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塑造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人格。這就要求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的前提下,大力開展人文社科通識教育,通過語言、文學、歷史、哲學、美學、藝術、文化比較、法律和心理等多學科綜合教學,實現人格的熏陶和塑造。其中語言教育塑造民族性人格;文學教育塑造高品性人格;歷史教育塑造厚重感人格;哲學教育塑造智慧、道德人格;美學、藝術教育塑造審美人格;文化比較教育塑造跨文化交際人格;社會教育塑造社會親和人格;法律教育塑造公民意識與法治人格;心理教育塑造學生的“自我超越”人格。
2.師資建設方面,完善人文教師用人機制,提高教師人文素質
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智力資源的開發者,又是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的指導者,教師隊伍的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素質。因此,在人文素質教育中,關鍵之一就是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這里的教師隊伍,既包括直接承擔人文社科通識類教育教學任務的教師,也包括承擔專業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他們都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肩負著責任。一方面,要提高人文學科教師的待遇和地位。很多獨立學院人文學科的教師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而獨立學院也基于自身成本核算的考慮,通常也不愿在人文學科方面進行大量的投入,諸多原因導致許多優秀的人文教師流失。這些因素造成了人文素質教育質量下降,流于形式。因此,獨立學院要在制度保障上增強人文學科的師資力量,舍得投入引進優秀教師;同時要努力提升現有人文教師的地位和待遇,至少做到在各方面平等對待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師。另一方面,要提高包括專業課教師隊伍在內的教師綜合素質,強化師德教育,使他們真正意識到,作為大學教師,在培養學生科學素質和創新素質的同時,把培養學生的合作態度、人文素質、健全體魄與心態融入到專業教育中,把“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承擔起來。
總之,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國家、社會、學校以及學生齊心協力。獨立學院作為一種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更是受諸多制約因素,但我們要用長遠的眼光、以對學生、國家和社會負責任的態度,不斷摸索,扎實推進,從而構建出符合各校特色的科學的人文素質教育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李明高.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改革,2008,03).
[2]伏永祥,高明,郭萬牛,宋伶俐.防止獨立學院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碎片化傾向——從物質、制度、技術視角建構理工科專業為主獨立學院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J].福建論壇,2008,(06).
[3]周子善,陳坤林,胡驕平.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人文素質培養模式探索——以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為例[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2,(06).
[4]陳坤林,楊福生.應用型人才人文素質的培養模式[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