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家莊外國語學校)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理解某個特定語言含義時,通常需要知曉該語言的表達環(huán)境。相同的語言在不同的語境下,可能具有不同的含義,有時甚至是相反的含義。一般而言,理解文字中的語言含義,可以通過閱讀上下文或是查閱作品相關背景知識得知。人們在面對面交流溝通時,可以通過肢體動作、語音語調、表情等來全方面理解彼此要表達的真實含義。但是,網絡作為一個虛擬的交流場所,不具備面對面交流的實時信息傳遞。網絡流行語作為網絡語言的代表,分析網絡流行語中語境的作用,可以加深對網絡流行語這一特殊語言形式的理解,也可以探尋網絡流行語產生的原因。
1.網絡流行語的產生背景
雖然網絡語言千變萬化,但是它們都是基于人們現實生活語言的一種移植。網絡流行語作為人們在網絡空間進行表達觀點及展示個人情緒的語言,其產生背景一般都來源于實際生活中的各類事件。
根據教育部、國家語委發(fā)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7)》顯示,“2016年十大網絡流行語”分別是:洪荒之力、友誼的小船、小目標、吃瓜群眾、葛優(yōu)躺、辣眼睛、全是套路、藍瘦香菇、老司機、厲害了我的哥。從“2016年十大網絡流行語”中進行分析歸類,發(fā)現它們分別是由網絡視頻、網絡論壇、影視藝術作品等產生。盡管產生它們的事件背景各不相同,但是無一例外都是人們表達觀點、展示情緒的語言,帶有搞笑幽默的風格。因此,從這個意義來說,它們的產生背景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人們在特定的情景背景下,由于具有共同的社會文化認知背景,而對某一類事件所產生的情緒反應。
2.網絡流行語的特點
網絡流行語來源于網絡語言,而網絡語言又根植于現實語言。現實語言都是基于限定的語境來產生意義的。例如,閱讀書籍時,理解某個詞語的準確含義需要從上下文進行推斷;人們面對面交流時,需要結合對方的肢體動作、表情變化等來判斷他人言語的真實含義。但是,網絡是一個沒有界限的交流場所。任何社會和地域的人都可以在網上無障礙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看說。因此,這也造成了網絡流行語的獨特特點。主要有兩點:網絡流行語的普適性和創(chuàng)新性。
(1)網絡流行語的普適性
網絡流行語的普適性主要是指其在各種交流背景中都具有相同、相似甚至相反的含義,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特點。以下兩則例子選自于“2016年十大網絡流行語”,用來具體說明網絡流行語的普適性。
例1:“藍瘦香菇”這個網絡詞來自一段網絡視頻。視頻錄制者因為失戀,很難過也很想哭,錄下了這段視頻,以表達自己的傷心之感。因小伙說話帶地方口音,視頻原話(音譯)如下:“藍瘦,香菇,本來今顛高高興興,泥為什莫要說這種話?藍瘦,香菇在這里。第一翅為一個女孩紙這么香菇,藍瘦。泥為什莫要設這種話,丟我一個人在這里。”
翻譯一下就是:“難受,想哭,本來今天高高興興,你為什么要說這種話?難受,想哭在這里。第一次為一個女孩子這么想哭,難受。你為什么要說這種話,丟我一個人在這里。”
“藍瘦香菇”之所以能成為網絡流行語,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它所具有的幽默搞笑風格。但是,它的搞笑幽默是建立在一個本是很悲傷的情景下,由于說話者的特殊口音而造成的搞笑幽默效果。基于這個基礎,很多事情都可以進行類似的表達。例如,小張同學忘記帶作業(yè)而被老師批評,在和同學談論此事時,他會說道:“今天被老師批評了,我真的是‘藍瘦,香菇’”。”它的普適性在于:在本是應該很傷心的情景下,卻進行自我調侃,從而產生令人開心搞笑的情緒反應。
例2:“小目標”來源于亞洲首富王健林在訪談中說:“想做世界最大、想做首富,這是對的,奮斗的方向嘛。但是吶,最好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方說我先掙它一個億。”
在“小目標”成為網絡流行語之后,人們紛紛給自己定下了“小目標”。例如,“先定個小目標吧,一年以內,我一定要存夠一個億,好在北京買套房。”;“不如給自己定個小目標,今年掙個一個億,買套房、買輛車,再娶一個漂亮媳婦。”從這些例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小目標”在源語中本是指容易完成的目標,是階段性的目標,但是在流傳過程中卻成為了網友們的自我調侃,以及對現實的無奈和諷刺。從這個層面來看,“小目標”的普適性在于:它可以在表達任何脫離實際的愿望或目標時使用,表達說話者的無奈情緒。顯而易見,網絡流行語的“小目標”和其出處的含義南轅北轍,但這并不影響其普適性。
(2)網絡流行語的創(chuàng)新性
網絡流行語的語言邏輯不同尋常,表達方式新奇多樣。網絡流行語的創(chuàng)新性主要體現在詞匯的變異和新詞語的創(chuàng)造兩個方面。在詞匯變異上,通過對已有詞語的變異使用來達到創(chuàng)新,如“老司機”本來是指從事汽車駕駛行業(yè)的人員,而在網絡流行語中卻變異為在某個方面有獨特長處,經驗豐富的人。在新詞語的創(chuàng)造方面,主要以影視作品、網絡視頻中的素材為載體,創(chuàng)造出在毫無邏輯但又符合網絡語言表達特點的新詞匯。例如,“洪荒之力”“葛優(yōu)躺”“藍瘦香菇”等。
胡壯麟(2002)在其文章中引用Martin &Ringham的《符號學辭典》中對語境的定義:“語境一詞指在任何特定的所指單位之前的或伴隨該單位的語篇,語義賴之而存在。在這個意義上的語境,可以是清晰的、隱蔽的,或情景的。”對于語境具體包含哪些內容,胡壯麟(2002)在其文章中分別以“語境特征二元化”“語境特征三元化”給出了語言研究里對語境的認識。文章中寫道:“人們發(fā)現,對語篇語義的理解,單依賴語言語境有時還不能完全解讀一個語篇的意義,因為許多語境提示不存在于語篇內部,而是存在于語篇外部,即交際雙方使用語言時的情景(胡壯麟,2002)。”通過對這句話的理解,可以發(fā)現,語境是很具體情境聯系在一起的。而在“語境特征三元化”里,胡壯麟(2002)提到了語言研究表明,語境還可能和個人的社會文化背景有聯系。至此,可以初步認識到,語境不僅僅是我們在平時生活學習中所認識的“上下文”,而且還與具體情境和個人社會文化背景相聯系。
從語境的定義和語境的特征上,可以看到,語言的含義與語境的關系非常密切,語義是依靠于語境而存在的。失去了具體的語境,語義就會不準確。而要準確理解語義,不僅僅與文字的上下文有關,還與具體情景和個人社會文化背景有關。
1.語境可以加強對網絡流行語的理解
網絡流行語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特點。這個創(chuàng)新性不可避免地使得網絡流行語很難被理解。一個不熟悉網絡語言的人,在初次看到“葛優(yōu)躺”時,是完全不能理解其含義的,因為“葛優(yōu)”和“躺”之間是毫無邏輯聯系的。但是,在了解和掌握相關語境的情況下,一個初次接觸網絡流行語的人也可以大致判斷出網絡流行語的含義。以網絡流行語“吃瓜群眾”為例,進行分析說明。
“吃瓜群眾”最開始源于一個公路新聞,記者去采訪一個老伯,老伯說我什么也不知道,我當時在吃西瓜。后來新聞評論里就有人評論到:我只是一個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由此流行開來。那么,在這個詞匯中,語境是如何幫助人們進行理解呢?
首先,“吃瓜群眾”的情景語境是:在路邊(或任何場所)啃西瓜的人,閑來無事,在吃西瓜的同時四處觀望,或者對有趣的事情駐足觀看。通過建立這樣的語境,可以推斷出“吃瓜群眾”首先是閑來無事之人。
其次,他們并不會對周圍發(fā)生的事情抱有目的性的觀察,只是在吃瓜休息的同時進行圍觀。因此,可以初步推斷出,“吃瓜群眾”是用來表示一種不關己事、不發(fā)表意見僅圍觀的人。這與其網絡含義基本一致。
2.語境是網絡流行語進行類推的基礎
網絡流行語具有普適性,可以在相同或相似的語境中進行類推,從而產生于該網絡流行語相同或相反的含義。例如,“洪荒之力”,人們在對其進行類推的基礎是:作為中國人,我們可以理解什么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也了解傳說天地初開之時,曾經有過一次大洪水,幾乎毀滅了整個世界(大禹治水)。因此,我們具有共同的社會文化背景,而這也是語境的特征,也即是社會文化語境。所以,語境是網絡流行語進行類推的基礎。
網絡流行語是依賴于網絡背景下產生的語言,雖然網絡是虛擬的,但是網絡的信息來源都是來自現實社會。所以,作為由現實社會活動生成的一種特殊語言,了解網絡流行語中語境的作用,可以明白網絡流行語的普適性和特殊性,及探尋該語言生產的根源。網絡流行語的普適性在于其使用者具有普遍、共同的語言環(huán)境。因此,同一語言環(huán)境背景下的人群可以無障礙理解網絡流行語的深層含義,而非表面意義。網絡流行語還具有特殊性,主要體現在該語言可以進行類推和再創(chuàng)造:從本來具體的語境中轉移到另一個語境中也可以成立;立足于相似的語境,網絡流行語可以進行再創(chuàng)造,其含義會在本意上進行延伸,甚至演變,從而導致意義與本意產生近義和反義的區(qū)別。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境研究的多元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3) :161-166.
[2]林綱.網絡用語的類型及其特征[J].修辭學習,2002,(01).
[3]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