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州市城關區清華小學)
“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的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碧K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教師的語言修養如是說。語言是人類敞開心扉的交流形式,是人類搭架心靈橋梁的快捷方式,而語言藝術,是人類情感交集的抒發模式,是人類釋放悲喜的表達方式。如何淋漓盡致、唯美完善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語言藝術,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堂小學語文課的成敗。作為教師,教學中要把教材中無聲語言文字華為有生的課堂語言,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開發智力,提高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講求語言藝術。
我們知道,歷代的文人墨客無不講究語言文字的錘煉。像盧延讓的“吟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皮日休的“百煉成字,千煉成句”等,都說明了語言的表達的準確性。如今我們倡導語文教學中要精講多練,意在追求語言的準確性,且努力使自己的課堂語言像行云那樣舒尾自如,像流水那樣從容暢蕩。例如,《再見了親人》一課,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抓住一個“血”字,向學生講明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怎樣用鮮血凝成的;講《秋天的雨》,就要抓住秋雨的幾個鮮明特點,以自己富有的課堂語言,簡潔明快,講述其容量較大的文本知識,起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
隨著時代發展和教育的不斷革新,教育面臨極大的挑戰,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和方法也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要培養現代化高素質的人才,更是迫在眉睫。教育界人才輩出,百花齊放,但無論怎樣變革,教師還是要靠課堂語言這個媒介,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因此,教師啟發性語言在課堂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求知欲,要靠教師去啟迪,師生之間的思想渠道,考教師的語言去溝通,達到作者、讀者、教者、學者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在學習《太陽》一刻的時候,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沒有太陽地球會怎樣?”教師應該順勢引導學生,啟發學生充分想象沒有太陽的可怕景象,同學們從多方面、多角度討論得出結論:“沒有太陽就沒有地球這個美麗的世界”這一真理。
教師講課既不能像判官那樣威嚴可怕,也不可像滑稽演員那樣一笑了之,而是要在自己的課堂語言中融入趣味性,即情趣和理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活潑自然中獲取知識,懂得道理。一般的文學作品重在寫“情”,科學常識性文章則重在說“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用明快的語言給學生以情趣和理趣。
從理趣來看,其特點主要在于通過概念、判斷推理、分析說明的方法,引用各種資料、數據進行論述說明道理。教師在講解這一類型的文章,語言不能呆板,不能一味追求講求知識,關鍵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形象的比喻,生動的故事等吸引學生,感染學生,這樣才能使學生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黃河象》一課,作者用講故事的方法說明黃河象化石的來歷,寫法新穎,有誘發力,教室也可以用這種方法給學生講黃河象,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識性,還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和理解,何樂而不為呢?像標點符號的用途,作者為了說明其用法,采用兒歌形式,賦予擬人化的手法,運用生動活潑的兒童語言講述了各種標點符號的作用。據此,教師可采用對話形式理解其用法,化難為易,富有趣味性。
從情趣來看,優秀的作品必定作者言溢于表的產物。小學課本中有曲折的故事,含蓄的詩歌,內涵深遠的散文等,教師在授課語言上還要注重情趣。《景陽岡》一課,文章對打虎英雄武松的形象做了生動的刻畫和描寫,人物個性鮮明。要講好這樣的人物個性特征,教師可適當采用粗獷的語言去講述武松的“粗”,用細膩的語言講出他的“細”,帶著那種倔強勁講出他的英勇和酒量過人的氣魄,這樣才能使學生將自己置身于作品的情趣中。教學抒情散文和詩歌,語言又要適應文中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如有些有喜有悲,有些有贊美有歌頌,有些有借景抒情,有表達心聲的等一系列不同風格的作品,教師如果用自己美妙的語言傳授給學生知識和情感,那學生會受益匪淺的,從中還收到了真善美的教育。
總之,新課程改革呼喚教學語言的新面貌。廣大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參與語言藝術的探究,深挖語言藝術的潛能,加強語言能力的錘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同時應用于教學,使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相應的豐富和提高,情感得到抒發和升華。使祖國的語言文字更豐富多彩,更具有感召力,將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進一步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