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及互聯網金融信貸業務監管層面的缺失,使得“校園貸”這種消費現象在我國高校得以迅猛的野蠻生長。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良信貸業務頻發,嚴重地影響了高校學生學業及金融環境的同時,也體現出“校園貸”業務設計、經營混亂等方面的亂象。為此,本文在“校園貸”發展的關鍵階段,從部門監管、征信機制、消費教育、規范市場等層面入手,研究并探尋引導大學生遠離“校園貸”的路徑。
關鍵詞: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校園貸
中圖分類號:F8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35-0215-01
作者簡介:賽漢其其格(1971-),內蒙古通遼人,本科,集寧師范學院,助理研究員。
自2009年銀監會宣布叫停銀行機構為大學生辦理信用卡的通知后,“校園貸”這種分期金融業務開始逐漸在高校校園成長。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進入新階段后,以分期樂、趣分期、人人貸等多家具備“校園貸”性質的校園貸平臺迅速發展互聯網金融產品,并成功打開了我國二三線城市的高校市場。根據相關調查機構發布的數據,“校園貸”憑借低門檻、下款快、業務多等優勢,吸引了將近8.77%的大學生客戶。但是,隨著相關社會問題的頻發,雖然有關部門接連頒布加強高校金融領域監管的政策,但要想從源頭杜絕不良“校園貸”還需要發揮引導作用,如此才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一、“校園貸”發展現狀
現如今,當前遍布在高校校園中的“校園貸”平臺已逾百家,其中有部分平臺打著P2P貸款或電商平臺的身份,向大學生推廣同比市場價略高的產品或現金借貸業務。與此同時,根據筆者通過問卷星的“校園貸”校園學生調查,發現有近半以上的大學生在“校園貸”惡性事件頻發的背景下,仍然對螞蟻金融、京東白條等傳統電商平臺的金融業務持有中立或支持態度,而對包括不良“校園貸”持完全反對意見的學生僅為22.2%。與此同時,在超前消費主義的影響下,大部分的大學生月生活費實際上不足以支撐其消費需要,這在提供“校園貸”剛性需求的同時,發現個別打著“創業”旗號辦理“校園貸”的大學生,卻將資金用于過度消費或不良消費,從而為風險事件的發生埋下隱患。
二、引導大學生遠離“校園貸”的有效途徑
(一)強化市場規范監管,促進“校園貸”守法經營
在“校園貸”發展的早期階段,一些不法經營者正是依靠鉆網絡小微金融風控漏洞及違規審核的空子,才得以迅速開拓高校學生市場,并謀取為數眾多的違法利潤。因此,為營造健康規范的“校園貸”市場,必須要從行業制度監管入手,通過構建相應的法律法律,從而在制度上切實引導學生的借貸行為及校園貸的正確發展。具體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制定“校園貸”平臺行業的資格認證制度。從法律源頭上徹底根除不良網絡貸款平臺的發展,并且銀監會和公安機關要定期對高校金融業務機構進行聯合督查,具體包括經營范圍、相關用戶反饋等。
二是參與到金融借貸產品的設計過程中。即適當地提高大學生借貸及分期購買商品的門檻,完善相關審核流程,對項目設計風控進行合理規范。
三是健全后期還款、追款制度。對于部分惡意信貸的發生,應該要求校園網絡貸款平臺行使檢測客戶還款能力義務的同時,給予相應的法律保護。同時,還需要定期收集大學生的意見反饋,對于“校園貸”平臺存在的違法信息給予處理,并且不得將學生學籍信息、個人隱私信息作為信貸的審核依據。
與此同時,在信貸追款方面上,經過有關部門的督促整改,以借貸寶為首的網貸平臺充分發揮征信機制的優勢,制定了“人人催”的模式,即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避免了暴力惡意催款的發生,同時也減少了催生成本居高不下的現狀,對于培養大學生誠信意識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推進相關引導教育,營造良好校園消費文化環境
絕大多數的“校園貸”平臺最初都以助學、創業貸款為標榜,從而扭曲、惡化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所以,為防止大學生陷入不良信貸的危局,便需要高校宣傳和政工部門加強大學生的合理消費教育,組織開展“杜絕校園貸”等勤儉文化活動,號召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攀比、不過度消費。另外,輔導員也應該肩負起保護學生的職責,不僅需要深入了解大學生的生活情況,還要提早發現問題,并通過上報學校、聯系家長等方式,及早將涉及到不良信貸的問題消滅在萌芽階段。
(三)完善大學生征信體制,提高風險防控能力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雖然社會征信體制還未完全建立健全。但是,由于我國高校基本上都實現了數字化信息管理,已經構成了打造大學生征信體制的基礎,所以,應該聯合高校、社會金融機構、銀行等部門,對大學生在校表現、量化分數、微信與支付寶等違約情況進行相關統計,并以此為數據基礎,進而為大學生制定相關的信貸額度。同時,針對不同社會校園小微信貸平臺的發展現狀,應該本著“合作共享”的精神,通過現有的客戶數據共享,從而構造社會層面的大學生信息征信體系,還能有效遏制部分不良信貸事件的發生,對于全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吳昀霖.高校大學生校園貸的危害及解決對策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7(07):85-86.
[2]張月.“互聯網+”模式下大學生校園貸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06):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