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峰 阿麗曼
摘要:培養留學生學漢語,既要培養其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語言技能,又要培養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本文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文化實踐活動的現狀,針對存在的問題,利用地方傳統文化品牌的優勢,對旅游文化實踐活動提出三點建議。
關鍵詞:傳統文化;留學生;旅游文化實踐
1921年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E.Sapir)在《語言》(Language)中認為“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語言學家帕爾默在《現代語言學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inguistics)中也提出“語言的歷史和文化的歷史是相輔而行的,他們可以互相協助和啟發。”學習一門語言也是對其文化認同的一個過程。其認同方式之一是尋求異域情調(exoticism),擺脫原有文化的束縛,嘗試經歷不同的生活形態來體驗異域文化(1)。來華留學生對當地文化興趣濃厚,充分利用地方傳統文化品牌的優勢開展留學生旅游文化實踐活動,恰恰給留學生提供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及當地文化、進行語言技能實踐的廣闊平臺,促進學生融入環境,適應當地生活、培養跨文化意識,體驗并認同中國文化,自覺或無意識地將這些體驗感受通過言談舉止、照片展示等途徑傳遞給祖國親友,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在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早已經全球化的時代,這無疑是來華留學教育與地方文化品牌打造的一個互惠互利的有益嘗試。
一、開展旅游文化實踐的可能性及意義
吸引各國留學生來華學習的因素依次為: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中國經濟、自然風光、中國學習費用低、中國教育水平高。可見吸引留學生來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及經濟的快速發展。(2)這為順利開展旅游文化實踐活動提供必要條件。
酷愛旅游是所有來華學生對漢語言、中國文化認同方式之一。尋求中國的異域情調,嘗試經歷與本國不同的中國生活形態,來體驗中國文化,都可通過旅游得到滿足,旅游文化實踐活動也是提高運用漢語進行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情,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的有效而直觀的形式。
旅游文化實踐可使留學生深入中國生活,感受中國經濟現狀,消除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了解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展快速,又了解欠發達地區的努力建設。也可減少外國人對中國發展的一些誤解,吸引留學生中潛在的投資者,使其成為當地文化品牌的義務傳播者。
二、鞍山師范學院留學生概況
鞍山師范學院國際交流學院自1995年招收留學生以來,已招收來自21個國家的留學生近3000人次。留學生分為6-12個月短期進修生、12個月以上的長期進修生、學歷本科生、碩士生四種類型。目前每年在校留學生200人左右,分別來自13個國家。鞍山師范學院國際交流學院經常組織各類有益的文化實踐活動。從招收第一批留學生開始,國際交流學院就著手開展留學生文化實踐活動。隨著留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多、校外實踐基地的不斷擴展,留學生的文化實踐活動越來越豐富多彩。其中,留學生旅游文化實踐活動深受留學生們的歡迎。既豐富了留學生的業余生活,又促進了留學生的語言學習。
三、文化實踐活動分析及思考
近些年鞍山師范學院針對留學生來華學習的實際情況,開展了大量的旅游文化實踐活動,幫助來華留學生盡快地適應鞍山的生活,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深入地體會中國的悠久歷史、風俗文化、留學地的風土人情、經濟發展等,受到留學生的好評。
(一)文化實踐活動的分類
調查發現,在2015年9月1日——2018年1月15日期間,一共有94次文化實踐活動,其中旅游活動19次,占20%。這些文化實踐活動大體分為六類:
1.熟悉區域生活類,如:游覽早市及二一九公園、參觀鞍山市中醫院、中外大學生聯誼會、一對一助學伙伴活動。
2.文體娛樂類,如網式足球賽、攝影大賽、乒乓球賽、學花式及傳統跳繩、學跳健美操、中文歌曲大賽、漢語大賽等。
3.中國傳統文化講座類,如中國象棋講座、民族樂器欣賞、民樂合唱欣賞、書畫欣賞、學太極拳、京劇臉譜制作、剪紙與折紙、中國結制作、二人轉欣賞、傳統節日講座、京劇講座等。
4.國際大家庭交流類:美食節、各國文化介紹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外學生論壇等。
5.儀式、慶祝類:開學典禮晚會、結業典禮晚會、新年圣誕節慶祝活動。
6.旅游參觀類:參觀鞍鋼展覽館、玉佛寺、鞍山市博物館、湯崗子溫泉療養院、游覽千山、水果采摘一日游等。
(二)文化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
為了解留學生對鞍山師范學院國際交流學院組織的文化實踐活動的看法,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總體來看,大部分留學生對旅游文化實踐活動更感興趣,參與度也較高。但是也有些方面引起了我們的重視,歸納如下:
1.在文化實踐活動中旅游類最受大家歡迎,調查人數的60%希望旅游活動增加次數、地點,30%的人愿意為增加的次數、地點承擔全部費用,余下70%的人希望學校能和個人各付一半。
2.旅游文化實踐活動次數很多,但每個學期或每年循環一次的內容,使長期留學生、本科生、碩士生感到缺少新意,文化點不豐富。
3.旅游文化實踐地較單一,缺少活動前期的文化知識講解,導致活動中漢語水平參差不齊的留學生文化知識輸入不暢,因聽不懂或受場地限制聽不清而文化知識輸入效果不良,最終導致一部分留學生失去了興趣。
4.有些活動時間安排無法照顧到所有的留學生,導致部分留學生十分期待的活動因為有課而忍痛割愛。
5.部分學生參與不深入,沒有主動鍛煉自己運用漢語進行交際,只作為觀眾,對活動的印象只停留在表面的熱鬧上,看熱鬧而已。對文化實踐活動的最終目的不太清楚,認為僅是課余游戲或者課外休閑娛樂而已,沒有認識到自己才是文化實踐活動的主體,應鍛煉用漢語交際,積累文化知識。
四、關于旅游文化實踐活動的建議
針對上述發現的問題,我們擬出以下幾點建議。
1.融地方傳統文化品牌于旅游文化實踐活動,形成互利互惠模式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與旅游互動融合,可增加旅游的文化實踐內涵,提升旅游文化實踐活動的層次,豐富旅游文化實踐活動的內容,二者互為支撐、互為促進、共同提升。旅游文化實踐要選取有文化實物(或遺存)的傳統文化品牌為依托的文化點。如:將鞍山市的世界及國家等級的非物資文化遺產皮影戲、二人轉、剪紙、踩高蹺、各種民樂等更多文化品牌融入到旅游實踐活動中,到其所在地區實地旅游考察,而不是干巴巴地在教室里聽講座、看PPT或視頻。進而豐富旅游文化實踐內涵,貼近社會,又使之提升到國家級、世界級的層面。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地方,融入地方經濟文化發展與留學生教育。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留學生中間得到推介,打通向國外推廣鞍山文化品牌的捷徑,彰顯了鞍山城市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留學生教育形成互利互惠模式。
2.建旅游文化實踐基地,籌旅游文化實踐基金,互益傳統地方文化品牌
鞍山具有得天獨厚、豐富多樣的旅游文化資源優勢,依托“一山”、“一水”、“一石”的獨特自然資源優勢,構建獨有的地域文化優勢和特色的千山文化、溫泉文化、玉石文化、鋼鐵文化等文化產業市場體系。岫巖中國玉雕會展中心成為第三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形成“一帶、兩園、三大集團、五大基地、國有民營兩輪驅動”的總體結構,如千山文化旅游精品帶、鞍山高新區軟件園、動漫產業園、新華圖書出版發行集團、電影發行放映集團、鞍山演藝集團、岫玉工藝品生產營銷基地、手工藝紙品加工制作基地、中國評書傳播基地、千山影視拍攝基地、鞍山少兒乒乓球培訓基地。這些都為留學生旅游文化實踐活動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因此,建立多個旅游文化實踐基地,開展留學生教育,既可豐富留學生旅游文化實踐活動,又可助推鞍山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給來鞍留學生增加鞍山形象的親和力,使鞍山傳統文化的影響力的不斷提升,達到雙方受益。
在建立旅游文化實踐基地的基礎上,雙方可以聯合舉辦活動創造經濟價值,解決旅游文化實踐活動的資金來源問題。如:與千山風景區建立旅游文化實踐基地,在千山梨花節與風景區管理部門聯辦文藝表演類活動,所得收入作為留學生旅游文化實踐基金,用于豐富旅游文化實踐的地點、次數。留學生在活動中既了解鞍山的千山梨花節、千山佛道合一等傳統文化,也使語言技能得到相關的操練,又解決了留學生文化實踐活動的資金問題。留學生的文藝表演類活動會吸引更多的游客,活躍千山梨花節等文化品牌活動,助推鞍山文化品牌的打造與發展,具有可持續性發展。
3.設文化實踐日,配實踐助學伙伴,構旅游文化實踐規劃
歷史傳承下來的文化內容極富時代特點,現實生活中各方面都有存在。教師要擷取出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文化點,根據文化實踐的教學目標設計實踐活動的形式方法,合理利用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大環境,創設最佳的習得第二語言、了解目的語文化的學習環境,做好實踐整體規劃,什么時間去哪個文化地,實踐什么文化點,去多久要做好一年的整體規劃、統籌安排時間。
在每一次開展旅游文化實踐活動前要預留作業,向留學生講清楚實踐目的,幫助學生搜集相關文化資料,做好語言、文化相關知識儲備,使之得以深入參與實踐活動中去。在活動進行過程中,教師要時刻伴隨學生左右,善于發現學生的疑惑,既要隨時回答學生的問題,又要主動講解學生因害羞或不知如何詢問的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相關文化知識要點及精神內核。如,助學伙伴或教師在旅游文化實踐中給外國學生講解旅游景區的故事傳說,景區名字的由來等。游覽沈陽故宮時,除了介紹故宮的歷史及建筑特點以外,還要引導學生注意沈陽故宮空曠的布局、主殿地基的高度等,感受皇權的威嚴。使留學生不再是走馬觀花式的看客,而是投身情境、心懷探究未知文化的好奇心在游山玩水間思考體味中國文化,使文化實踐活動更高效。
旅游文化實踐活動的最終目的是讓留學生獲益,因此學校還應該提供更多的方便條件幫助留學生做好活動前的各種準備。比如,設立固定的文化實踐日,課堂教學做全局統籌規劃,避免課堂教學與文化實踐活動發生沖突,導致部分學生不能和其他學生一起學習、感受中國文化。
部分留學生在參加文化實踐活動時,語言操練、知識積累達不到預期效果。如,文藝類等要求語言較高的文化活動,多數是中外學生各自表演節目后就無進一步的語言、文化的交流;旅游景點的導游講解會因專業詞語多,留學生如果不事先了解此次旅游所包含的文化點,很難達到操練漢語、積累文化知識的目的。所以,安排此類活動時,可招募希望有機會和外國學生練習外語的中國學生作為留學生的一對一助學伙伴,助其更好地參加文化實踐活動,提高留學生的參與度和語言操練度,更好地實現向留學生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一對一伙伴會私下使用媒介語、各種圖片或視頻短片向留學生介紹相關的內容,更親切易懂。
本文以旅游文化實踐活動的經歷為依托,從學生的反饋入手,分析鞍山師范學院國際交流學院的旅游文化實踐活動情況,發現問題,提出建議,以期給留學生文化實踐活動提供有實際意義的指導與參考。
注釋:
黃吉村,劉宗其.文化認同下異國形象廣告效果之探討——以哈日風潮為例,中山管理評論(臺灣),2005,13(2):417-449
沃國成,張錫九,黃浩等.高校留學生思想和文化交流情況調研[J]外國留學生工作研究,2007(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