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日開

[摘要] 目的 探討與分析全程健康教育護理模式應用于內分泌科糖尿病護理工作中的護理效果。方法 從該院內分泌科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間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隨機抽取92例作為研究的患者;并根據護理模式的不同,將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其中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的護理模式進行護理,研究組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全程健康教育護理;觀察與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 研究組護理后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而患者健康知識掌握優良率(93.48%)則高于對照組(76.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全程健康教育護理模式應用于內分泌科糖尿病護理工作中,能夠在促進患者對健康知識掌握的基礎上,降低患者血糖水平。
[關鍵詞] 全程健康教育;糖尿病;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8(b)-0101-02
糖尿病作為臨床內分泌科常見的一種代謝疾病,其主要是由于機體胰島素分泌功能缺陷或其他生物作用下而導致的持續高血糖[1]。糖尿病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下,會對其腎臟、心臟等組織器官造成慢性損害,使其發生功能障礙[2]。針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臨床通常以藥物降血糖為主,但由于患者服藥依從性較差、飲食不健康等因素的影響,治療效果并不明顯。而在糖尿病護理工作中,采用全程健康教育護理模式對患者進行干預,能夠幫助患者樹立良好的健康意識,實現對血糖的良好控制,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該文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92例,就全程健康教育護理模式在內分泌科糖尿病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展開了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該院內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隨機抽取92例作為研究的患者;根據患者所采用的護理模式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46例。在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患者比例為26:20,患者年齡在48~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34±9.56)歲;患者文化程度為:本科及以上學歷4例,??萍耙陨蠈W歷11例,高中或中專學歷18,初中及以下學歷13例。研究組患者中,男女患者比例為27:19,患者年齡在50~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0.29±8.74)歲;患者文化程度為:本科及以上學歷3例,??萍耙陨蠈W歷10例,高中或中專學歷17,初中及以下學歷16例。兩組患者臨床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進行對比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的糖尿病護理,主要有用藥指導、飲食安排以及常規的生活護理和簡單的健康教育。研究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患者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護理,具體方法如下:首先由內分泌科主任、主治醫師、護士、心理醫生等組成糖尿病健康教育專項護理小組,小組成員需要對患者的資料進行收集與分析,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并結合其文化程度等特征,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健康教育計劃。同時,由小組成員共同討論、確定健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最后執行計劃。具體計劃的實施為:①就診時:在患者入院治療時,向患者發放健康教育調查表,調查表中的內容主要有“飲食習慣、生活習慣、身體情況”等內容。而后由護士向患者詳細介紹糖尿病發生的原因、影響因素、臨床癥狀、治療目的和方法等,讓患者能夠對糖尿病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患者填寫完健康調查表后,有醫師和護士對患者年齡、文化程度與家庭狀況等進行分析,通過向患者普及糖尿病的相關知識,讓患者意識到自我管理對病情控制與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同時向患者傳授自我管理方法;在飲食上,指導患者多攝入水果、蔬菜等食物,加強維生素和蛋白質的補充,避免攝入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并告訴患者正確用藥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項。②住院時:在患者住院后,護士需對患者進行糖耐量實驗、24 h尿蛋白定量以及眼底檢查各周圍血管疾病等健康檢查,并在檢查的過程中,告知患者檢查的目的與意義,讓其能夠對自身的身體狀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在患者住院期間,護士需要向每一例患者發放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識手冊;科主任則定期向組織患者展開糖尿病健康知識大講堂活動,進一步向患者普及糖尿病的基礎知識(疾病分型、癥狀、進展和并發癥等)。主要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時,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并采用圖片、視頻與文字相結合的方式,讓教育更生動、形象和直觀化。除此之外,在患者住院期間,護士需要結合每例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飲食和運動方案,并對患者方案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最后,通過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及時了解患者心理變化情況,針對存在負性情緒的患者,適當給予其心理健康教育。③出院前:在患者出院前,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集中健康教育,為其講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項、飲食原則、自我管理方法等,同時建立電話、微信等溝通隨訪渠道,以對患者出院后的具體情況進行隨訪或解答患者日常生活中對疾病護理存在的問題。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觀察與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并在出院前采用糖尿病知識測試量表對患者對糖尿病知識掌握的情況進行調查,根據得分(總分25分),將知識掌握程度分為優(>20分)、良(15~20分)、差(<15分)3個等級,比較兩組優良率[3]。
1.4 統計方法
運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進行檢驗,用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比較
兩組護理前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研究組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endprint
出院前,通過對患者進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后,研究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為:優23例、良20例、3例、優良率為93.48%,對照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為:優17例、良18例、差例,優良率為76.09%,兩組比較,研究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優良率高于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92,P=0.02)。
3 討論
糖尿病是主要是由遺傳、環境、不健康飲食或其他不良生活習慣而導致的一種全身性代謝疾病,患者臨床體征主要表現為持續高血糖。目前,針對糖尿病的治療,臨床尚未有根治的方法,只能通過長期服用降糖藥物而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4]。但僅依靠單純的藥物治療,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并不明顯,這主要與患者的對糖尿病的認識以及自我管理能力有關。因此,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應配合良好的健康護理干預。
全程健康教育護理模式其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創新性健康教育方式,其主要內容包含全程健康教育專項小組的建立、健康教育計劃的制定和計劃的實施3個部分;并按照患者就診時、住院后和出院前2個階段展開健康教育[5]。將全程健康教育護理模式應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護理中,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通過加強對患者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做好患者住院后的各項健康檢查工作;同時對患者進行飲食和運動上的健康指導,并配合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從而促進患者飲食、生活、心理健康,降低血糖水平。簡而言之,利用全程健康教育護理模式,能夠提升患者對糖尿病的認識,提高患者對糖尿病健康知識的掌握水平,進而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使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同時減少負性情緒對疾病的影響,促進患者飲食健康并主動加強運動。
該次研究結果也顯示:研究組患者護理后空腹血糖水平與餐后2 h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同時,研究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的優良率(93.48%)也高于對照組的優良率(76.09%)(P<0.05)。由此證實,全程健康教育護理模式應用于內分泌科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工作中,比常規護理的護理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控制患者血糖。
[參考文獻]
[1] 鐘蓉萍,林云鳳.糖尿病護理管理中全程健康教育模式的作用[J].醫療裝備,2016,29(24):180-181.
[2] 車彩娥.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96):300.
[3] 周云彩.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價值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24):154-155.
[4] 王曉麗.全程健康教育護理模式在內分泌科糖尿病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38):7611-7612.
[5] 趙瑾華.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15):127-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