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君

[摘要] 目的 分析手術室護理對合并DM患者切口感染的預防價值。方法 將該院2014年2月—2017年6月收治的118例分為手術室組、基礎組,采用基礎性手術護理措施干預基礎組DM患者,手術室組DM患者的干預服務包括基礎護理與手術室消毒護理、保暖護理等。結果 基礎組、手術室組感染率分別為23.22%、9.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為合并DM的患者提供手術室專業護理可有效預防切口感染。
[關鍵詞] 切口感染、糖尿??;護理;手術室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8(b)-0123-02
糖尿?。―M)可改變皮膚生化環境與微血管彈性,引起神經血管營養障礙,抑制角質細胞遷移,影響傷口愈合,且患者體內的白細胞殺菌、吞噬與趨化性作用處于衰退狀態,B細胞與T細胞數量減少,血清調理功能被抑制,無法及時吞噬、殺滅細菌與清除毒素、感染源。DM患者免疫力低、血黏度高,器官血供不足、氧濃度低、功能儲備低,局部組織應激能力與感染反應受損,高糖環境可加快細菌生長,因此DM與術后感染密切相關,感染控制難度大,容易造成切口長期不愈、延遲愈合、開裂或全身感染[1]。該文選取2014年2月—2017年6月收治的1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手術室護理在合并DM患者術后切口感染預防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組118例擇期手術患者系該院存檔病例,118例均為DM患者,隨機血糖與OGTT≥200 mg/dL,經內分泌科確診,術前血糖被有效控制,白蛋白>30 g/L。排除長期使用激素,不配合護理,嚴重心血管病與血糖控制無效,術前明顯感染者。采用STATA軟件將統一編號的118例分為手術室護理組(手術室組)、基礎臨床護理組(基礎組),手術室組62例,基礎組56例。手術室組男40例,女22例;年齡介于24~71歲,平均(57.8±2.4)歲。I型DM 3例,2型DM 59例;BMI為27~43 kg/m2,平均(34.2±7.6)kg/m2;手術類型:肺修補3例,胸膜剝脫1例,切除縱膈腫瘤4例,切除闌尾12例,切除肺葉7例,修補腹股溝疝1例,切除食管癌8例,切除結直腸癌5例,切除胃癌7例,肝膽系外科手術14例;麻醉方式:硬膜外33例,全身29例;切口長度為2cm~18cm,平均(10.5±2.6)cm?;A組男37例,女19例;年齡介于22~72歲,平均(57.2±2.8)歲。I型DM 2例,2型DM 54例;BMI為26~44kg/m2,平均(34.7±7.2);手術類型:肺修補2例,胸膜剝脫1例,切除縱膈腫瘤2例,切除闌尾10例,切除肺葉5例,修補腹股溝疝2例,切除食管癌8例,切除結直腸癌7例,切除胃癌6例,肝膽系外科手術13例;麻醉方式:硬膜外33例,全身29例;切口長度為2~18 cm,平均(10.5±2.6)cm。經齊性分析證實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為基礎組DM患者提供基礎性手術護理:術前嚴格按照DM飲食控制標準安排膳食,保證營養攝入合理。術前3~5 d內監測血糖,5~6次/d,通過調整飲食、服用降糖藥及皮下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保證尿酮體(-)、尿糖(-),血糖為6~8 mmol/L,外用生理鹽水及抑菌液,調節全身機能,補充營養物質,包括維生素及蛋白質等。術前0.5~1 h預防性應用抗生素,術中實時監測血糖變化,術后監測血糖與給予切口護理、疼痛護理、飲食護理等。在給予基礎性手術護理的同時,為手術室組DM患者提供以下護理干預服務。
嚴格按照手術類型、無菌要求凈化手術室內的空氣,安排連臺手術時應保證用于凈化空氣的時間≥30 min,盡量靠前安排手術時間>3 h的手術。定期監測空氣質量、更換層流回風及進風口處的濾網,確保凈化器正常運轉,注意消毒空氣,保證空氣中的浮游菌種<180 cfu/m3,溫度為22~25℃。用碘消毒劑或氯消毒劑清潔手術室地面、門把手、墻壁等,徹底清洗、消毒手術物品及操作器械,認真檢查手術無菌包是否潮濕、破損及超出有效期,保證物品放置井然有序,減少手術物料翻動次數,器械臺應設置6~8層鋪巾[2]。術前1 h左右開啟層流,將手術室感應門關閉,用3M洗手液洗手,保證洗手質量達到要求,穿戴手術衣褲、口罩、鞋帽后方可進入無菌區域,控制手術室內人員流動、減少參觀人數,禁止無關人員來回走動,保證環境穩定,減少空氣流動,以免造成細菌漂浮。術中少講話及盡量避免打噴嚏、咳嗽,用乙醇清除術區皮膚油垢、污垢,按規范用碘伏由內向外消毒局部皮膚,保證消毒范圍超出切口邊緣外15~20 cm,切口鋪巾為4~6層,必要時可利用潔凈袋、抗菌保護膜、保護器等保護切口與切口周圍組織,避免異物、細菌、糞便、膿液、分泌物等污染切口[3]。術中發現銳器刺破手套時,應立即更換手套,不可再使用該銳器,預防交叉感染,熟知醫生習慣,準確傳遞器械,縮短操作時間、徹底止血。如操作時間>3 h、失血量≥1 500 mL或溫度過低,及時提醒應用抗菌藥物及采用保溫毯、被子幫助保暖,還可將空調溫度調高,注意減少切口暴露及遮蓋非手術部位,對庫存血、沖洗液進行加溫處理。
1.3 切口感染判定
術后對比手術室組、基礎組DM患者的切口感染情況,根據以下標準判定切口感染。切口處與周圍皮膚糜爛,紅腫熱痛,出現紅斑與水腫,局部有波動感或硬結,脂肪液化,有膿性物質或蜂窩織炎,分泌物細菌培養檢查陽性,白細胞升高,外周血與切口血培養證實菌血癥,為淺表感染。切口有急性炎癥、肌層潰爛,穿刺切口深部時可抽出膿液或切口引流液中含膿液,局部壓痛、疼痛感明顯,發熱,體溫>38℃,細菌培養檢查呈陽性,深部感染。切口自然裂開,肌間壞死,形成竇道,竇口流膿,白細胞正常或偏高,不發熱或中低熱、寒戰,分泌物較稠,細菌培養檢查陽性,腔隙感染[4-5]。endprint
1.4 統計方法
將基礎組、手術室組切口感染數據錄入SPSS 22.0統計學軟件中,用χ2檢驗感染率等計數資料[n(%)],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手術室組感染率9.68%,基礎組感染率23.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切口感染因細菌入侵引起,與手術室環境衛生、切口大小及污染程度、腎上腺素與皮質激素升高、患者自身情況、護理質量等密切相關。DM患者代謝紊亂、免疫屏障遭到破壞,血管內皮受損,機體防御機能存在缺陷,術后機體修復消耗了大量能量,缺乏成纖維與分葉核細胞、膠原纖維,切口愈合能力差,愈合不良或愈合延期情況常見,愈合后的切口抗張力強度低,易崩開或發生感染,肥胖DM患者的手術切口可見脂肪液化或壞死表現。侵入DM患者血液循環系統的致病菌可持續存在與迅速繁殖,同時產生毒素,引起全身性、系統性癥狀,因此切口感染可影響創口愈合、引起消極情緒、延長術后住院時間?;贒M患者的特殊體質,保證手術預后良好的關鍵在于預防切口感染。該文對比了基礎護理、基礎護理聯合手術室護理對于DM患者切口感染的預防效果,證實手術室組感染率顯著低于基礎組。在手術室內提供針對性的手術護理可以減少空氣中的革蘭氏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鏈球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防止術區沉降菌、手部細菌超標,確保醫療器械清潔衛生與保障無菌環境,有效保護切口處皮膚,徹底清洗切口,避免殘留異物、血凝塊、血腫、死腔,從而有效預防、對抗切口感染。
[參考文獻]
[1] 陳露文,譚立清,楊瑞平,等.維生素D對2型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及感染的影響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5(25):1106-1107.
[2] 陸相君.預防性護理在預防老年女性糖尿病尿道感染中的作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5):70-72.
[3] 任宏英.銀離子藻酸鹽抗菌敷料在1例糖尿病足底潰瘍合并嚴重感染傷口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實踐,2016,25(12):934-936.
[4] 李志霞,武珊珊,楊智榮,等.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類降糖藥致2型糖尿病患者鼻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網狀meta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3(48):454-459.
[5] 宋蓓,金文波,張紅瑾,等.糖尿病足細菌感染患者感染深度、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白介素-6及免疫蛋白水平與下肢血管病變的關系[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 3(27):586-5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