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
摘要 目的:分析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方法: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0例,平分為甲組和乙組。分別給予基礎護理和臨床護理路徑,對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結果:甲組和乙組的護理總有效率分別為64%和88%,乙組的優勢明顯高于甲組;乙組的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明顯少于甲組。組間數據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其優勢明顯,能收到理想的應用效果,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和經濟支出。
關鍵詞 上消化道出血;臨床護理路徑;應用效果
為了分析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收治近3年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0例,分甲組和乙組,每組25例。分別給予基礎護理和臨床護理路徑,對應用效果進行分析。詳細如下。
資料與方法
近3年本院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0例,結合臨床護理要求,平分為甲組和乙組,見表1。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如年齡和性別等(P>0.05),可以對臨床資料進行對比分析。
方法:甲組患者應用基礎護理方式,按照臨床護理要求進行。乙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詳細如下:①入院指導:責任護士需要做好基礎護理管理工作,態度主動熱情,主動向患者和家屬進行互動和交流,主動向患者家屬介紹病房環境、科室工作人員、醫院規章制度等,認真記錄患者具體情況,包括時間、嘔血等現象,進行指導和預后治療。對于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需要及時通知患者,說明病情,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此外要幫助患者樹立治愈的信心,給予心理支持,滿足臨床護理具體要求。②入院后指導:入院后針對患者疾病的演變趨勢,給予個體化護理和指導,采用通俗的語言和患者進行互動和交流。考慮到上消化道出血的誘因、臨床表現和病情具體進展等對可能出現的后果、治療方式以及各項檢查結果和意義等進行告知。讓患者對自身情況有詳細的認知,很多患者生活習慣不合理,因此需要進行適當的指導和幫助,保證患者積極接受治療,提升自我保護能力。③飲食指導: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程度變化,在后續護理過程中需要禁食或者食用流質食物,經過積極的治療后,能避免出現不良癥狀。消化道疾病存在很多炎癥,經過積極的干預治療后,過渡到流質食物,叮囑患者少食多餐,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進而滿足患者自身要求。
臨床效果評價指標:①顯效:經過護理后,患者病情恢復,生命體征恢復正常,不存在其他炎癥。②有效:經過護理后,胃管內抽出液體顏色變清,生命體征有所恢復。③無效:臨床護理效果不明顯,甚至存在其他炎癥。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說明比較結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在本次研究中對甲組和乙組的護理效果進行分析,實踐證明,甲組和乙組的護理總有效率分別為64%和88%,乙組的優勢明顯高于甲組,組間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在本次研究中,乙組的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明顯少于甲組,組間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討論
上消化道出血如果出血量比較大,不及時進行治療,則會出現休克甚至其他不良癥狀。針對臨床護理的具體要求,在實踐階段需要做好后續護理工作,按照臨床護理具體要求進行。
臨床護理路徑的有效應用有重要的作用,以患者為中心進行各項護理,能滿足臨床護理的具體要求。在預后護理階段需要做好安排和檢查工作,從治療現狀入手,考慮到護理體系以及其他指標的要求,增進醫患之間的有效溝通,提升患者主觀能動性,進而滿足預后護理具體要求。在本次研究中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臨床護理路徑管理,結合疾病特點和具體情況,制定臨床護理路徑的同時強化針對性管理,根據不同病程的指標變化,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對于出血期患者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能滿足預后護理的整體要求。此外針對相關情況要做好對應的護理管理工作,保證患者病情得到好轉。在具體護理過程中結合臨床護理路徑的具體要求,從疾病知識、飲食護理、運動護理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做好用藥指導工作,及時對病情進行鑒別,落實護理舉措。實踐證明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能減少負面因素的影響,讓患者盡快康復。醫護人員需要了解臨床護理路徑的具體指標要求和內容,從現狀人手,做好指導性工作,進而提升后續護理水平,達到理想的護理效果。
本研究說明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其優勢明顯。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在上消化道患者臨床護理中有重要的作用,患者對其滿意率比較高,值得推廣和應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