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芳
摘要 目的:探討消化性潰瘍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護理。方法:收治消化性潰瘍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優質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優質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優質護理,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護理后,優質組焦慮抑郁程度、出血停止時間、消化功能恢復時間、臨床治療時間、住院時間和護理滿意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優質護理對消化性潰瘍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顯著。
關鍵詞 消化性潰瘍;上消化道出血;護理效果
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消化內科常見疾病,臨床表現以嘔血、黑便和由出血引起的全身癥狀為主,而癥狀的程度取決于出血病變的性質、部位、失血量與速度,同時與患者在出血時的全身情況有關。其基礎疾病多為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潰瘍主要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其主要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因此在確診消化性潰瘍時需給予高度重視,一旦引發上消化道出血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注意的是,在積極搶救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時,還需加強多方面的護理,給予優質、有效的護理服務,從各個細節提升治療效果。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實施整體優質護理,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資料與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因消化性潰瘍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6例,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優質組與對照組,各43例。優質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24~68歲,平均(46.01±8.97)歲;潰瘍類型為十二指腸潰瘍15例,胃潰瘍17例,復合型潰瘍12例;嘔血和黑便并存的患者30例;僅有黑便無嘔血的患者13例。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25~67歲,平均(46.23±8.64)歲;潰瘍類型為十二指腸潰瘍14例,胃潰瘍18例,復合型潰瘍11例,嘔血和黑便并存的患者有32例,僅有黑便無嘔血的患者11例。收集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所得數據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fP>0.05),存在可比性。本研究獲得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入選標準:①臨床癥狀均符合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標準。②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同意自愿參與。③具有一定認知功能,無意識障礙。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②伴有精神疾病和認知障礙的患者。③治療依從性較差者。
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相同的治療方法,積極止血、合理擴容糾正休克,建立靜脈通道輸液。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提供飲食與置管方面的基本護理,給予簡單健康宣教。優質組在上述治療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出血期護理:要求患者絕對臥床休息,若出現情緒激動或異常煩躁的患者可遵醫囑注射鎮靜劑,并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及時為患者更換已污染的床單衣物,避免細菌滋生,對皮膚造成刺激;對出血量較大的患者,應立即遵醫囑進行備血準備,保證患者有良好的組織血液灌注,增加有效循環血量。②心理護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極易出現恐懼、焦慮及煩躁等不良情緒,因此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耐心解釋疾病的由來與可治愈性,減輕其思想壓力;同時護理人員多給予關心和安慰,在康復期間,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按時休息,避免熬夜或過度勞累使出血復發。③飲食護理:根據自身狀況為其制定個體化飲食計劃,一般在出血期要求患者禁食,待出血停止后,患者癥狀消失,可給予高營養、清淡、易消化的軟流食,待病情穩定后可指導患者進食新鮮水果和蔬菜,但要避免使用對胃黏膜有較強刺激的蔬菜,如洋蔥、芹菜、韭菜等。④癥狀護理:a.口腔護理:出血期患者因被禁食,缺少營養支持,極易出現口腔感染。因此,護理人員應為患者做好口腔護理,2次,d,保持口腔干凈無異味。b.便血護理:對于便血患者,護理人員應指導其便后使用溫水擦洗肛周,并適量涂抹滑石粉,用棉墊或氣圈將其墊起,確?;颊咄尾恐車鍧?、干燥。
觀察指標:①采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與抑郁量表(HAMD)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評分標準以7分為界限,7分以下為無癥狀。②統計兩組患者出血停止時間、消化功能恢復時間、臨床治療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收集組間數據進行對比分析。③采用本科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出院患者對治療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價,I>90分為非常滿意,71~89分為較滿意,≤70分為不滿意,觀察總滿意度。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干預前,兩組間差異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優質組的焦慮抑郁狀態較干預前有明顯好轉,且好轉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干預后癥狀恢復情況:干預后優質組癥狀消失以及消化功能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優質組臨床治療時間與住院時間同樣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護理滿意度:優質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討論
由消化性潰瘍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癥癥之一,主要表現為嘔血和黑便,若大量出血未得到及時救治,將導致失血性周圍循環衰竭,造成死亡。近年來隨著醫學模式與健康觀念的不斷轉變,群眾對醫療服務需求提高的同時對護理質量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因此護理人員應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規范的護理服務,以滿足患者的身心需要,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而本研究采用的“優質護理”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強調以人為本,護理人員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給予高度的關愛、尊重與理解,使其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最終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與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本次結果顯示,干預后,優質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優質組患者住院恢復時間、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價均優于對照組。表明優質護理在消化潰瘍引發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護理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對患者病情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另外優質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不斷優化自身操作技術,主動學習和研究各種新型的護理技能,以便為患者提供更加及時、優質、豐富的護理服務,進一步改善患者的預后。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強調以患者為主體,以滿足患者身心需要為目標,力求為患者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護理服務。在消化性潰瘍引發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搶救治療期間提供優質護理不僅有利于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調整其心理狀態,同時也能極大程度地提高治療效果,縮短患者癥狀恢復與住院時間,提升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與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推廣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