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帥
摘? 要:本文運用跨文化交際理論,從文化背景相宜的挑戰、聽證會上的高潮、跨文化視野下梁大同的經典語錄和結語四個方面淺層次分析了電影《刮痧》。
關鍵詞:文化差異;文化沖突;跨文化交際;文化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解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5--02
一、文化背景相異的挑戰
由于倫理道德、價值觀、生活習俗以及思維方式和自我意識等方面的不同,幾乎任何背井離鄉者都會面臨文化背景相異的挑戰。[1]刮痧中梁大同、簡寧夫婦和美國法官、兒童監管局代表在聽證會上的沖突給觀影者了深刻的印象。梁大同的一波三折的遭遇牽動著觀影者的心弦。故事結局以團圓的喜劇收場,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整個故事充滿了沖突,敵進我退,敵退我打。梁大同和美國法官、兒童監管局和美國警察也像在跳舞,上方的對手戲演到沖突的高潮,扭到一處,最終終于落下帷幕,分出了勝負。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的沖突在結尾處得到了和解。原因是西方人理解了中國文化中的刮痧文化,西方人媳婦了刮痧是一種中醫治療手段,或者說梁大同關于中醫文化刮痧講的話美國人接受相信了。沖突最后變成了相互理解。沖突的最后是西方人在“鐵證如山”的情況下“不得不”做出了息事寧人的姿態。整個影片的結局是令人拍手稱快的。
二、聽證會上的高潮
聽證會上的高潮是因為梁大同設計的典型作品。梁大彤在美國打拼了八年,設計電腦游戲形象。應該說梁大同的電腦游戲角色形象設計師或者說是電腦角色形象開發者。梁大彤成功了,在美國待了八年后在電腦游戲角色形象設計和開發領域打拼了八年的梁大彤獲得了年度行業人物大獎。當梁大同在同行面前受到表彰、拿到獎杯,并得到老板的嘉許時,梁大同覺得自己的美國夢實現了。梁大同覺得自己的美國夢實現了。梁大同覺得自己的打拼得到了回報。梁大同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他覺得自己的自我石實現感和歸屬感均得到了滿足。然而,這一切不過是個假象。帷幕剛剛拉開,文化沖突的實證和案例也被一一呈現出來。由此可見,不同文化的人要想真正消除誤解,理想地生活在一起,短期的交流可能是無效的。要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實現順利交流、無摩擦和無隔閡地生活在一起 ,雙方需要的磨合期可能比我們想當然的時間要長。梁大同時個有志有為青年,可是他對自己在美國文化中的處境的認識是錯誤的。八年的時間太短了。梁大同在美國呆了 八年就以為自己實現了美國夢,融入到了美國文化中,被美國人所接納。這恰恰說明了把握美國文化時梁大同的幼稚和不老練。
三、跨文化視域下的梁大同的經典語錄
梁大同有很多的經典語錄。這些經典語錄事實上是一些典型的傳統東方文化價值觀。比如:“道不同不相為謀。”“老子打兒子,天經地義。”“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丹尼斯是我兒子,我愛他還要有證據證明?”
“道不同不相為謀”是梁大同跟老板昆蘭決裂時說的話。梁大同視老板為好友和知己。因為梁大同認為老板昆蘭和他已相識“很久”,老板的全家人和梁大同的一家人在頒獎(給年度電腦游戲形象最佳設計師)典禮上開始相處的其樂融融。最重要的恐怕就是梁大同拿到了老板頒發和美國同行認可的獎項,梁大同沖昏了頭腦認為自己已經在美國站穩了腳跟。換句話說這意味著梁大同錯誤地認為自己在美國文化中已經如魚得水了。因此梁大同開始將自己的老板視作自己的知己和朋友很容易理解。但是當梁大同陷入一場官司時,當梁大同被那場官司出乎意料地快要整瘋時,當老板昆蘭被叫到法庭上充當第三個證人時,老板昆蘭點頭說他確實看到了梁大同打兒子(而只重視事實的美國司法系統就因此判了“梁大同是個危險人物”的罪名成立。)這讓梁大同覺得不可接受。他始終拿昆蘭當朋友。但是昆蘭卻在法庭上“作證”給了他“壓彎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梁大同看來,這就是朋友的翻臉無情和背叛。在梁大同看來,這就是無法理解的。梁大同可是一貫將昆蘭視作很親近的人的。因此,他是很在意昆蘭的感受的。這也成為了 他在那個頒獎宴會上打自己的兒子丹尼斯。他那樣做只是為了照顧昆蘭的感受。(因為丹尼斯剛打了昆蘭的兒子)就像是梁大同在法庭上抗辯時失望痛苦困惑地叫道,“我打丹尼斯是為了給你面子!”(而昆蘭的回答則是“什么亂七八糟的中國邏輯。”)這個時候梁大同才明白或者還有昆蘭才明白彼此離自己對朋友的要求差得太遠了。雙方甚至連基本的愉快溝通都做不到。因此庭審結束后,梁大同辭去工作,昆蘭無論如何阻止不了。梁大同非要同昆蘭撕破臉面分到揚鏢。分手時的梁大同說出了他的行為準則“道不同不相為謀”。
“老子打兒子,天經地義。”中國觀眾看到梁大同說這句話時可能看得都特別帶勁。(覺得說這句話梁大同的梁大同特英雄,特別由做父親的尊嚴和面子。)但就是這種做父親的尊嚴和面子讓梁大同吃了虧。中國人講究三綱五常。幾千年的封建史使儒家文化刻進了中國人骨子里。中國人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婦有殊”“尊卑有序”“尊老愛幼”“百善孝為先”“棍頭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講究“仁義禮智信。”打兒子是做父親的地位的彰顯。打兒子是父親的義務。(父親需要管教自己的兒子)但在西方社會,人們恪守的行為規范和準則是“平等、自由、尊重個性”。平等、尊重他人個性、尊重他人的自由被提到了無以倫比 的至高地位。就連父親對待兒子也應如此。這和東方關于父子關系的文化價值觀是格格不入的。(東方文化中的管教和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對立,父尊子卑和平等對立,不打不成材和尊重個性對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相信有中國人會認為梁大同很貼切地選擇了一句極有智慧的話來表達自己選擇的原因,很多中國人會認為這樣做的梁大同是成功的。但西方人不會買梁大同的帳。但是這句話在當時的電影背景下在西方人看來有黑色幽默的味道(拿人的生命、病痛開玩笑,有把女人暗喻為生兒育女機器之嫌)。有句話說“幽默是一個人智慧的表現。”更需要強調的是,這句話的底層含義突顯了中國人的智慧。這句話告訴人們不可過分執著,時機不成熟時不可以做事情,要想成功就要等待就要耐得住寂寞,做事要抓住要害等等。可以說這句話里有大智慧。但這種智慧卻不被外國人認可。外國人并不覺得“保住母親依然可以有孩子”這種選擇很智慧。外國人覺得中國人這樣做選擇時的炫耀很讓他們惡心。因為在中國人看來智慧的事情在他們看來帶著濃厚的黑色幽默味道。這也告訴我們與西方人交往時講話或做事情要考慮彼此思維方式的差異。
“丹尼斯是我兒子,我愛他還需要有證據證明?”中國人講究父慈子孝。梁大同是在說丹尼斯是我兒子,我肯定非常非常愛他,這在東方文化里是件自然的向 呼吸一樣的事情,這是個就像(兩點間的直線距離最短)這樣的公理一樣不需要證明。(公理是用來證明其他東西的)。梁大同是在說,我是丹尼斯的父親我當然要對他負責,我當然要養育他,幫他成家立業,在他的一生中幫助他,因為丹尼斯在我眼中永遠是孩子。因為中國人講究父慈子孝。深受基督教教義熏陶的美國人相信人人平等的理念,因此孩子與父母親是獨立平等的,父母有義務尊重孩子的人格與個性。[2]在西方人的文化中,父母不會照顧自己子女一輩子的。在西方人的文化中父母當然也對子女負有責任,但通常當孩子20歲左右成人時父母對孩子的義務和責任就盡完了。父母不需再為自己的孩子找對象、成家或成家立業耗盡心血。東西文化的差異和沖突讓梁大同拋出了文化壁壘(即東方的文化價值觀)來為自己防御,梁大同這樣做顯然很自然。
四、結語
所幸注重邏輯實證的昆蘭最終放棄偏見走進中國文化,通過親自嘗試刮痧體會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國人特有的道德人倫觀念。[3]
參考文獻:
[1]彭如青.從電影《刮痧》透視中美文化差異與沖突:語篇系統觀[J].電影文學,2009(15),8,2-84.
[2]李欣.跨文化交際視野下電影《刮痧》中的沖突性話語研究[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01),47-49.
[3]何琛,從電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調和[J].電影文學,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