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欣
摘 要:文化產業將是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朝陽產業”或“黃金產業”,更有學者將其稱之為“21世紀的最后一塊蛋糕”,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關鍵性指標,文化產業既直接貢獻于經濟增長又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因此,研究本溪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本溪市;文化產業;問題及對策
黨的十八大把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明確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十九大再次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在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礎上,使之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所產生的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一種無形資產。大力培育文化產業并使其做大做強,可以充分發揮文化對經濟社會的推動作用,實現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共同發展,是一個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本溪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情況
隨著黨和國家對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本溪市文化發展正處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加快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審時度勢地從我市文化產業資源的存量出發,結合各縣區的實際情況,科學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并以“產業園區化”的理念謀劃重點文化產業項目,使本溪以遼硯、剪紙等為代表的重點文化產業園區迅速發展并產生集聚效應,進而拉動了全市文化產業經濟總量的提升。總的趨勢上看,本溪市文化產業保持平穩的增長態勢,文化及相關產業經濟總量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在逐步上升;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經過幾年的培育和打造,文化新興業態和新的消費熱點方興未艾。但與此同時,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二、本溪市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文化產業在經濟中比重較低
目前,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僅為1.8%,與占GDP5%的支柱性產業目標尚有較大距離。主要原因是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少,全市僅33家;在建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尚未實現規劃效益。
(二)沒有形成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文化產業沒有形成產業鏈和規模,還存在著各自為政的現象。特別是工藝美術品生產、書畫產業、廣告傳媒等領域,一家一戶、各自為戰的現象比較普遍,文化產品的標準化、集聚性較差,缺乏專業市場和文化商圈,難以釋放出文化產業的整體活力。
(三)產業結構不盡合理
由于多種因素,我市新聞出版發行、廣播電視電影服務等產業缺乏競爭力,文化創意、影視制作、文化會展、動漫軟件等高附加值業態近乎空白。工藝美術品生產等優勢產業,產業鏈不完整,知名品牌少,缺少跨行業、多領域經營運作的創意型、引領型企業。
(四)專業人才缺乏
由于缺乏有吸引力的現實空間和待遇,高端人才很難引進。尤其是缺乏既通曉文化產業內容又具有自主創作能力、既懂產品研發又懂市場運作的綜合型人才。
(五)傳統文化缺乏足夠重視,文化資源開發不夠充分
本溪的很多地區都有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而且文化資源也很豐富,是滿族的發祥地和聚居區,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由于各種條件限制,傳統文化沒有得到重視,對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的貢獻力量嚴重受限,導到許多優秀文化資源只能被閑置浪費。
(六)文化產業與關聯產業融合性較低
文化產業由于自身具有很強的產業融合性特征,所以在互聯網、教育、旅游、數字化傳媒技術等產業快速發展的今天,文化產業與它們的關聯性、融合性也變得越來越強,但目前本溪各地區的文化產業與關聯產業的融合性表現并盡如人意。以旅游業為例,本溪擁有重要的文化資源。但在發展旅游業的時候,卻只顧旅游景點的不斷投資,在這些景點的相關文化產品和主題性活動卻比較少見,并且數量很少,不具有吸引力。
從本溪的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點出發,尋求本溪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創新途徑,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是實現本溪文化產業持續發展和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趨勢。
三、發展本溪文化產業的對策
(一)創建具有本溪地方和民俗特色的文藝品牌
一是打造本溪縣農民畫品牌。建成農民工筆畫藝術中心,吸引更多農民畫家參與創作,擴大基地規模。二是打造桓仁版畫品牌。主動適應市場,大膽創新創作題材,在傳統木版畫基礎上引進石版和絲網版畫。同時,大力發展木雕、奇石、青花玉以及鐵藝、草編等產業構建自己的文化市場體系。三是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做大做強關東民俗文化街,以奇石產業、沿線紫霞堂遼硯企業共同打造一條文化產業帶,形成全市文化產品銷售窗口。四是打造滿族剪紙品牌。剪紙文化創意產業園繼續走產業、企業、人才、園區集聚發展的高水平文化產業發展之路。五是打造布藝畫品牌。加大培訓力度,培養更多熟練手工藝品從業者,以此帶動就業。六是打造遼硯文化品牌。結合大冰溝、財神寺為重點的南城旅游開發,推動遼硯文化產業園發展。
(二)促進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一是促進文化與旅游融合。依托“五山一葉”、“一洞一泉”,深度挖掘廟后山文化、高句麗文化、建州女真文化、道教文化等內涵,開拓文化旅游項目。二是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依托科技部門參與智慧山水城項目建設,催生互聯網+文化的新興業態。三是促進文化與體育融合。圍繞體育場周邊開發和籃球、乒乓球衍生品開發,做大體育文化產業。同時,推動更多本地文化產品走進賽場。
(三)推動文化產業創業創新
拓展創業空間。依托農民畫、版畫、剪紙、遼硯、紐扣畫等特色文化產業業態,引導創業人員跨界組合,拉長產業鏈條,構建符合創業要求的文化市場體系。培育創業載體。遼硯文化產業園、剪紙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充分發揮孵化功能,引導各類創業主體有序集聚。整合現有資源,壯大演藝娛樂、信息傳輸、廣告傳媒、動漫制作、游戲設計等具有發展苗頭的新興產業,培育創業創新增長點。
(四)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的宣傳與推介
利用各種機會和媒介,實施“走出去”戰略。繼續辦好遼硯文化節和剪紙創意文化節等本土節慶活動,繼續組織參加深圳文博會、東北文博會等重要展會,利用旅游旺季進景區、新聞媒體和互聯網等現代營銷手段,進一步擴大本市文化產業產品的影響力和市場覆蓋率。
(五)完善人才引進的政策與機制
制定人才發展戰略,完善文化人才評選定級和激勵機制,采取技術入股等方式吸引各類高端人才參與文化產業發展。引導重點園區和職業學校開展技能培訓,將文化產業培訓納入普惠制培訓,建立多層級培訓體系,培育一批懂文化、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六)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保障
制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明確當前本市文化產業資源優勢、產業現狀、發展機遇等基礎問題,科學規劃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目標、任務、保障措施;強化產業服務。嚴格落實國家、省、市出臺的各項扶持政策,在給予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扶持的基礎上,要安排配套資金并納入財政預算;建立工作協調機制。鞏固文化產業常態統計制度,及時準確反映文化產業的規模、結構、效益、速度、趨勢等情況。強化績效考核,建立完善信息通報和聯席會議制度,優化文化產業發展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