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王炎 荊妙蕾
摘 要:論文從培養目標、實驗課程設置、實驗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論述了天津工業大學紡織學院紡織品設計與應用專業(方向)的實驗教學改革,并總結了近幾年的教改成果,為同類學科的實驗教學改革提供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建設背景;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改成果
2017年,天津工業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紡織工程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紡織工程專業下的紡織品設計與應用專業方向是該專業的主要特色之一。該專業方向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已明確了工程與藝術、時尚相結合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了較為系統的專業課程體系,但在實驗教學的課程設置、前后銜接、教學內容等方面與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尚不能緊密的結合,因此,亟需對本專業方向的實驗教學進行改革。本項目的研究與實施對于紡織品與應用專業(方向)實驗教學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建設背景
2014年,本項目負責人申請建成了大學生紡織品藝術設計創新實驗室,占地面積120平米。為更好地服務于紡織品設計與應用專業方向實驗教學的開展,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實踐動手能力,本項目負責人于2015年構建了大學生紡織品藝術設計創新實驗平臺。創新實驗平臺購置了數碼印花機、繡花機、縫紉機、包縫機、手繪板等一系列實驗儀器設備。平臺建成后,開設了一系列的實驗課程,學生在創新實驗平臺進行紡織新產品的開發,并與國內外的紡織品藝術設計大賽平臺、企業需求有效的對接,使本專業的學生更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15、16、17年依托創新實驗平臺申報了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40余項。
二、培養目標
緊跟紡織行業發展需要,紡織品設計與應用專業(方向)人才培養目標為主要培養具備紡織工程方面、藝術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能在紡織企業、科研、教學等部門從事紡織品工藝設計、面料設計、新產品開發等多方面工作的高級復合型人才。紡織品設計與應用專業(方向)的實驗教學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的角度出發,針對學生的工科知識背景,在實驗課程設置、內容等方面側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實驗課上從繪制設計圖開始,到運用扎染、蠟染、數碼印花、編織等制作手段,最終完成服裝、家用紡織品等紡織產品。
三、實驗課程
(一)課程設置與內容
紡織品設計與應用專業(方向)的實驗課程包括《紡織品藝術設計與實踐》、《纖維藝術設計與實踐》、《產品工藝上機》。實驗課程的設置是學期集中進行,其中《紡織品藝術設計與實踐》課程為第七學期開設,課程為集中三周上課。《纖維藝術設計與實踐》課程為第七學期開設,課程為集中兩周上課。《產品工藝上機》課程第八學期開設,課程為集中四周上課。這三門課程學生均需每天全天進行實驗,完成設計作品的制作。
實驗課程《紡織品藝術設計與實踐》是與專業課《紡織品藝術設計》進行銜接,通過實驗課程的動手實踐使學生加深了對于專業課的理解。《紡織品藝術設計與實踐》課程的主要講授圖案設計的方法、專業技法、典型工藝等,并通過手工染色、刺繡完成作品的制作。學生在課上使用Photoshop、Illustrator、3dsmax等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進行圖案設計、流行趨勢、模擬顯示等方面的設計。《產品工藝上機》與專業課《織物結構設計》銜接,主要講授上機編織小樣的方法,并通過小樣機編織、數碼印花完成作品的制作。《纖維藝術設計與實踐》課程主要講授手工編織的工具與材料、編織的方法、色彩搭配等,并運用高比林織的技法完成纖維藝術作品的制作。并且,實驗課程結合每年國際國內紡織品設計大賽的參賽主題,按照大賽要求指導學生完成作品,學生在完成實驗課程作業的同時,也參加了比賽,很多學生的作品在大賽中獲獎,為學生以后的就業奠定了基礎。
(二)教師隊伍
目前《紡織品藝術設計與實踐》、《產品工藝上機》、《纖維藝術設計與實踐》這三門實驗課程的指導教師為3人,其中副教授2人,講師1人,教師的年齡結構合理,并且3位教師在指導學生實驗教學方面具有多年的經驗。隨著每年依托創新實驗平臺申報項目的增多,創新實驗課程的不斷開設,將會有更多的教師投入到實驗課程之中。
(三)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
在實驗教學中,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多媒體教學、案例分析、教師親自示范專業技法、作業點評等相結合。給學生講授國內外優秀設計師的服裝和家用紡織品設計作品,讓學生了解作品中的畫面構圖、圖案設計、色彩搭配、工藝技法、服裝款式、家紡產品的造型、結構等,使學生理解知名設計師作品設計的創作思路和設計手法。學生通過教師所講授的教學案例舉一反三,創作出求新求異的設計作品。使學生在掌握紡織品設計實驗理論的同時,熟練運用紡織品圖案的創新方法,并能夠獨立繪制出紡織品設計作品。
2.分組教學
在實驗教學中,將學生分為若干個組,每組3至4人,分組時讓學生自己選擇合作伙伴。每組設組長1人,組長負責頭腦風暴的主持、組織項目組成員進行實驗、匯總實驗數據等。教師定期對各個項目組的組長進行培訓,對實驗方案進行指導,聽取組長的匯報,優化創新實驗的方案,使學生更加樂于在創新實驗中進行實踐。
在作品的構思階段,每組學生在組長的組織下先圍繞設計主題進行頭腦風暴,在頭腦風暴的相互碰撞中,創造性思維被激發,每一個創新的想法都凝聚著學生智慧的結晶,充分調動學生實驗的參與度,頭腦風暴后總結設計想法,并指導學生如何將創新思維應用于設計元素的提取,完成紡織品設計圖的繪制。在設計圖的繪制中,本組的學生間首先互相指出彼此作品好的地方與不足,再由教師加以指導,學生間互相借鑒,彼此促進,取長補短。學生的作品有的是獨立完成的,有的作品由于較大或是工藝較復雜,需要同組的同學合作完成。學生通過分組的形式進行設計,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了學生設計作品的水平。
3.自主學習
在創新實驗平臺上建立了實驗課程網站,網站學習資源豐富,通過圖片、動畫、視頻、文字等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學生在課下通過網上學習資源首先進行預習,使學生對于實驗的原理有一個主觀的認識。再通過教師的課堂教學、示范與指導,讓學生跟著教師一起動手來做,使學生能夠掌握作品制作的方法。通過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快速的理解,做到學生易懂、易學、樂學。并且整個實驗的進行是學生不斷思考與探索的過程,提高了學生學習與思考的主動性,以及解決設計實際問題的能力。
4.實驗課程的考核
實驗課程的期末總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等組合而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平時考核成績占30%。主要考核學生出勤情況、市場調研情況、課堂討論情況、課堂作業情況、上機情況等。期末考試成績占70%。期末考試采用分組PPT宣講作品、市場調研報告、設計作品實物的形式相結合,最終給出學生的期末成績。
(四)教學成果
學生通過系列實踐課程的學習,并在大學生紡織品藝術設計創新實驗平臺中大膽創新,學生的創新和實踐動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學生的設計作品在國際國內的設計大賽中獲得重要獎項。在近幾年指導學生參賽獲獎中,我校已達到國內同類院校學生獲獎的先進水平。
2015年,指導學生在“紅綠藍杯” 第七屆中國高校紡織品設計大賽中,獲得省部級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優勝獎多項,獲得大賽優秀組織院校獎;指導學生在“魯繡杯”中國大學生家用紡織品創意設計大賽中,獲得省部級優秀獎3項。2016年,指導學生在第35屆全國毛紡年會暨“唯爾佳” 優秀新產品設計大賽中,獲得省部級單項獎4項;指導學生在“紅綠藍杯” 第八屆中國高校紡織品設計大賽中,獲得省部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7項,優勝獎多項,獲得大賽優秀組織院校獎。2017年,指導學生在“紅綠藍杯” 第九屆中國高校紡織品設計大賽中,獲得省部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6項,優勝獎多項,獲得大賽優秀組織院校獎。2018年,指導學生中國國際面料創意大賽中,獲得省部級優秀獎3項,獲得大賽優秀組織院校獎。指導學生在“海寧家紡杯”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創意設計大賽中,獲得省部級入圍獎6項。
通過以上的教學改革成果進一步檢驗了實驗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學生在創新實驗中不僅學到了創新的方法,而且通過學生自己的動手實踐,掌握了從作品的構思、元素的提取、作品的繪制、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的使用、作品的制作全過程,為學生今后從事設計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穎. 獨立院校實踐教學模式及運行機制的研究與實踐[J]. 河南:河南科技,2015(22):252;
[2]陸曉東吳志穎周濤吳元慶李文軍王秋實. “轉動課堂”模式下實驗教學過程的組織、實施和質量監控手段的研究與實踐[J].北京:人力資源管理,2007(1):172-173;
[3]劉光賢. 高校實驗教學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改革研究與實踐[J].成都:時代教育,2016(7):87;
[4]吳慧蘭.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藝術類實驗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北京:實驗技術與管 理,2013(4):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