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摘 要:數學素養指的是學生具備數學學習各個階段的整體素養,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不僅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發展的趨勢,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以及雙基教學的水平。因而對新課程標準下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意義以及應該如何具體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數學素養;具體措施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學習具備基礎的數學知識,從而滿足今后個人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需求。因而,注重對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極為重要。數學素養主要指的是學生熟練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正確的觀念、價值觀以及品格的養成。此外,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不斷滲透相關的數學文化教育,逐漸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新課程標準下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意義
1.有利于數學雙基教學
數學雙基教學主要指的是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這也是學生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對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數學知識和能力是提高數學素養的基礎,學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之后才能具備基本的學習數學的能力,也才能夠養成良好的數學素養。除了學生本身的學習和努力之外,老師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老師在教課的過程中不僅要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公式定理等,還要求學生具備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有效地利用學習到的知識解決相應問題。通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提升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因此說提高學生數學素養有利于數學雙基教學。
2.有利于素質教育的發展
數學素養包括基本知識、技能、思維、方法等多個方面的品質。分類討論一直是數學中的常考點,是對學生綜合能力以及數學素養的考查,通過考查學生是否能夠熟練應用分類整合的思想去解決數學中的難題。因而說數學素養不僅能夠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成績,而且有助于整體素質的提升和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新課程標準得到了廣泛的適用,因此更加注重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注重多方面擴寬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各個方面的素質和能力。注重數學素養的提升能夠使學生熟練地利用數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素質教學的改革也是為社會培養更多實用型的人才,因此說提高學生數學素養有利于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
二、新課程標準下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具體措施
1.滲透數學文化教育
張奠宙教授曾經在其文章中說過:將當代數學的魅力真正融入教學以及教材中時就會領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很簡單,并且容易接受。通過滲透數學文化教育使學生了解數學從而更喜歡去學習數學是提高數學素養的重要方法。因而,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文化,發展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通過在實際應用中發揮作用來感受數學知識帶來的成功的喜悅和驕傲。同時還可以通過相應的數學賞析課程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通過不斷的研究和學習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斷提升數學素養。
2.注重問題探究式教學
數學學習貫穿學生學習的每一個階段,不同的階段要使用不同的方式。比如我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要通過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學生要學會以問題為中心不斷地進行研究,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通過提出問題,創設一種情境,組織學生之間進行討論,通過比較分析等方法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具體問題的解答中,既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又是對學生數學素養的極大提升。此外,老師教學的過程中,還應該充分利用實際生活中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發現其中蘊含的數學哲理,督促學生自發地提高自身素養。
3.運用現代化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在很多人的眼中都是一門比較枯燥的學科,本來知識點就比較晦澀,加之老師的講解方式比較古板,致使本來就缺乏興趣的學生更無法認真學習數學知識。因此筆者認為必須要改變之前的教學方式,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使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同時應該將學生作為數學課堂中的主體,調動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積極性,比如說鼓勵學生上臺講解相關題目,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表達自己的能力,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先進的講解設備對于準確理解數學中的圖形知識比較重要,能夠更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學生的理解。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是順應課程改革的發展,也是為了保障我國素質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我國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包含多個方面的內容,因而只有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知識,才能促使其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增強。而為了保障學生能力的提升,老師應該為其提供堅實的保障,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雷長征.淺談小學數學教育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學周刊,2017(29):38-39.
[2]孔繁松.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初探[J].學周刊,2017(29):44-45.
[3]趙健.新課標下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