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淵
摘 要:為了改變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被動局面,促進學生主動用英語交流,教師要多角度評價、觀察和接納學生,創設合適情境,培養激發學習興趣。為此,結合經驗,從能問、敢問、善問、樂問四個方面對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自主提問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自主提問
語言最基本的功能是交流,主動提問是善于交流的表現,但是小學生是最不善于主動提問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學生對于外語學習的畏難情緒;課堂氣氛太嚴肅,學生對老師有畏懼感,不敢提問;學生不知如何尋難提問等。那么,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提問呢?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對教學中的一些現狀進行分析。
一、抓牢語音詞匯基礎,鍛煉提問能力,使學生能問
萬丈高樓平地起,語音和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奠基石,打好基礎才能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教師再可通過組織Free talk幫助學生鍛煉提問能力。首先教師作些引導,圍繞一個主題,用頭腦暴風法進行發散提問。學生從模仿提問,逐步過渡到自己提問。久而久之,學生會覺得這部分練習很簡單,覺得學習英語并不難,心理壓力減少,提問的興趣就提高了,培養了直接用英語思維的良好習慣。在此基礎上,結合情境教學法,創設合理的情境讓學生去扮演角色,克服學生外語學習的畏難情緒,讓學生在輕松愉悅氛圍下有話想說,有問能問。例如在“Asking the way”教學中,學生事先自由組合成小組進行調查和英語問題搜集,然后在課堂上扮演司機、乘客、行人,模仿真實情況,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
二、加強師生心理溝通,營造交流氛圍,讓學生敢問
我們在實踐中可以發現,不同的師生關系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為什么名師借班上課能通過短短的幾分鐘時間,就和學生融洽相處,使他們積極發言、大膽提問?除了他們具有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外,還在于他們能尊重每位學生,把學生真正看成是發展中的人,真誠地和學生平等交流。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會感染每一個學生,使他們體驗到自己的尊嚴和價值。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即使說錯也沒有心理負擔,學生思維積極性被調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就會提出非常精彩的問題。
在小學生眼里,教師很嚴肅,他們對教師有一種天然畏懼感。如果教師一直強調師道尊嚴,就會使課堂氣氛過于嚴肅,這樣,學生即使有問題也不敢提問。相反,若教師以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平等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學生就會消除緊張、恐懼的情緒,暢所欲言,說出他們的所感、所思、所惑、所疑。因此,教師要做到的是:一是能夠主動關心學生的生活及學習,增強師生之間的親密度,真正做到與學生做朋友,幫助學生緩解學習的壓力;二是課堂上盡量運用生動的表情、幽默的語言,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交際氛圍,讓學生敢問。
三、巧妙結合生活實際,鼓勵學生質疑,使學生善問
小學生年紀小,好奇心強,但生活經驗有限,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提問,這也是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如在學習 At the weekends時,學生對周末這個話題是十分熟悉,并掌握了相關句型: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How does he/she spend his/her weekends?于是我給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景:班級里來了個新同學Mary,你們已經互相認識,但還想更具體地了解對方周末的興趣愛好,你應該提問什么?怎么詢問?怎么回答?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都想實踐一下,嘗試著和外國朋友打打交道。
在英語學習中,往往有些學生易忽視、易混淆的地方,這些通常是學習難點。解決這些難點可以引導學生對比所學的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的異同,從而提出問題。這點在教學語法相關知識時尤為有效,如教學序數詞時,引導學生提出How to remember/use?Why?的問題,并自主解析,這樣學生的記憶特別深刻。
鑒于語言與文化密切的相互依存關系,文化學習也是小學階段英語學習的重要部分。在英語學習中,借助中西文化差異這一天然信息溝,可以培養學生發現、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提出Who?When?Where?What?Whose?Which?等問題代表學生比較淺表的思維, Why?How?則是較深層次的思考方式。教師要以學生為本,巧妙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營造質疑問難的氛圍,使學生善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四、發揮評價激勵作用,培養學習信心,讓學生樂問
在課堂上曾碰到這樣的現象:某學生很自信地用英語提出問題,其他學生立刻哄堂大笑,原因是他在某個單詞發音上的問題。往往學生不提問的原因是怕同學嘲笑。若長此以往會導致惡性循環,越不練習就越不會提問。如果教師注意不到這點,學生思維主動性就會漸漸喪失,更不要說自主提問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在學生提問時,教師用信任的目光注視學生,以表示對他的期待,在做口頭評價時,一定要及時,多用激勵性的話語,讓學生及時看到自己的進步,體會成功,并產生自信心和主動性去進一步提高提問的能力。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或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也不要強求或批評,別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從學生的角度去想一想,盡量鼓勵學生,使之覺得雖然自己提得不夠好,但也引起了教師和同學的關注,證明自己提出的問題還是有價值的。由此,他以后就會更加縝密地思考,精心組織語言來表達。
要注意的是:教師評價時,感情一定要真摯,內容要具體貼切,切忌表面化、程式化的評價。既要恰當指出學生的不足或錯誤,又能讓學生體面地坐下。只要一貫堅持善待學生的提問,學生一定樂于在課堂上提問。
總之,為了改變學生的“被動英語”,做到主動用英語交流,教師要滿懷熱情,對每位學生賦予期望,多角度評價、觀察和接納學生,創設合適情境,培養激發學習興趣,打好語音和詞匯基礎,發展思維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用英語能問、敢問、善問、樂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