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榮華
摘 要:“中國制造2025”計劃對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借鑒“工匠精神”的內涵,在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的同時,加強“核心素養”的培養,為我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工匠精神;核心素養;探究
日本秋山木工創始人秋山利輝總結出匠人培育規范:《匠人須知30條》。秋山先生認為,如果人品達不到一流,無論掌握了多么高超的技術,也算不得是一流工匠。他始終相信“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重要”。他要培養的不是“能干的工匠”而是“有修為、素養高的工匠”,懂得關愛別人、尊重別人、替別人著想。如果有了這種人性的東西,就會進入高峰,如果只是技能上突破的話,是沒有神明幫助的,因為沒有德行,就會有局限。
為了打造制造強國,我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戰略提出“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其中人才培養是戰略的基礎。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人才,成為“中國制造2025”成功的關鍵。
高職高專主要是培養高技能人才,過去我們注重技術的培訓,強調技能型人才,這在中國作為世界制造大國的背景下是必須的,但是在當前我們追求世界制造強國的形勢下,光是追求技術技能是不夠了。從《匠人須知30條》我們得到啟發,要想擁有一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不能光注重技術,核心素養的培養也非常重要。
一、“核心素養”概念
什么是“核心素養”呢?這些年,國際國內都在熱議“核心素養”。國際上熱議的“21世紀素養”主要包括學習與創新素養;數字化素養和職業和生活技能。國內北京師范大學研究認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指出:“核心素養的提出,是中國教育、育人理念與國際接軌的重要表現,標志著國內教育方向從對知識、技能的關注轉移到對‘人本的關注。”
總的來說“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
二、“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
有研究指出,決定孩子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于父母學校能否幫其培養一系列性格特質,如“毅力、自我控制力、好奇心、責任心、勇氣以及自信心”。通過對日本“工匠精神”的研究,發現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于世。“工匠精神”體現了這種對人才“核心素養”的追求。綜合國內外的研究,認為“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內容:
(一)自主學習能力
在信息化社會,知識更新非常快,如果沒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很難適應變化的社會。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培養創新的思維和擁有創新的能力。高職高專學生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對某項技能比較感興趣,在大學的目的主要就是熟練掌握某項技能。大部分高職高專學生走入社會后就變成流水線上的操作工,不能適應我國打造制造強國的戰略要求。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應該成為高職高專學生在大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自我管理能力
一個人的職業成功與人生幸福的關鍵在于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包括幾個方面,如目標管理、時間管理、情緒管理、形象管理、心智管理、激勵管理等等。要做好這些方面的管理,必須磨煉自己的心性,使自己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對于高職高專學生來說,在學習技能的同時,學習如何自我管理能力,如何錘煉自己的個性,加強思想道德方面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三)社會認知和交往能力
交際是目前許多大學生缺少的一項重要能力。這個源于多方面的原因,一是90后00后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交際的鍛煉;二是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減少了人和人之間現實中交往的機會;三是由于電商的發展,許多社會交際失去了它的功能。宅男宅女成為普遍的現象。高職高專學生應該有針對的開展相關的活動,增加大學生交際的機會,使得大學生能夠很好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總之,一個只是掌握了一項技能的高職高專大學生,他不僅不能適應社會未來的發展,他也不會擁有成功的職業生涯和美滿的人生。只有一個完全的人,擁有一項技能,具備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社會認知和交往能力,才能在未來的社會中,面對激勵的競爭,創造幸福的人生。
三、“核心素養”的落實
“核心素養”如何落實呢?“核心素養”的落實需要從整體上推動各教育環節的變革,最終形成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完整育人體系。具體而言,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落實途徑:一是通過課程改革落實核心素養,目前高職高專的課程設計主要是適應國家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過多注重技能而忽視了完整人格的培養,必須在課程上進行調整,加大相關“核心素養”課程的設置;二是通過教學實踐落實核心素養,老師在教學中必須貫徹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三是通過教育評價落實核心素養。如果教師評價體系不改變,也很難真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為重分數的評價體系讓老師只能以追求分數來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 秋山利輝.匠人精神[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11.
[2] 曹清.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指標體系研究[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1).
[3] 張應強,張洋磊.從科技發展新趨勢看培養大學生核心素養[J].高等教育研究,2017(12).
[4] 邢春燕.高校大學生核心素養評價考核機制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