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珊
摘 要:隨著科技信息的發展,“互聯網+”背景下電子產品滲透于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某種程度上給人們的學習、生活、娛樂等方面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不可否認,也帶來很多害處。“互聯網+”背景下娛樂方式給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帶來的弊端多于益處,本研究對“互聯網+”背景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生;心理健康
一、前言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對于當下的小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教育也越來越復雜,影響的因素多,其中包括“互聯網+”對其產生的影響,諸如因長時間沉迷于電子游戲,與父母吵架、不服從管教、叛逆、人際交往圈小,缺乏人際交往技巧等諸多心理問題。隨著科技信息的發展,“互聯網+”背景下電子產品滲透于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某種程度上給人們的學習、生活、娛樂等方面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不可否認,也帶來很多的弊端。“互聯網+”背景下娛樂方式給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帶來的弊端多于益處,本研究對“互聯網+”背景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解決的對策。
二、“互聯網+”背景下影響小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
“互聯網+”背景下對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充分利用網絡學習資料、圖片、音像、案例等輔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豐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拓寬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然而,由于“互聯網+”產生的消極作用,讓無數家長深感孩子網絡“中毒”太深,沉迷游戲的案例舉不勝數,具體如下:
第一、影響學習
小學生由于自控能力不強,心智發展仍未完全成熟,相對于課內的作業,動畫片及網絡游戲更能吸引他們,導到很多的小學生一放學就抱住手機或平板電腦看連載的動畫片,玩“五者榮耀”等熱門游戲,完全置作業于不管不問的境地,嚴重影響了學習。
第二、影響交往
電子產品在占據小學生大量課外時間的同時,影響了他們通過其他方式會友的機率,如讀書會友、體育會友、室外會友等,他們更多的是傾向于室外游戲,更有甚者,有些小學生長時間處于游戲虛擬的世界里,再從游戲中回到現實,容易將游戲的角色與現實生活的同伴角色混淆。
第三、影響思維方式
網絡不管從哪方面來講,順勢而上,其好處多多,如不正確使用,弊端及消極影響也是驚人的。網絡的資訊能助小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但過度地將網絡的使用僅限于游戲,那么,長時間的游戲對思維能力對還在不斷發展的小學生而言,則會起來禁錮的反作用。
第四、影響視力
小學生的視力處于發育期,長時間對著電子產品直接影響視力。有研究顯示,電子產品較傳統的書本更能影響小學生視力的發展,電子產品對視力的影響主要是由于色彩多變,加之學生長時間的觀看,眼睛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息有關。
第五、影響睡眠
眾所周知,許多成年人或大學生一到周末便停止網絡游戲,原因主要是由于周末在線游戲更多的是“低水平”的小學生在“亂打”,影響游戲的贏局,游戲使許多的小學生成迷成癮,做到“廢寢忘食”,嚴重影響了身體的休息,影響大腦的發育,并引發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
綜上,“互聯網+”背景下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主要包括了人際交往,思維方式等,由心理健康引發的學生成績差、攻擊性強、是非辯別能力下降等,由于長時間不休息,嚴重影響視力、影響睡眠、影響大腦發展等,防礙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三、“互聯網+”背景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互聯網+”背景下影響小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引發的各類問題必須引起老師、家長的注意,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學習資源,適時引導小學生利用網絡,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家長要充當有力的監護者,預防小學生過分沉迷于網絡游戲,確保孩子健康、可控地使用網絡和電子產品。
第一,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學習資源,適時引導小學生利用網絡,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互聯網+”背景下小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確實受到很大的影響,任何事情均具有兩面性,“互聯網+”的學習資源,助力于許多小學生獲得了很好的成績,在廣州在些小學,每天均有在平板上完成的作業,完成平板布置作業的時間大約為30分鐘,學生可以快速從網絡中獲取相關知識,高效率完成作業,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的自信心,促進了心理健康地發展,因此,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學習資源,適時引導小學生利用網絡,可達到促進心理健康發展的效果。
第二,家長要充當有力的監護者,預防小學生過分沉迷于網絡游戲
一般學校有規定不允許學生帶電子產品上學,學生玩電子游戲更多的是放學后,由于父母雙方為上班族,小學生放學時間早,在父母下班到家前,很多的學生習慣性玩電子產品,尤其是網絡游戲,吸引力大,小學生對其興趣高,這個時間段處于空檔,小學生并非都非常自覺地先完成作業再玩游戲,這些都與家長的監管有關。即使是周末,上班族的父母想趁機休息,對孩子的行為常常忽略不管,甚至有些父母還直接交手機、平板電腦給孩子玩,自己倒頭繼續大睡,諸如這些做法,可能對孩子產生的消極影響是容忽視的,因此,家長要充當有力的監護者,預防小學生過分沉迷于網絡游戲。
“互聯網+”是把雙刃劍,如利用好它,由幫助孩子了解世界、拓寬知識;如沒利用好它,其產生的影響是多面的,包括學習、身體和心理等,因此,我們承認“互聯網+”對小學生產生的積極影響,但也不能忽視其產生的各類消極作用,充分利用好“互聯網+”,促進孩子行為、身心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衛萍.中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4.9.
[2]孟慶玲.小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7.
[3]王素麗,陳冬妮.中小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科技信息,2011.10.
[4]樊凌娜.關于小學生網絡游戲的沉迷問題及其相關解決對策的分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1.
[5]董會芹.影響小學生問題行為的家庭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