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超
摘 要:高中語文新教材要求語文教師更新課程觀、學生觀、質量觀,要求教師提高自身素質,掌握新課程、新理念指導下的新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進行創新,以使教學工作產生一個質的飛躍。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語文教學;新教材
自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實施以來,很多教師都嘗試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來進行教學,以適應新課標、新教材的需求。在改革創新的過程中可以說各位教師都大顯身手,各施其能,尤其是年輕教師,教學花樣更是層出不窮。但我以為,新教材的“新”不只是形式上的新,不是玩一兩個新花樣就可以的,而是其內涵上的“新”。新教材與舊教材比起來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學生研究性、創新思維等方面的能力。那么我們如何遵循教材的編排來讓學生達到這些能力的要求呢?這就要求教師下大功夫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等,改變以往教師的傳統教學的模式,實現從里到外的大轉變,徹徹底底從心里“新”起來,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每個人都動起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每堂課讓學生都參與進來,不要讓學生認為自己是局外人,要讓學生感覺這堂課就是為他們而設計的。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不應該跟著教師的思維走,應該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見,可以把對課文及對課堂教學的意見表達出來,提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看法,這樣的課堂才更輕松,氛圍才更熱烈,效果當然也會事半功倍。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是新教材新課改的主要內容。教師應建立民主意識,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和行為,引導和促進學生的發展,張揚學生的個性,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出來。
有些年輕的教師認為新課標的新就是形式上的新,就是玩花樣,其實不是這樣的,花樣誰都會玩,關鍵是讓學生在感到新穎的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不能是一堂課嘻嘻哈哈過去以后,讓學生認為什么也沒得到,這樣的課形式再新穎也是非常失敗的一堂課。形式上的新、內容上的新一概并用,讓學生耳目一新,既使課堂氣氛輕松活潑,又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這才是新教材的要求,也是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所應該做到的。也有的教師認為新教材的新就是用多媒體教學,其實也不完全是這樣的。多媒體教學只是教學中所用的一種輔助工具而已,多用、濫用會造成學生對課堂的厭倦。多媒體畢竟是機器,不帶有感情色彩,而很多的文章的解讀是需要用“情”的。所以適當地運用多媒體穿插一些圖片及一些輔助說明是完全可行的。如在講解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時,就可以用多媒體放一些與課文有關的事件,以及當時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時的時代背景。如“三一八事變”、“張勛復辟”、“直奉戰爭”等片段,來加強對魯迅先生當時寫這篇文章的理解,體會當時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之時的心情的沉痛。這樣比單純的講解效果要好得多。但是用多了不一定就好,要恰到好處,語文教師一定要掌握好分寸。
新教材比起舊教材更注重課程的評價。舊教材的教學對學生的評價主要采取的是試卷考核的方法,而新教材的評價標準則是立足于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素養上,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教師則要強調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也要對自己的教學效果作評價,而且應實行多元化評價。這樣會更好地促進教師不斷采取新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反思以往的教學方式,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正確的評價方式對學生、對教師會產生相應的激勵作用,會使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我們需要怎樣的語文教材
語文教材作為語文教育的載體,語文教材的改革和建設可以說是整個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基于當下對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我們需要的語文教材應有何特點呢?
(一)走進語文
語文教材就要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具有語文的味。其重點之一,就是要堅持其語用性,即“在用語文中學語文”。學生要在用語文的過程中學習語文,在用語文的過程中提高語文素養。
作為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與史學、哲學、文學等學科都有著必然的聯系。所以,語文教材應合理地博采文學的、語言學的、文化學的東西在語用學框架下有序的、有選擇的重組與整合,形成語文的東西,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
此外,語文教材雖有思想教育的功能,但其決不能同于政治教材,不要為了政治而遠離語文本身,否則就會“荒了自己的田,種了別人的地”。
(二)以生為本
語文教育作為人的教育,必須樹立“生本位”的教育理念。一切以學生主體的學習和發展作為出發點。在教材的編寫方面,一方面應該從選擇素質教育對學生需要的角度來編寫,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考慮,把那些具有生長型、遷移性和教育性的內容選入教材。另一方面,要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材,考慮到所選入的教材是否能夠得到學生的認同和接受,是否能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比如說經過時間和社會考驗過的經典作品的選入,的確合情合理。但是在當下時代,學生的興奮點是與當下這個時代聯系在一起的,他們需要的是具有時效性的教材。這就要求我們的教材一方面能夠堅守傳統經典,另一方面要吸納最新的能經得起推銷的“經典”作品。
(三)重視實踐
言語是實踐的產物,有作用服務于實踐,更重要的是人們的言語能力是在不斷的言語實踐中得以提高和發展的。因此語文教材要重視言語的實踐性。它既不是單一的文章讀本,也不是單一的知識講義,而應當是科學化、序列化的實踐教材。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運用,所以語文教材的編寫需要考慮語文實踐訓練的需要,在編選課文,穿插知識,作業設計等方面,都應重視聽說讀寫的訓練,使教材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之,高中語文新教材的實施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語文教師更新課程觀、學生觀、質量觀,提高自身素質,掌握新課程、新理念指導下的新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但也要注意新教材與舊教材的承接關系,不能一味求新而違背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質。舊有的教學形式也不全是糟粕,我們應提倡“拿來主義”,既要剔除不好的教學方法,又要吸取好的教學方法,好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要保留下來。只有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才會使教學工作產生一個質的飛躍。新教材給每一個教師提供了一個大顯身手的平臺,只要我們膽大心細、善于鉆研,就一定會成為新課標、新教材教學改革創新的推動者。
參考文獻:
[1]王俊娜.高中語文教材選文分析與建議--以人教版實驗教科書為例,教學探索[M],2006.03第39.
[2]張保華.新課標背景下的中學語文教材建設概況,大語文論壇[J].
[3]李克堅,現代新型語文教材應具有的特性,教學與管理[J]2002年4月第70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