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儷葳 楊克
摘 要:本文就應用型大學視域下青年教師的職業素養現狀從學校和教師自身等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指出制約青年教師提升職業素養的主客觀因素,同時就如何提升青年教師職業素養從學校和教師自身等兩個方面提出了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青年教師;職業素養
在應用型院校中,職業素養可以概括為職業能力,職業道德以及職業意識等與職業相關的素質。目前在應用型大學中,應用型大學教師的職業素養有待提高,尤其是年輕教師的職業素養與構建應用型大學對教師的要求相差深遠,主要體現在職業能力方面,表現為教學能力欠缺、教學效果不明顯,教學態度不端正、教學方法陳舊等;在職業道德方面,表現為愛崗敬業意識缺乏,存在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懶散思想等等,這些都影響了教師職業素養的提升進而影響了應用型院校的發展。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職業素養現狀
當前,制約教師職業素養提升的因素眾多,總結歸納起來,主要是受學校及教師自身兩個方面的影響。
(一)就學校方面來說
1.沒有建立健全的教師職業能力培訓體系
應用型院校在轉型過程中,受各方面條件和因素的制約,更多地是側重對基礎設施的構建及課程的重組,但是卻忽略了對教師職業能力的培訓,現有對教師職業能力培訓機制僵化,且培訓的內容沒有針對性,對教師的培訓形式大于內容,脫離應用型轉型的大背景對教師的培訓,只能是仍然按照教師原有的學科體系,按部就班的以原有模式對教師進行培訓。同時,對教師職業能力培訓往往是注重理論而輕視實踐,不能適應應用型大學對青年教師職業能力培訓的要求。
2.學校對“雙師型”教師缺乏動態標準
就目前來說,大多數學校確定“雙師型”教師的主要依據是:同時具有教師專業技術職稱和相關職業資格等靜態標準作為評定“雙師”素質主要依據。[1]也就是說教師只要是擁有教師資格證和相關職業資格條件即可無需再進行職業能力提升即可被認定為“雙師型”教師,長此以往,教師與行業技術領域脫離,其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將嚴重與行業所需脫節。這完全背離了應用型大學對教師的基本要求。
3.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調查發現教師年齡結構呈啞鈴狀,35歲以下和60歲以上成為教師主力。[2]新建應用型本科師資隊伍普遍年輕化,年經教師幾乎占到了整個師資隊伍的一半。這些年輕教師雖然學歷層次普遍較高,而且精力充沛,但是相對來說教齡較短、職稱普遍偏低,缺乏教學經驗,指導實踐能力更是欠缺,年輕教師自身知識體系構建尚且不夠完善。
(二)就教師方面來說
1.“雙師”含金量低
盡管在應用型大學中,擁有的雙師數量相對較多,但是只有極少數教師能夠將自身知識技能保持與時俱進,緊跟當今行業領域知識技能的更新,尚有一批雙師教師行業知識技能遠遠滯后于行業發展要求,對于行業領域內的實踐能力更是捉襟見肘,在此境遇下難以指導學生的實踐學習過程。
2.青年教師工作、生活壓力大
青年教師面臨著巨大的工作、生活壓力。就工作而言,青年教師承受著繁重的科研工作、教改工作、教學工作等等,還面臨如何適應應用型轉型的新環境等一系列問題。就生活來說,承受著收入低、買房的壓力,超負荷的工作使得其身體健康狀況欠佳。
3.教師自身定位不清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大學將實現從學術型和研究型向教學型和應用型高校的轉變[3],在這種背景下,高校的辦學定位也相應發生了改變,與此相適應,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應隨之進行相應調整。但是,在個別青年教師的思想意識中,并沒有因為高校轉型而發生相應的變化,仍然按照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授課,不僅脫離了學生的實際,也背離了應用型院校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
三、提升應用型院校教師職業素養路徑
(一)就學校方面來說
1.高校完善教師繼續教育制度、培訓機制
充分發揮教師發展中心在培訓教師職業素養中的作用,以滿足應用型對教師的需求為目的,以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為目標,制定和實施中長期教師發展規劃,以此規劃為準則全面提升教師職業素養,拓寬教師的知識領域和學術視野,尤其要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針對青年教師的特點制定詳實可行的培訓計劃,將日常培訓與專題培訓相結合,日常培訓側重對理論進行培訓,專題培訓則側重對實踐教學的培訓,使得教師理論能力與實踐能力均能得到提升,進而提升青年教師的職業素養。
2.構建教師職業素養激勵和保障機制
積極推薦提升教師職業素養為目標的考核機制的建立,逐步摸索并制定出一套科學有效的教師考核辦法和評判標準,使得教師考核工作更加規范、有序,同時在考核過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開,以考核為契機,激勵教師全面提升自身職業素養。
3.建立“雙師型”教師動態標準
目前的“雙師型”教師呆板、僵化,應用型高校應結合學校自身特點和各行業發展特點,制定動態的“雙師型”標準認證機制,使得“雙師型”標準與行業日新月異的行業發展速度相適應,同時能夠適應新形勢下應用型高校對教師的職業素養的基本要求。“雙師型”動態標準的建立,不僅有利于提升應用型高校的內涵,更有利于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
(二)就教師方面來說
1.提升教師自身雙師素養
作為教師,要想提升自身雙師素養,僅僅局限在學校和課堂中遠遠不能實現的,只有深入企業,才能提升自身的職業知識和實踐能力,才能將書本知識和實踐素養緊密結合。應用型高校對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的要求比重增加,教師只有深入到企業中去,才能了解企業的真實環境和行業動態,把行業技術領域中的最新成果引入課堂教學中,進而在實踐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2.提升課程創生能力
有研究認為:“教師的課程創生是指教師根據本地本校實際情況,自己的知識經驗和能力優勢、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水平等,在整個課程運用的過程中通過批判反思來實現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資源、課程意義和課程理論持續、主動的變革、建構和創造”。[4]這就是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雖然所授課程有所不同,但是作為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應該對課程授課形式和實踐教學形式有一定的創生能力,不能再被傳統的課程形式所拘泥,要與應用型高校對課程的要求相一致。
3.重新定位自身角色
傳統的高校教學通常是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單一講授方式。教師占據課堂的絕對權威主導地位,學生的的個人實踐能力很難得到訓練和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差。在高校應用型轉型中,作為教師首先應明確應用型高校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在此情況下,教師不但要提升自身的理論教學能力,還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滿足應用型高校對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基本要求,使得自身的職業素養與應用型高校對教師的要求基本一致。
參考文獻:
[1]盧蘭萬.產業轉型背景下高職教師職業能力提升現狀與出路[J].科學論壇,2014(3):83.
[2]王鑫宏.推進教師隊伍建設,構建民辦高校和諧校園[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12).
[3]陳喜華,方圓妹,趙復查.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職業素養提升策略探討[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9):59.
[4]李小紅.論教師的課程創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