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勇
【摘 要】 信貸資產證券化是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特殊性就在于雖欠缺流動性但是卻可以在未來產生利息,具體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自持的特定資產真實出售給特設信托機構。發起人通過對這類資產或資產組合進行重新的結構設計和安排,在增強其信用的同時,也分別對其收益與風險進行重組和分離,將該類資產或資產組合轉化為自由流通和交易的證券產品,達到讓金融市場上的投資者既可以對其進行購買投資,又能幫助發起人實現了融資的目的。基于此,本文通過以中國商業銀行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為出發點,分析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是如何發揮其優勢,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研究商業銀行如何利用好信貸資產證券化這一業務,促進金融行業的發展,進而帶動我國經濟金融市場的有利發展,對于深入探討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關鍵詞】 證券化 信貸資產 研究分析
一、引言
資產證券化(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是世界金融業界的一匹黑馬,是發展最快的一種金融創新技術。其最初是起源于美國1968年的房地產抵押擔保證券,主要是指將一些特殊的資產進行可交易化。這類資產的特殊性在于其自身擁有的兩個特點:第一,流動性較差;第二,在未來,有可預估的穩定的現金流產生。因而,利用精巧的技術設計,將該類資產的風險和收益進行重新的安排,使其在發行人、創始人、中介以及投資者之間有效的實施分離和重組計劃,該類資產的未來可預見現金流亦即成為了其可證券化的基本保障。所以,資產證券化從本質上來看,就是融資者可以將基礎資產的預期穩定現金流,作為按期支付給投資人利息依據,以此達到融資目的,并轉移資產流動性的一種新型融資模式。
二、商業銀行信貸資產化運行機制
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是能夠改變商業銀行傳統經營模式的一種創新型業務。短期來看,利用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融資可以提高其資本充足率水平;長期來說,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能夠讓商業銀行實現將非流動資產向流動資產的轉變,盤活了商業銀行的留存資產。
1.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流程
信貸資產證券化主要是指將一些缺乏流動性的信貸資產的預期未來利息打包并轉化為證券出售,將產生的利息收入按時可以支付給投資者。在中國人民銀行及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制定的((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的第二條中,給出了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定義:“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發起機構,將信貸資產信托給受托機構,由受托機構以資產支持證券的形式向投資機構發行受益證券,以該財產所產生的現金支付資產支持證券收益的結構性融資活動。”所以本文正是在此定義的基礎上結合商業銀行的經營三性要求,給出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定義:銀行通過利用一些專業的技術設計與安排,將自有的一些流動性較差的信貸資產重新構造成獨特的資產池,再將其真實出售給SPV,SPV再將其轉化為可在資本市場上流通轉讓并進行交易的有價證券。
2.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交易結構
信貸資產證券化的交易結構主要是先由商業銀行將信貸資產轉移給SPV,再由SPV發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SPV的類型主要有三種,即特殊目的公司、特殊目的信托以及基金或理財計劃等。信托模式是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當前唯一的具有可行性的模式。對于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實施來說,必須要實現三個目標:
(1)法律目標。首先要實現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投資者僅對于證券化的資產及資產相關權益具有追索權利,對商業銀行和信托公司不具有追索權的要求;其次需要實現將商業銀行及信托公司其他資產的風險與證券化的基礎資產的風險相分離。(2)會計目標。即要實現表外證券化。滿足商業銀行實質轉移風險、收益以及控制權的要求,從而將原始資產從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剔出。(3)市場目標。信托公司發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并讓其在二級市場流通和交易的過程,必須要符合證監會的相關監管要求,不可與市場需求相違背且不可損害投資者的利益。
三、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經歷了12年的發展。雖然管理層一直在大力推動我國資產證券化市場,使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就我國當前的資產證券化市場來說,依然不能與國外發達市場相提并論,依然存在諸多的現實障礙:
(1)缺乏健全到位的法律框架。我國當前還不存在特定獨立的支持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開展實施的法律法規,而成功的進行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過程的關鍵之處就在于會計、稅收、法律等問題是否能夠被妥善的解決,這直接影響了參與各方的利益問題以及資產的盈利性、流動性以及合法性。(2)中介服務機構無法提供有效的服務體系。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實施有對多方中介機構參與的需求,中介機構主要包括資產評估機構以及信用評估機構等。但依照我國證券評級行業的整體發展水平來看,其缺乏規范的運作機制,難以形成統一的評估標準,沒有足夠公信力讓投資者對其評級結構產生信任和認同。(3)資本市場的不發達。我國當前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市場、銀行應收賬款市場以及信用卡應收賬款市場等的發展并不發達,對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設計產生了相應的影響,使得證券化產品在投資者面前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的發展不佳也對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流動性產生了約束力,阻礙其進一步發展。
四、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對策建議
當前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市場規模相對還比較小,但是我國金融市塌正在迅速發展,商業銀行也在不斷地尋找經營轉變的方式,所以這為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提供了更充分的發展空間。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1.轉移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控制貨幣供給和信貸規模
貨幣當局應該將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逐漸從貨幣供給量向利率價格變量方向轉移。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發展,會減弱央行對貨幣供給的控制能力。作為一種金融工具,隨著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逐漸發展,經濟實體持有的金融資產不斷增多,央行逐漸利用市場利率對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進行調控會更具有可行性。要控制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對貨幣供給量產生的影響。貨幣供給量是一項會對市場利率等經濟變量產生影響的重要變量。央行應該對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比例,產品的投資者以及銀行獲得資金的流向渠道等實施有效的監管與控制,利用窗口指導等一系列手段進行適當調節,從而控制貨幣供給量和信貸規模。
2.規范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規模
為了提高信貸資產證券化效應的最大化發揮,商業銀行最大化自身利益,有效利用信貸資產證券化分散其風險,提高其經營績效。首先,需要積極控制適度的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規模,使其規模符合市場化原則。當前,信貸資產證券化的規模正在逐漸擴大,作為發起機構,開展此業務的商業銀行范圍也在逐漸擴大,金融市場愈來愈活躍,但針對這種情況,監管機構應該根據審慎性的原則,積極做好監督工作,禁止一些不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發起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而對已取得發起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更有必要進行現場檢查,控制好規模并做好備份檔案。而商業銀行自身也需要根據資產負債表確定其發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規模,避免將一些不適合做原始資產的資產證券化,反而適得其反,最后得不償失。其次,需要為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有效實施提供保障,即有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對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進行有效的監控,為業務實施提供有效方向性指導。
3.建立統一法律框架,完善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
從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整體角度來說,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發展對推進我國金融市場改革的作用不可小覷。有一些非金融機構,其資本的實力也不容小覷。為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發展,除了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之外,還應當逐漸推進非金融機構進入流通市場,讓投資主體多樣化,投資主體范圍逐漸擴大。隨著市場建設逐漸完善和趨向規范,鼓勵并引入更多對固定收益類證券有強烈需求的機構投資者進入市場,而無需對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投資者范圍進行約束,這是優化市場結構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分散信貸風險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需要不斷進行證券交易工具的創新,逐漸改進并完善基礎資產的信息披露,促使信貸資產證券化這樣的融資模式能被更多的投資者接受并采用,以此提高證券市場的流動性,豐富金融創新理念,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超英.資產證券化的本質和效應〔D].復旦大學,2004.
[2] 姜建清,李勇.關于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N].金融時報,200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