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具有悠久的酒文化。發展至今,無酒不成席。為了營造氛圍,酒桌上興起勸酒、逼酒、賭酒、拼酒之態勢。因酒駕導致的交通事故悲劇每天不斷上演,飲酒醉酒犯罪案件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也加重了司法機關辦案的難度。我國地域遼闊,各地飲酒文化差異,法官的專業素質參差不齊,導致同案不同判的情況,引起了諸多爭議。僅通過道德約束這類情誼行為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為減少不當飲酒行為給社會造成的危害,亟需法律對此行為作出約束。
【關鍵詞】 侵權責任 共同飲酒人 致害共飲行為
一、問題的引出
(一)案情簡介
案例一:2015年5月2日晚,韋某請范某及李某于家中飲酒,后三人均醉酒,李某、范某無法獨立回到家中便留下過夜。李某休息后嘔吐不止,但韋某、范某認為只是稍有不適并未予以照顧。次日,韋某打算叫醒李某卻發現其已渾身僵硬,送往醫院后,醫生診斷李某早已死亡。經司法鑒定,李某系酒精中毒致死。李某家屬遂起訴同飲的韋某與范某,要求賠償50余萬元。法院審理后認為,死者李某系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了解自身的身體狀況并可以預見到大量飲酒對自身的傷害,故其對死亡結果存在主要過錯,應承擔主要責任。二被告與李某同飲,原告不能證明二被告在飲酒時有過度勸酒的行為,但二被告對酒后的李某未盡到善良管理人應有的謹慎注意、照顧、幫助、救護義務,導致李某未能及時就醫而死亡,應對李某的死亡承擔賠償責任,判決賠償15萬余元。[1]
案例二:家住北海市的王某,邀請李某等八人共同飲酒,席間李某幾人飲入白酒兩瓶。酒后,李某感覺身體不適無法獨立行走,后王某請朋友來把李某抬回家,但因李某熟睡無行動能力沒有成功,故睡在李某家中。次日,王某發現李某在床上已沒有了知覺立即撥打120,但為時已晚,后法醫認定為猝死。后李某家人起訴王某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賠償金50多萬元。法院審理認為死者李某作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對自己的身體健康負責。飲酒量大小應由自身控制。死者本人對損害結果存在重大過錯,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2]
(二)案例分析
以上兩個共飲致人死亡的案例判決結果存在的焦點問題:一是法官對于此類案件同案不同判的問題。案例一中法官判決被告承擔不同程度的賠償責任。而案例二中法官的判決結果卻截然相反,法官認為李某作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于飲酒量大小對自身的損害應具有預見性,被告不應承擔賠償責任,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二是法官對于共同飲酒損害賠償責任案件判決結果相同但判決的依據卻不同。如案例一中法官判決被告承擔賠償責任,法官認為原告沒有證據證明被告在飲酒中有過錯行為,故被告并不存在過錯,但其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應承擔相應的民事侵權責任。三是共同飲酒人受損,同飲人賠償責任的比例承擔問題。如案例一中法官認為死者對損害后果應承擔主要責任,判決被告賠償15萬余元。近年來我國類似案例呈遞增趨勢,通過對上述案例的分析可知,各地區出現同案不同判的情況,在司法界、理論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因共同飲酒而發生損害后果同飲人是否要承擔侵權責任、歸責原則、責任的比例劃分、與免責問題一直沒有取得理論界的一致看法。
二、共飲致害責任承擔的司法實踐
(一)共同飲酒人責任的司法實踐
1.飲酒活動的組織者與共同飲酒人根據公平原則適當補償型。一般在這類司法案例中,共同飲酒行為被法官認為是在進行社會交往中所進行的情誼行為,這類行為不能直接產生一定的法律后果。對于過度飲酒和飲酒后從事危險行為而造成的人身和財產上的損害飲酒人具有明確的了解和認知,作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具有大量飲酒會導致自身健康受損的預見性,在飲酒人造成損害時應負全部的責任。因考慮飲酒行為和飲酒后發生損害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法院應根據公平原則使共同飲酒人或飲酒活動組織者給予飲酒受害人一定的補償。
2.飲酒活動的組織者擔責,共同飲酒人不擔責型。對于此類司法案例,法院一般判定既有飲酒人自身所承擔的法律責任,也有沒有盡職的安全注意義務的共同飲酒人所承擔的法律責任,并且將飲酒活動組織者視為對安全保障的主體。所以應在自身的過錯范圍內承擔責任。我國司法實踐過程中,也對此類案件作出過對飲酒組織者承擔10%的補償責任的判決。
3.飲酒活動的組織者與共同飲酒人均承擔過錯責任型。共同飲酒人之所以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是因為他沒有對事故中的受害人履行一定的安全注意義務。據統計,在因飲酒活動而造成事故的案件中,37.5%受訪人表示法院應該以過錯責任原則為準則來判定與此事故相關的人應承擔的責任。[3]隨著我國司法的逐漸完善,相關司法從不追究到追究責任的變化。但在其他許多方面,各地司法機關的處理結果有所不同,如:共同飲酒人是否具有安全注意義務,共同飲酒人應承擔責任大小的確定,或者共同飲酒人是否應免責等。對于除飲酒活動組織者以外的其他酒精飲料的供應商是否也應承擔責任,相關司法沒有做出明確規定。由此可見,隨著法律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司法還有待進一步修改和完善。
三、共飲致害責任的理論依據
在我國,法院以過錯責任原則,安全注意原則理論,公平原則理論為評判標準,來確定共同飲酒人對同飲者酒后駕駛應承擔的責任。
1.過錯責任理論。過錯責任是指,作為侵害人一方,在實施某種作為或不作為的情況下,侵害人要對被侵害人所受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且應當以侵害人在導致此種損害時具有客觀的義務違反行為作為基礎的一種責任制度。[4]我國目前的民法對共同飲酒侵權此類案件的保護主要是基于過錯責任中的侵權責任制度。[5]過錯責任理論德評判標準時是以共同飲酒人在飲酒期間是否有強制勸酒、敬酒、賭酒等過錯行為,以此來確定共同飲酒人是否要對同飲人酒后損害承擔責任。
2.安全注意原則理論。以利益分析的視角來看,對于某些使他人風險增加的行為,法律有義務減少風險的發生。[6]在飲酒的過程中,酒宴的組織者與客人之間,同飲者與同飲者之間在法律上是有一定關系的。過度的飲酒行為是造成同飲者處于危險狀態的前提條件。作為一個具有民事能力行為的人,每個人都可以合理地預見同飲者是否處于危險狀態,也都應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組織同飲人做出不安全的行為,以此來減少同飲者的人身風險。因此,為了阻止同飲者在飲酒后發生安全事故,不讓自己的生命和財產受到損害,我國司法規定即勸酒者,敬酒者,賭酒者要對共同飲酒人履行安全注意義務。這就是所謂的安全注意理論原則。
3.公平原則理論。公平原則是部分法院判決共同飲酒人或者聚會的組織者對因共同飲酒行為引發損害的飲酒者承擔賠償責任的理論依據。[7]雖然共同飲酒人在飲酒期間沒有相關的過錯行為,但根據公平原則理論,其應對于飲酒受害人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償。[8]法院以公平原則為評判依據來判決共飲人對受害人應承擔的賠償責任。當受害人發生事故后,應當依據公平原則來處理該事故,要從受害人及其家人的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失等角度考慮,以此來判定共同飲酒人或者宴會組織者應承擔的賠償責任。即便在飲酒期間,共同飲酒人沒有對其進行強迫性灌酒和敬酒。
四、結語
共同飲酒人及酒宴的組織者對某一飲酒人酒后所受損害進行賠償,并不是說當我們一舉起酒杯的時候就有產生的了一種義務。如果端起酒杯就有了義務也不符合民事立法的本意,民事法律通過創設權利義務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節約社會成本,以維護社會的安定、和諧。沒有絕對的權利也沒有絕對的義務,當民事主體行使權利時,同時也負有一定的注意義務。共同飲酒時,端起酒杯時各飲酒人之間并沒有產生法律行為,每個飲酒人有自由喝酒的權利。但是行使這種權利致他人處于一種危險境地時,此時,就對陷于不利情形中的飲酒人負有不使其受到人身或者財產傷害的注意義務。這種義務如同處理自己事務時所應具有的注意義務,不能按照專業水準來衡量。只有違反這一注意義務時,才負有民事法律責任。共飲人承擔賠償責任時,應當僅對通常情況下常人所能夠預見的損害結果進行賠償。對于同飲人酒后犯罪、違反治安處罰條例以及飲用假酒造成的人身損害結果,共飲人不應當承擔責任。法律所懲戒的是未盡注意義務的共飲人,如果共飲人盡到了合理的注意義務,是不負民事法律責任。
注 釋
[1] 周國華,過量飲酒致死勸酒者被判賠償[EB]. http://court.gmw.cn/html/article/2013/11/2.shtml.
[2] 趙思軍,喝酒后猝死請客人不一定要承擔賠償責[EB]. http://www.66law.cn/goodcase/34275.aspx.
[3] 周永軍.論共同喝酒引發損害侵權法律責任[J].人民司法(案例版).2007.
[4] 王衛國.過錯責任原則:第三次勃興[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5] 余能斌.民法學.第 1 版.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574.
[6] [德]考夫曼著.法律哲學[M].劉辛義澤,法律出版社,2004.
[7] 雷瑞甫.相約喝酒后意外受傷應由誰擔責[J].勞動午報,2009.
[8] 高永周,楊遂全.共飲人的酒后駕車勸阻責任[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129-131.
【參考文獻】
[1] 周永軍.論共同喝酒引發損害侵權法律責任[J].人民司法(案例版).2007.
[2] 王衛國.過錯責任原則:第三次勃興[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3] 余能斌.民法學.第1版.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574.
[4] 雷瑞甫.相約喝酒后意外受傷應由誰擔責[J].勞動午報,2009.
作者簡介:曾譯嬋,女,漢族,湖南,碩士研究生,湖南師范大學,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