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縣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力量,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也是實現科學發展觀,進行統籌發展的主體和客體的統一體,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操作平臺。縣域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在不斷總結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演化發展。對縣域經濟發展績效方法進行系統梳理與研究,對于考核縣域經濟發展績效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縣域經濟;績效評價;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9-0078-03
Abstract: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and supporting force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an important field for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un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 to realize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the most direct and effective operating platform.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s a dynamic process that changes constantly, which is to summariz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performance methods of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can promote the assessment of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County Econo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views
[作者簡介]陳欽萍(1989-),女,福建泉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
[基金項目]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校級課題“福建省轉型時期縣域經濟發展績效評價”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FW14003X)。
績效評價的研究由來已久,之所以應用到各個領域各個部門,主要在于績效評價有利于促進有限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實現效用最大化。績效則是衡量組織核心競爭力的一個標準,因此直到今天績效研究依然是熱點之一,對于縣域經濟發展的績效評價的研究日益增多,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著重去選取和設置經濟指標、社會指標和生態指標。但有些評價體系的構建缺乏科學性或全面性,使得在考核的過程中未能真正反映縣域經濟發展狀況。因此,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對縣域經濟運行情況的監測以及評價。目前關于縣域經濟評價的內容以及方法很多,但尚未形成有效的評價系統。本文通過對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內容及評價方法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觀點。
一、相關績效評價方法簡述
績效評價是指通過運用一定的評價方法,經過量化指標,根據評價標準,為實現績效目標所采取的綜合性評價方法。較具影響力的績效評價方法主要有杜邦分析法、EVA分析法、平衡計分卡(BSC)、360度反饋法、關鍵績效指標法等(Vander heijden BIJM,2004;Kaplan RS,2007;Ugwuoo,2007),這些方法目前應用較為廣泛,也相對成熟,其共同特點是對各級指標評價結果進行處理打分排名。國外關于績效評價的研究較早,成果較多,近幾年國內對于績效問題的研究也頗為關注。如根據遺傳神經網絡法和數據包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提出二次相對效益動態評價模型對中小企業環境績效進行評價(胡建,2009)。杜元偉(2012)在研究企業節能減排的績效評價時,從三個層面(控制層、網絡層、方案層)構建系統分析結構,以此處理企業系統內部復雜的結構關系。吳先聰、劉星(2011)引入格序決策理論,初次將模型多目標多層次格序決策方法運用到管理者績效評價中,并進行相關的案例研究,該方法克服了多個目標之間的沖突與矛盾的關系,是合理性和準確性較強的評價方法。績效評價最初主要應用于企業或某個部門,所涉及的范圍、內容相對有限。對于縣域經濟發展的績效評價,不能簡單地借鑒企業績效評價的一套方法直接生搬硬套,易造成以偏概全,而應根據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進行適度變化,找到符合評價縣域經濟發展的方法。
二、縣域經濟發展績效評價內容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縣城、鄉鎮、農村市場為導向,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地域特色明顯。高煥喜(2008)認為縣域經濟承擔著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角色,具有區域性、系統性和整體性特點;也有學者認為“縣域經濟”是在縣轄區范圍內,由各種經濟成分有機組成的一種區域性經濟系統,有明顯的政治性(馮德顯,2008);許寶健(2009)則認為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單元,是以城鎮為中心,以農村為基地的區域性經濟,經濟活動具有廣泛性、綜合性和豐富性特征。因此,評價縣域經濟發展情況,有助于了解各縣域經濟發展競爭力情況,為實現區域內的經濟協同發展做好準備。目前很多學者對于縣域經濟發展的研究主要從時空演化角度進行,發現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存在著空間相關性,即空間的聚集程度逐步明顯,相關性逐步加強(周揚,李寧等,2014;蔣天穎,華明浩,2014;謝磊,李景保等,2014)。
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的績效評價內容,學者們的觀點尚未形成統一,不同的學者評價的內容和重點有所差異。靳貞來(2005)構建了三個競爭力指標,即核心競爭力指標、基礎競爭力指標以及輔助競爭力指標,多方面、多層次、全方位對縣域經濟發展績效進行綜合評價。皇莆榮(2007)在構建縣域經濟績效評價指標時,除了重視經濟發展的能力、潛力和活力之外,還考慮到環境因素,即增加了可持續發展指標。也有學者從競爭力方面著手細分指標,如周春蕾、駱建艷(2008)以及向東進等(2010)從經濟發展情況、政府執行能力、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產業競爭力四個方面20個指標對縣域經濟進行全面綜合評價。由此可見,關于縣域經濟的發展績效指標構建內容相對豐富,但是大多數學者主要重視經濟指標,對于縣域經濟發展其他方面,如文化、環境、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考量有待進一步完善。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我國對于縣域經濟的評價相對較晚,對評價的研究也主要著重于經濟發展和經濟實力方面,因此應在評價內容中兼顧人、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當前氣候危機愈發嚴重,應考慮環境污染問題,將低碳發展作為一個考核指標,以實現新一輪的經濟增長。
三、縣域經濟發展績效的評價方法
對于縣域經濟發展績效的評價方法,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楊暢(2008)采用標桿管理,以某一區域、同一層次上績效一流的地方管理為參照標準,將所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業績、服務、管理的實際情況與所構建的參照對象進行比較評價,進而形成該區域經濟發展的績效模型。除采用標桿管理方法之外,也有學者應用物元模型對縣域經濟發展進行綜合評價,通過計算綜合關聯度,給出定量的數值評定結果,最后根據計算結果衡量縣域農業經濟發展情況(姜新旺、賀正楚,2005)。標桿管理法和物元模型應用相對較少,大眾主流的評價方法主要是綜合評價法和因子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等。其中,綜合評價法是指運用多個指標對多個參評單位進行評價的方法,在原有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如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綜合評價法+聚類分析法,或是通過改變數據類型如時序動態數據或面板數據等分析縣域經濟發展情況(劉尚,2013)。例如,李文靜(2009)、李懷建(2010)以江西省80個縣市為研究對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江西省縣域經濟發展進行綜合評價,在選擇有關經濟指標的基礎上構建縣域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模型。因子分析法也是常用的一種評價方法,目前采用該方法評價縣域經濟發展相對較多,該方法可以對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客觀評價、排位及分類(靳貞來,2005;孔令強、王光玲,2006;王錫朝、催愛平、金浩,2011)。數據處理方法的不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績效評價的方法,如陳巍(2007)采用SSM方法,對區域某一時期的經濟變動量進行分解,將分解所得的幾個變量進行數據分析,在此基礎上將其與高層次區域的產業經濟進行對比,進而得出該區域內某產業的綜合實力情況。盛明蘭(2008)則是通過選用多個指標構造評價矩陣,根據多層次灰色模型計算相關指標的關聯度,然后根據關聯度情況進行綜合評價與排名。數據處理方式的規范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強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如黃啟才(2008)以具體縣市為研究對象,將基于面板數據的二次加權動態評價方法引入縣域經濟實力評價中,根據綜合評價模型和權重確定公式,計算出具體的縣域經濟實力的綜合評價值,通過平移和放大,轉化為綜合得分,進而實現對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的評價。龔承剛、李妍(2010)采用變異系數評價某指標對評價對象的影響程度,根據變異系數的大小對社會經濟各項指標進行賦權,變異系數越大,賦予的權重越大,并在此基礎上應用TOPSIS評價法對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進行評價分析。
綜上所述,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的評價方法有物元模型、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綜合評價法等,這些評價方法各有優勢,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最能突出縣域經濟發展內容的前提是必須要有高質量的數據,否則難以獲得客觀真實的評價結果,所以數據的可獲得性與真實性尤其重要。從縣域經濟發展績效的評價內容來看,大多數偏重于事后評價,較少考慮事中監控,因此今后在對縣域經濟發展進行評價時需要考慮這個問題。
四、結束語
由于存在種種理論和實踐上的困難,本研究在指標選取標準、定量考核、數據采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局限,對于縣域經濟發展績效評價還需要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進行分析。上述關于縣域經濟績效的評價方法各有優缺點,因此需要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構建績效評價體系,以定期評價縣域經濟發展成績、衡量經濟綜合實力、評估發展目標的實現程度,探索縣域經濟發展的規律,以保證縣域經濟協調、穩定和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煥喜.縣域經濟有關墓本理論問題探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8(4).
[2]馮德顯.縣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4).
[3]許寶健.縣域經濟發展:本質、關鍵和措施[J].農業經濟問題,2009(4).
[4]皇莆榮.縣域經濟發展績效評價[J].決策參考,2007(22).
[5]靳貞來.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內涵及評估體系探討[J].生產力研究,2006(3).
[6]黃啟才.縣域經濟實力綜合評價研究:2000~2005——基于面板數據的二次加權動態評價方法運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1).
[7]盛明蘭.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評價及分析建議[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8(6).
[8]向東進,謝名義.縣域經濟發展綜合評價方法及其運用[J].統計與決策,2010(4).
[9]姜新旺,賀正楚.可拓法評價縣域經濟發展的可行性研究[J].經濟學家,2005(5).
[10]張麗,孫文生.河北省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J].統計與決策,2005(22).
[11] 陳巍.廣西縣域綜合競爭力排序及分析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8(53).
[12]楊波.基于神經網絡的縣域經濟差異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18(32).
[13]龔承剛,李妍.基于優化TOPPSIS法的湖北省縣域經濟綜合實力評價[J].統計觀察,2010(11).
[14]孔令強,王光玲.因子分析法在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中的運用[J].區域經濟,2006(8).
[15]李懷建.江蘇省蘇北五市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26).
[16]凌耀初.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分析[J].上海研究所,2009(12).
[17]余建星,譚振東.基于組合賦權及TOPSIS的績效定量評價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5,25(11):46-60.
[18]胡建,李向陽,孫金花.中小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2):150-160.
[19]吳先聰,劉星.基于格序理論的管理者績效評價方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1,31(2):239-246.
[20]周揚,李寧等.1982-2010年中國縣域經濟發展時空格局演變[J].地理科學進展,2014(1).
[21] 蔣天穎,華明浩,張一青.縣域經濟差異總體特征與空間格局演化研究——以浙江為實證[J].經濟地理,2014(1).
[22] 謝磊,李景保,袁華斌,朱輝,田小琴.長江中游經濟區縣域經濟差異時空演變[J]. 經濟地理,2014(4).
(責任編輯:喬虹 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