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摘 要】目的:探討優質護理管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120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依據護理方案的不同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實驗組實施優質護理管理,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對比兩組新生兒護理缺陷、疾病發生情況及家長護理滿意度。結果:實驗組護理缺陷發生率為13.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疾病發生率為6.6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家長護理滿意度為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于新生兒護理中實施優質護理管理取得了滿意效果,其有效減少了新生兒護理缺陷及疾病的發生,同時提高了新生兒家長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優質護理管理;新生兒護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969.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4-270-02
引言
由于新生兒的各臟器功能尚未完全發育,適應外界的能力及對病毒的免疫、抵抗力均較差,因此對臨床護理工作的要求較高。若對新生兒護理不當,將導致皮膚感染、紅疹等疾病的發生,嚴重影響其生長發育。本文旨在探討臨床中有效的新生兒護理模式,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接收的120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依據護理方案的不同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實驗組胎齡37-40周,平均胎齡(38.52±1.21)周,男女比例36∶24,出生體重2.50-3.10kg,平均出生體重(2.82±0.12)kg;對照組胎齡36-40周,平均胎齡(38.45±1.23)周,男女比例35∶25,出生體重2.63-3.21kg,平均出生體重(2.95±0.24)kg。兩組新生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新生兒常規護理模式,告知新生兒家長嬰兒護理的相關技巧和注意事項,對新生兒喂養方法進行指導,觀察新生兒的生命體征等。
觀察組:給予新生兒優質護理管理干預,具體干預措施為:
(1)產婦角色轉換護理:新生兒出生后,產婦通常存在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護理人員應及時與產婦溝通,針對產婦的情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減輕產婦的心理壓力;此外,將新生兒的養護技巧告知產婦,指導產婦多抱新生兒,增加母子/女之間的親近感,提高新生兒的安全感。
(2)體位管理:護理人員定時調整新生兒的體位,且對其腹部予以按摩,并詳細記錄新生兒胎便性質、頻率及顏色;選取質感柔軟的被單,及時對新生兒睡姿予以調整,保證新生兒雙手可觸及臉部,使其感受安全。
(3)新生兒腹部和臍部護理:對新生兒按摩腹部,增加腸胃蠕動,促進新生兒排便,觀察排便頻率、大便顏色和性狀。觀察新生兒的肚臍,預防肚臍滲血,并檢查肚臍是否出現異味,如有滲血和異味,及時更換繃帶,避免出現發炎癥狀。
(4)疾病管理:護理人員遵醫囑針對黃疸產婦予以藍光照射,以減少新生兒黃疸的出現;且對濕疹新生兒衣物予以及時更換,遵醫囑實施針對性護理;針對新生兒口腔炎癥,需對其予以口腔護理,并對其食具予以徹底消毒;密切監測新生兒生命體征變化,一旦出現異常需及時告知醫生,且采取有效的處理舉措。
(5)衛生方面:保持新生兒臍部干凈,避免發生感染。并用棉簽清理鼻腔,防止出現異物堵塞鼻腔,發生呼吸暫停的狀況。保溫箱需每日消毒,避免滋生致病菌,每日2次地面消毒。新生兒排便后,需更換質地柔軟的尿布,并將垃圾放入到指定位置。
(6)出院隨訪:新生兒出院后,可定期給予隨訪,確保護理的連續性和全程性。并做好新生兒家屬的健康教育。指導家長怎樣護理新生兒,指導喂養技巧等。科室可建議咨詢熱線電話,耐心指導、解答問題。[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新生兒護理缺陷(臀紅、液體滲漏、留置針脫出情況)、疾病(高膽紅素血癥、皮膚感染、紅疹)發生情況以及家長護理滿意度。家長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表予以評估,分為不滿意、較滿意及非常滿意3級,護理滿意度=(較滿意+非常滿意)/總例數×100%。
4 結果
(1)兩組護理缺陷發生情況對比,實驗組護理缺陷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兩組疾病發生情況對比,實驗組疾病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兩組家長護理滿意度對比,實驗組家長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5 結論
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有利于新生兒的健康成長,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對醫療服務質量的要求也隨之增高,因此臨床應加大對新生兒的護理力度。在新生兒的護理中,常規護理模式雖然能起到一定的護理作用,但因為常規護理模式的護理內容較片面,不具備針對性,且對新生兒家屬的養護指導不夠細致,總體護理效果不夠理想。優質護理管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新型的護理模式,旨在給予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優質護理模式可以彌補常規護理模式的不足,該模式下,護理內容較為全面,針對新生兒的情況采用相對應的護理措施,針對性較強,并加強對新生兒家屬的養護指導,家屬對新生兒的養護能力提高,從而提高護理效果。本研究給予新生兒采用的優質護理管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對產婦的角色轉換進行護理,做好產婦的心理工作,并將新生兒養護知識授予產婦;對新生兒的體位進行護理,增加新生兒的舒適度和安全感;護理臍部、腹部和監測膽紅素,減少新生兒發生疾病的幾率;給予喂養護理,確保新生兒營養攝入量充足;給予沐浴指導,提高家屬對新生兒的養護能力,有利于促進新生兒的身體健康。[3]
結語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管理應用于新生兒護理中,不僅能夠降低護理缺陷及新生兒疾病發生率,而且能有效提高家長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管春梅.探討新生兒護理中優質護理管理的應用及可行性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03):143-144.
[2] 馮楠.新生兒護理中優質護理管理的應用及可行性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23):99-100.
[3] 王敏霞.優質護理管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運用效果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