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孫曉琦
摘 要:國家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體,那么我們就要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將課堂時間還給學生,但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如何高效率地利用好這些時間,是我們面臨的一大難題。我認為合作探究就是很好的方式,而在眾多的方法中,“議”就是開展合作探究學習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
關鍵詞:討論 互動 合作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1
當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國各地實施。。作為我校“導學議練悟”主流課堂教學模式中的“議”,我認為“議”就是開展合作探究性學習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
新華字典對“議”的解釋有幾種,我認為課堂教學中的“議”主要是指第三種釋義,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問題,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就這些問題展開討論,進行合作探究,從而解決我們所遇到的這些難題。
我們都知道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邊互動活動,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教師積極主動,學生卻不積極配合,那一定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一定切記,不能把教學過程當作一只漏斗,只是把知識從教師的頭腦中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去,杜絕填鴨式教育。知識傳授并不是機械式地灌輸與傳遞,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引導、啟發的作用,“老師的主要任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設計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指導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全過程、自主探索學習,獲取知識,提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1]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會把班上的學生依照就近原則,四人一組編成九至十個小組,遇到難以理解或容易混淆的問題時,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頭腦風暴,找到問題的答案。比如看似兩難的問題、評析課本情景劇中人物的做法、概念厘清等,那么讓學生討論、展開合作探究,對我們的教學會產生哪些積極的作用呢?
首先,能夠讓每一個學生有發言的機會。德國哲學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曾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當然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有的學生活潑好動,上課發言積極,有的學生卻比較沉默,不喜歡當眾發言。有了小組討論這種方式,不喜歡當眾發言的同學就有了表達自己看法的機會,這樣全員參與到了教學過程中。
其次,有利于學生認知的發展。“討論的過程,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毫無拘束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并且能隨時得到別人的糾正和補充。”[2]有時小組與小組之間還能就討論的問題展開辯論,在這種頭腦風暴中,學生的思維就活躍起來了。在掌握了知識的同時還提升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種方法所產生的效應,遠遠超過老師自己一個人的講解,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認知能力慢慢提高,這將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最后,能夠及時反饋信息,有利于教師把握學生的動態。在這種探究合作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形成了雙向反饋模型,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這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如何,及時點撥、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本質,而教師這時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教學策略,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如果教師引導不好,看上去生動活潑的課堂,實際上學生是沒有方向的,這背離了我們最初的目的,為了充分發揮“議”的有利作用,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確指出:“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當然,在民主的環境下,創造力也有表現,那僅是限于少數,而且不能充分發揮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開發人腦中之創造力,只有民主才能辦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這樣的大事。”[3]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先生也曾說:“當你的孩子開始質疑你的時候,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可是以往的課堂氛圍就是教師為主,教師說什么就是什么,無人敢質疑。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質疑老師,質疑教材,質疑同學,給他們一個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的平臺,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第二,教師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確定“議”的主題。大家都知道,一堂課的時間十分有限,如果教師課前沒有確定好課堂討論的主題,那學生在討論時就沒有方向,猶如一盤散沙,只能是浪費了我們的教學時間。每節課討論的議題可以根據當堂課的重點、難點與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來確定。例如可以在“議”的過程中厘清概念。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七課講到了平等,第八課涉及到了公平,公平和平等是一個概念么?學生展開討論,就是在“議”的過程中,抽絲剝繭,找到了這兩個概念的不同之處。
第三,教師適時參與,給學生提供要點。有的時候學生面對一個議題不知從哪入手,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在討論之前給學生一些提示。比如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八課在討論什么是正義行為與非正義行為時。學生在談到正義行為時,描述詞主要局限于見義勇為、秉公執法、愛國如家等,因此在討論前我就提示學生,某人因治病家庭陷入貧困,當地政府了解情況后從各方面給予大力的救助,救助者的生活狀況得到改善。由于有了這樣的提示,學生的思路就打開了,正義是社會文明的尺度,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社會的期待和追求。不僅促進社會進步、維護公共利益的行為是正義的行為,其實幫助、保護弱者,讓他們有尊嚴地活著,這樣的行為,也是正義的行為。
第四,趁熱打鐵,及時解答學生的疑惑。學生在“議”的過程中,有些問題能解決,有些問題卻陷入了困境,這時候需要教師及時答疑解惑。
討論是引導學生學會自學的一種方法,也是我們在教學改革中的一種嘗試。很多學生愿意在課堂中與自己的同學、老師展開討論,相互之間進行思維碰撞,討論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我想這應該就是課堂教學中開展討論的最大收獲。
參考文獻
[1]李莉.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14.
[2]慕愛玲.談課堂教學中的“議論”[J].知識經濟,2009年第12期.
[3]袁美英.淺談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下,2013年第7期.
作者簡介:劉萍(1986.—),女,民族:漢族,籍貫:山東臨沂市,單位:濰坊(上海)新紀元學校,職稱:講師,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孫曉琦(1994—),女,民族:漢族,籍貫:山東濰坊市,單位:濰坊(上海)新紀元學校,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