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卿 李紅靜 陸啟菊 楊鴻
【摘 要】目的:研討血型不規則抗體篩查在預防和降低臨床無效輸血發生方面的積極作用。方法:擇取2016年7月-2018年8月我院接收并行住院輸血治療的1395例病人為對象,當中136例判定為輸血無效者,使用增強檢測方法對這些輸血無效者實施不規則抗體檢測。結果:未開展血型不規則抗體篩查之前,1395例病人中共有136例判定為輸血無效者,輸血無效率是9.75%(136/1395);通過血型不規則抗體檢測后,136例輸血無效者中共有34例的血清中檢出不規則抗體,不規則抗體檢出率是2.44%(34/1395),其中18例病人再次臨床輸血時選擇不含相應抗原的紅細胞進行輸注,均未再次發生無效輸血。結論:血型不規則抗體篩查在臨床中的合理應用,能預防及降低臨床無效輸血現象的發生。
【關鍵詞】臨床輸血;血型不規則抗體篩查;預防和降低無效輸血;作用
【中圖分類號】R45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01
人體因臨床輸血、主動免疫、妊娠等途徑而生成免疫性紅細胞血型抗體(即血型不規則抗體),這類抗體在人群中被檢出的頻率約為0.3-2.0%[1]。具有臨床意義的血型不規則抗體會使病人輸注不相合紅細胞時出現血管內(或血管外)溶血性輸血反應,情況輕微時紅細胞輸注無效,情況嚴重時危及病人生命安全[2]。據相關調查提示:輸血前對病人進行血型鑒定、抗體篩查,能大幅度提高臨床輸血安全性,應用效果顯著[3]。此次擇取我院接收并行住院輸血的1395例病人為對象,對其中的輸血無效者實施不規則抗體檢測,將詳情匯報如下:
1 對象、方法
1.1 病例來源 擇取2016年7月-2018年8月我院接收并行住院輸血治療的1395例病人(1例病人多次輸血均按照1例統計),年齡1-83歲,中位年齡(49.5±13.28)歲;其中,758例為男性,包括534例無輸血史者、86例輸血1-2次者、138例輸血≥3次者;637例為女性,包括452例無輸血史者、40例輸血1-2次者、145例輸血≥3次者;女性病人的妊娠史情況:59例無妊娠史者、124例妊娠1-2次者、454例妊娠≥3次者。當中,136例判定為輸血無效者,采用增強檢測方法進行血型不規則抗體檢測鑒定。
1.2 紅細胞輸注無效的臨床判定
1395例病人均屬于ABO及Rh(D)同型輸血,和鹽水介質、凝聚胺或者抗球蛋白法交叉配血相互結合,正式輸血之前明確符合輸血指征,紅細胞制劑輸注完畢后的24小時內復查Hb,和輸血前相較,若未達到預期增加值[Hb預期升高值=供血者Hb(g/L)×輸入血量(L)/病人體重(Kg)×0.085(L/kg)],在有效排除持續失血、血液被稀釋等影響因素的條件下,證實未出現溶血性輸血反應體征,便可判定為紅細胞輸注無效[4]。
1.3 采用增強檢測法鑒別檢測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
①將抗體篩查細胞的濃度顯著降低,使濃度由3%-5%降至1%-2%;②適當升高待檢血清與抗體篩查的細胞比例(由2:1升高至(4-6):1);③使用增強劑,選用PEG及22%濃度的牛白蛋白等予以處理;④適當延長抗球蛋白法的孵育時間,由30分鐘增加到40-60分鐘;⑤選用吸收/放散檢測法測定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
1.4 評估指標 記錄所有病人輸血效果評定后的輸血無效率、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測定情況,并對檢出的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系統分布及相容性輸血情況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1395例病人輸血效果評定后輸血無效率、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測定情況
經輸血效果評定后,1395例病人中共有136例判定為輸血無效者,紅細胞輸注無效率是9.75%(136/1395),其不規則抗體檢出率是2.44%(34/1395),詳細數據如表1所示:
2.2 34例病人檢出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的各系統分布情況
136例輸血無效者中共有34例病人檢出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其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的系統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2.3 自身攜帶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的34例輸血無效者相容性輸血情況
檢測輸注給34例自身攜帶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病人的供血者血樣,發現正因為向病人輸注了包含不相合抗原的紅細胞,使其出現紅細胞輸注無效現象;之后,其中18例病人再次需要臨床輸血,按照其抗體特異性,嚴格篩選不含相應抗原的紅細胞進行輸注,均未再次出現紅細胞輸注無效。
3 討論
血型不規則抗體即指排除ABO血型系統之外的相關血型抗體,當中Rh血型的臨床應用率最高。Rh血型包括多種分型,Rh血型抗體是最為常見的血型不規則抗體之一,也是臨床上誘發輸血反應的一種常見抗體。具體來講,大部分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屬于IgG 抗體,通常受到臨床妊娠、輸血等免疫刺激因素而形成[5]。現階段,血型不規則抗體篩查已成為輸血前臨床檢查的一個重要項目,依據《臨床輸血技術規范》中的相關標準對有妊娠史、輸血史、需反復輸血的病人進行血型抗體檢測,但部分不規則抗體使用常規技術方法難以檢測出來,而需要應用增強檢測法才能成功檢出[6]。因此,病人出現紅細胞輸注無效后,應考慮選擇不規則抗體增強檢測法展開進一步檢測,若不規則抗體篩查顯示陽性,須作嚴格的抗體鑒定,明確抗體特異性之后,再次向病人輸注不含相應抗原的紅細胞,以確保輸血治療的安全性[7]。該項研究表示:經輸血效果評定后,1395例病人的輸血無效率是9.75%;通過血型不規則抗體檢測后,136例輸血無效者中共有34例的血清中檢出不規則抗體,不規則抗體檢出率是2.44%,其中18例病人再次臨床輸血時選擇不含相應抗原的紅細胞進行輸注,未再次發生無效輸血。
綜合所述,血型不規則抗體篩查在臨床中的合理應用,能預防及降低臨床無效輸血現象的發生,使受血者輸注相合紅細胞,進而提升臨床輸血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楊素英.不規則抗體的篩查和輸血安全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28):74.
曲淑君.5379例患者ABO血型分布及不規則抗體檢測結果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08):1172-1173.
劉妍,劉昕鳴.輸血前不規則抗體篩查在安全輸血中的意義[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09):63-64.
羅立,江光榮,周煒.血型不規則抗體篩查用于預防和降低臨床無效輸血的發生[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6,34(02):252-254.
趙穎欣,王德輝,柴慧麗,于瑩,佟欣,靳艷華.血型不規則抗體篩查用于預防和降低臨床無效輸血的發生[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01):48-50.
王輝,呂相琴,鄒宵萌.輸血前患者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篩查及鑒定結果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7,33(15):2351-2353.
段榮,郭建波,王曉梅.17652例健康獻血者不規則抗體篩查在臨床安全輸血中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7,55(17):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