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博物館是少數民族地區重要的旅游形式之一,而生態博物館利益相關者沖突是制約民族地區生態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首先對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的利益相關者進行準確的識別;然后在深入分析其民間藝術、與田園風光為一體,采用了中的創新模式。參與其中的10座侗寨分別為:座龍寨、八協寨、守昌寨、平流寨、華練寨、岜團寨、獨峒寨、林略寨、高定寨和干沖寨;網上資料顯示,這邊至今尚未被商業開發所染指,因此,也是原真鄉村自助游的一條理想線路。據說,這一帶的花橋和鼓樓等獨特建筑在老外旅游圈子里早已享有美譽,更有甚者,獨峒鄉境內的多條徒步線路竟然還是由外國旅游團開發的。
關鍵詞:生態博物館 文化繁榮 思考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1
一、生態博物館保護區的文化繁榮現狀
保護區內有目前有熱情好客的一萬多。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被世人稱為木結構立交橋的岜團橋;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4處,即高定獨柱鼓樓、盤貴鼓樓、華練培風橋、平流賜福橋。這些都是侗族民族傳統建筑藝術精華。
保護區內文化活動豐富。兩年一度的“月也”堪稱保存得最為完好的集體活動。侗族“月也”,意為集體游鄉做客,是侗鄉的一種社交習俗。
保護區內還要保存完好并得到發揚光大的農民畫藝術。保護區大力挖掘、整合農民畫的資源,采取傳承與保護、開發與應用的方式,把三江侗族農民畫各項工作。獨峒鄉獨峒村建立三江縣侗族農民畫傳承基地和三江縣侗族農民畫研究基地,從此,三江農民畫有了傳承、展示、交流、研究的場所。作品多次參加區內外展覽,2015年還到北京舉辦農民畫展。獨峒也連續舉辦了三屆農民畫藝術節。獨峒鎮也獲得中國民間特色藝術之鄉稱號。
二、保護區文化繁榮的原因分析
1.豐富的而保存完好的文化資源是文化繁榮的基礎
利用生態館的發展,全面推進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加快旅游產業與民族文化有機結合,不斷優化旅游規劃布局,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開展了村屯集體“月也”交流活動,不僅促進民族團結和帶動旅游發展,又進一步提升了獨峒鎮的知名度。加大推進“三村(高定、林略、岜團)、兩節(旅游節、藝術節)、一橋(岜團風雨橋)、一湖(侗天湖)、一畫(侗畫)”發展的力度,規劃打造“岜團-林略-侗天湖-高定”休閑旅游經濟帶,支持侗天湖(大塘坳)景區、岜團風雨橋生態旅游景區創建為3A級旅游景區,7月份創新舉辦“首屆侗族農民畫藝術節”暨農民畫創作大賽畫展,不斷提升侗族農民畫品牌知名度,鼓勵、引導、扶持侗族農民畫產業化發展道路。
2.科學的管理模式是文化繁榮的助推器
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于2004年11月建成并對外開放,它以縣城“三江侗族博物館”為生態博物館的展示與資料收集中心,采取“館村結合”、“館村互動”的管理模式,將三江境內苗江15公里流域范圍內的高定、林略、獨洞、岜團、座龍等九個侗族傳統村落列入生態博物館保護范圍。這一保護區內文化資源豐富,自然景觀秀麗,人文景觀獨特,“侗族大文化圈” 范圍內,是南部侗家文化部授予獨峒鄉高定村被列入中定村被列為中國傳統村落,該村和岜團村被評為柳州市+大美麗鄉村稱號。這邊至今尚未被商業開發所染指,因此,也是原真鄉村自助游的一條理想線路。據說,這一帶的花橋和鼓樓等獨特建筑、多姿多彩旅游圈子里早已享有美譽,更有甚者,獨峒鄉境內的多條徒步線路竟然還是由外國旅游團開發的。
生態博物館的村屯為平臺,加大“法律六進”、法制宣傳工作的力度,將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重點放在村屯和學校,每個季度到鄉村開展法律宣傳一次,每個學期到學校上一節法制課。2016年1月至今共調解案件78件,其中調解成功74件,調解成功率為94%,剩余4件仍在調解當中;涉及當事人數為189人,協議涉及金額共35.3萬元。開展茶葉參假專項整治行動,組織各掛村工作組下村檢查達120多人次,覆蓋全鎮145家茶葉加工廠,對存在的問題限期整改;綜治信訪維穩工作有創新。共接待群眾來信來訪13件,排查整理較大以上不穩定因素5件,辦理信訪案件8件,勝利完成重大節會期間的信訪維穩工作,全鄉未發生赴邕進京非正常上訪及重大群體性事件。打擊黃賭毒等工作取得新進展,截止目前打擊賭博案件3起,逮捕6人,行政拘留2人,罰款3人,有效打擊了轄區內賭博違法行為,凈化了社會風氣。
3.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可與自發行動是文化繁榮的關鍵
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一個對民族文化高度認同的民族。生態博物館保護區內文化之所以長盛不哀,與侗族群眾對文化。
4.注重傳承與保護是保護區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途徑
充分發揮生態館的作用,以打造精品為重點,加快風情魅力侗鎮旅游產業發展。依托大桂林旅游圈和高鐵、高速經濟帶的輻射帶動作用,提升我鎮特色旅游品牌和形象,打造三省侗民族文化博物館,以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助力脫貧。加大推進“三村(高定、林略、岜團)、兩節(旅游節、藝術節)、一橋(岜團風雨橋)、一湖(侗天湖)、一畫(侗畫)”發展的力度,打造“岜團-林略-侗天湖-高定”休閑旅游經濟帶,支持侗天湖(大塘坳)景區、岜團風雨橋生態旅游景區創建為3A級旅游景區,輻射周邊村屯休閑旅游發展。發揮“百節之鎮”優勢,重點打造獨峒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加大旅游基礎設施投入,加大旅游策劃、宣傳推介力度,以“兩茶”主導產業結合侗天湖旅游綜合開發,全面完成侗天湖茶葉種植基地公路建設,力爭完成高定村、林略村、岜團村3A級旅游景區前期籌備工作。深入挖掘和弘揚民族文化,將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岜團風雨橋打造為百里侗鎮長廊橋樓文化中心,實施八協到高定的鼓樓群民族特色建筑風貌改造,打造“月也”、斗牛、唐朝知了村“趕賊節”、林略村“趕廟節”等民俗風情、節慶文化活動精品,以講款、侗歌等多彩“非遺”形式傳承侗族文化,繼續辦好每年的“金秋相聚岜團橋旅游節”,促進八協村座龍屯紅色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充分彰顯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獨峒地方特色,樹立民族文化、木構建筑文化、節慶文化品牌。實現特色文化、特色旅游脫貧。
作者簡介:吳良花,女,侗族,廣西柳州市三江縣人,助理館員,現在三江縣文物管理所從事庫房管理及陳列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