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新 殷其恒
【摘 要】目的:研究清腸湯用于治療術后早期性腸梗阻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60例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例行常規西醫治療方法,并采用溫肥皂水灌腸;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清腸湯胃管注入并保留灌腸,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66%,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清腸湯用于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具有顯著療效,能夠有效改善病情,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治療費用,且安全性較高,可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清腸湯;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65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01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是一種常見的腹部手術并發癥,其主要是由于腹部手術創傷或腹腔內炎癥等導致腸壁水腫、滲出,從而形成粘連性腸梗阻[1]。對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必須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治療,否則不僅起不到緩解腸梗阻的效果,還會引發其他嚴重的術后并發癥,比如:短腸綜合癥、腸萎、腸壞死等等,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傳統醫學沒有腸梗阻的相關概念,多將該病歸屬于醫學的腸結、腹痛等范疇,采用清腸湯對其進行治療,能夠起到通便順氣的作用,且無任何副作用產生,安全性較高。本文以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60例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清腸湯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探究,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60例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18例,女13例,年齡20至67歲,平均43.25歲;腸梗阻時間約為術后3至12d,平均7.36d;手術類型:胃癌根治術11例、胃穿孔修補術8例、膽囊切除術6例、結腸癌根治術 5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18至71歲,平均45.38歲;腸梗阻時間約為術后2至14d,平均8.03d;手術類型:胃癌根治術9例、胃穿孔修補術12例、膽囊切除術3例、結腸癌根治術 6例。患者均確診為早期炎性腸梗阻,且對本次研究自愿簽署知情意向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原發病癥及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可比性良好(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例行常規療法,包括術后進食,胃腸減壓,保持電解質、水、酸堿的平衡,給予腸外營養支持,采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消除水腫,減少腸道滲出,并采用生長抑素減少消化液分泌。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清腸湯胃管注入并保留灌腸。主要步驟如下:取木香、大黃、各10g,紅花 、赤芍 、萊菔子、枳實、白術各12g,桃仁、金銀花各15g,黨參、蒲公英各30g、甘草6g,加水煎至300ml,將其中200ml采用胃管每次100ml進行注入,余下100ml保留灌腸,1次/d;對照組采用溫肥皂水進行灌腸,余100至200ml保留灌腸,1次/d。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排氣恢復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以及排便恢復時間,胃液徑流量等,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1.4 療效判定 若患者腹脹腹痛癥狀消失,排便、排氣正常,且進食后無惡心、嘔吐現象產生,腹部X 線片無異常顯示,則判定為治愈;若患者腹脹腹痛癥狀明顯改善,排便排氣基本正常則判定為有效;若患者腹脹腹痛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排便排氣不暢,腹部壓痛,且X 線片顯示梗阻征象加重,或者產生腹膜炎癥狀則判定為無效[2]。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檢驗、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6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7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顧名思義,大多產生于胃腸手術早期,是臨床十分常見的一種胃腸手術并發癥[3]。該病主要是由于腹部創傷或者腹腔內炎癥等導致腸壁出現水腫、滲出,造成腸梗阻。腹腔內炎癥能夠釋放多種炎性介質,影響腸道交感神經,從而導致胃腸道功能產生障礙。由于腸壁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不斷增高,導致腸壁管出現水腫、充血、腸腔變窄,最終致使腸管發生粘連,進而加重腸道梗阻。早期炎性腸梗阻的主要病狀表現為腹脹腹痛,肛門排便排氣不暢。若盲目采用手術對其進行治療,可能引發其他嚴重并發癥的產生,如腸梗死、腸萎等,甚至威脅患者生命[4]。當前,臨床用于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主要方式是,禁食,減壓腸胃,采用抗生素等維持水電解質的酸堿平衡,采用腸外營養供給,腸胃功能恢復較慢,患者住院時間較長,治療負擔較重。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逐漸被廣泛應用到了術后炎性腸梗阻的治療當中,采用中醫的大黃、黨參、白術、甘草等藥材進行適量的配制,煎至300ml,采用胃管注入200ml,100ml保留灌腸,以起到瀉熱通便,促進腸胃蠕動及血液循環,抑制炎癥的療效,增強腸胃動力,并改善患者術后的營養狀況,提高機體免疫力。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清腸湯用于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臨床效果顯著。
綜上,對術后早期性腸梗阻疾患者采用清腸湯進行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腹脹腹痛現象,促進腸胃功能恢復,且無任何副作用產生,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毛立鋒. 通腑清腸湯治療氣滯熱結型粘連性腸梗阻41例[J]. 浙江中醫雜志,2017,52(02):109.
許正國,劉加升,張立光,孟昭旭. 清腸湯保留灌腸治療術后粘連性腸梗阻臨床觀察[J].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18(02):69-70.
許正國,劉加升,馬元華,蔡敬國. 清腸湯促進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觀察[J]. 中國現代醫生,2011,49(06):67-68+75.
許正國,孟昭旭,張立光,蔡敬國. 清腸湯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臨床觀察[J]. 中國中醫急癥,2011,20(05):70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