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發展、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的矛盾日趨尖銳,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兼顧的循環經濟發展成為研究的重點。企業生態化是循環經濟發展的載體,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中的內部小循環。EPR制度是企業生態化發展的保障。在闡釋EPR對企業責任設計機理的基礎上,得出EPR制度和企業生態化具有內在關聯性,并從內部邏輯和外部邏輯的角度闡述EPR制度是企業生態化發展的必然,最后得出基于EPR制度的企業生態化發展的四個微觀路徑。
[關鍵詞]EPR制度;企業生態化;循環經濟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8-0109-0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has been the emphasis for research with increasing fierce contradictions am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ource shortag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nterprise ecology is the carri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Enterprise ecology is also the small internal circulation of enterprise who develops circular economy. EPR system is the guarantee of enterprise ecology. The article holds EPR system and enterprise ecology have intrinsic correlation based on the design mechanism of EPR to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Then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EPR system is the necessity of enterprise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from internal logic and external logic. The article finally obtains four micro paths of enterprise ecology based on EPR system.
Keywords: EPR System; Enterprise Ecology; Circular Economy
[作者簡介]欒新鳳(1982-),女,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生產者延伸責任和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基于生產者延伸責任制的廢棄物治理策略研究”(項目編號:SQ161011)。
經濟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加劇是全球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發展循環經濟成為解決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問題的有效方法。而生產者延伸責任制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制度保障,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內在要求,對我國當前的供給側改革和制造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它將消費者或政府的廢棄物管理責任轉移給企業,迫使企業將環境成本內部化,以有效解決廢棄物對環境所產生的污染。生產者延伸責任制的最終目標——產品生態設計,從源頭上預防環境污染,從根本上解決產品環境污染問題。企業生態化本質上是一種實現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要求企業盡量抑制廢棄物的產生,把廢棄物作為資源進行循環利用。EPR制度是實現企業生態化發展目標的保障。現有企業生態化研究多集中于企業生態化的評價研究、模式研究和某一行業的研究,從EPR制度的視角研究較少。本文基于EPR制度視角探究企業生態化發展微觀路徑,拓展企業生態化發展研究。
一、EPR對企業責任的設計機理
生產者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①,簡稱EPR)的概念最早由瑞典環境經濟學家Thomas Lindhqvist提出,是指產品生產者應對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負責,特別是為了降低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應對產品的消費后階段承擔回收、循環和最終處置責任。作為一種科學的環境保護戰略,在實踐中,EPR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接受和推廣,形成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即EPR制度。
EPR制度以現代環境管理原則實現產品系統環境性能的改善,是傳統“污染者付費原則”的深化和延伸。它要求生產者不僅要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負責,而且要對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生產過程和生命結束階段)負責,尤其是對EOL(End of Life)產品的回收、拆卸、監測、再利用、再循環和廢棄處理,從而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
從循環經濟視角看,EPR制度改變了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的線性經濟增長模式,遵循“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循環發展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取代了“高消耗、高投入、高廢棄、高污染”的發展模式,是市場機制下循環經濟有效實施的制度保障,能解決廢棄物引起的環境問題,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和諧發展,最終實現“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如圖1)。
Thomas教授對企業(即生產者)設計了五種生產者延伸責任(見表1)。
由表1可知,五種生產者延伸責任是與“污染者付費原則”相一致的,本質是對產品產權及其對應的環保責任的重新界定,能夠節約交易成本、預防污染、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生產者以所有權責任為基礎,通過經濟責任和物質責任實質參與負責產品設計、生產、消費、回收到最終處理的所有過程,并負有環境損害和信息披露的責任。
EPR制度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應用形式,對企業的責任設定也有所修改和完善。瑞士在1998年頒布的《電器和電子設備歸還、回收和處理條例》規定,消費者、制造者或進口商、銷售商和處理商都必須承擔相應的回收和處理責任。銷售商必須免費回收消費者返還的與他們銷售同類型的電器電子產品,且這些電器電子產品不受品牌的限制。制造商和進口商必須免費從消費者或銷售商手中回收由他們制造或進口的電器電子產品。美國在1996年對EPR進行了修改,將“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生產者延伸責任)改為“Extended Product Responsibility”(產品責任延伸),強調制造商、供應商和產品處置者共同承擔產品及其廢物對環境的影響責任。2012年歐盟頒布了新WEEE(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WEEE) Directive簡稱)指令(2012/19/EU)。新WEEE指令對生產者生態設計責任有新變化。老WEEE指令(2002/96/EC)只是鼓勵生產者在電子電器設備的設計和生產中考慮便于廢舊電子電器的拆解和回收,特別是WEEE、元件和材料的再使用和再循環;新WEEE指令對生產者的“生態設計要求”做了明確要求,并特別強調了產品及零部件的再使用,提到“生產者不能由于特殊的設計特點或制造工藝而阻礙WEEE的再使用。”新WEEE指令還增加了鼓勵生產者承擔關于WEEE從家庭到收集點過程所產生費用的條款。
可見,無論怎么修改和完善EPR制度,都沒有離開責任追加以實現廢棄物的回收、再循環、處理和處置的目的。
二、基于EPR制度的企業生態化發展的內外邏輯
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及其研究成果認為企業生態化是指企業經營者具有把企業建成生態企業的意識和謀略,是促進企業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最優化的一種生態化經營理念。它要求企業通過運用綠色技術多層次地循環利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乃至消除由生產所產生的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達到企業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共贏的目標。企業生態化發展本質上是企業內部的小循環。
(一)EPR制度和企業生態化發展的內在關聯
生產者延伸責任是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策略,也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基于EPR制度下的企業生態化發展主要是指企業微觀層面上發展循環經濟時采用生產者延伸責任制模式的生態化發展。
企業生態化和生產者延伸責任制都是針對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矛盾的,都以閉環物質循環來發展循環經濟,都需要對廢棄物進行相關回收管理及處理。兩者具有內在關聯性。循環經濟是EPR制度的指導思想,EPR制度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制度保障。企業生態化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微循環,是一種企業要發展循環經濟的經營理念,其在實踐中的具體運作需要EPR制度的保障。
(二)基于EPR制度的企業生態化發展外部邏輯
1.政府的宏觀管理行為驅動
根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規律,環境污染程度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隨著經濟增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環境質量在初始發展階段呈惡化趨勢,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環境惡化的態勢達到頂點后環境質量趨于改善。但是環境質量的改善不是自發形成的,隨著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規律的再認識,發現了環境保護的“黃金定律”:這就是西方發達國家實現環境保護的過程中,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之間存在較為通暢的傳導關系。因此,政府需要發揮“看得見的手”作用,通過制度/政策安排將企業發展中的環境成本內部化,改革資源環境價格,而后通過市場機制的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來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環境成本和經濟產出的動態均衡,最終達到“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效果,使經濟環境和諧共存。
EPR制度就是這樣一種安排,通過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規政策,引導或導向廢棄物的處理處置責任由政府轉移到生產者(即企業)身上,迫使企業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而不得不樹立綠色意識,通過技術研發等各種措施承擔生產者延伸責任,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廢棄產品的回收和再資源化利用。
2.跨越綠色貿易壁壘的需要
綠色貿易壁壘,又稱環境貿易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領域,一國以可持續發展和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為名,通過制定一系列復雜苛刻的環保制度和標準,對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產品及服務設置障礙,限制進口,以實現保護本國市場為目的的新型非關稅壁壘。如新WEEE指令(2012/19/EU)的頒布對出口歐盟的企業影響較大的兩個因素為回收利用率提高和生產者責任擴大。以某企業品牌或貼牌的電視機/房間空調器/電冰箱的出口為例(出口歐盟比重占出口比重分別為25%、25%和10%),新WEEE指令(2012/19/EU)擴大生產者責任,提高回收利用率,對出口企業的影響很大。由此,相關出口企業為了跨越綠色貿易壁壘需要解決廢舊家電的回收、拆解和再利用處理問題。
3.消費者的影響
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的日益減少與自然環境的急劇惡化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消費行為。消費者環保意識增強,重視生活質量,偏好無污染、少能耗的綠色產品。這極大地影響了企業的行為,迫使企業不得不改變經營理念,將生態環保思維納入企業經營發展,實現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增強企業的市場生態競爭力。
4.市場競爭需要
產品生命周期的快速縮短迫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研發,增強市場競爭力,贏得生存空間。根據微笑曲線理論,微笑曲線兩邊的研發設計和運營服務利潤空間大,故企業市場競爭過程中應朝著這兩個方向發展。企業一方面應加大環保、節能科技投入,進行產品生態設計,另一方面應提供綠色消費服務和營銷,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促進企業生態化發展。
(三)基于EPR制度的企業生態化發展內部邏輯
1.企業追逐利益需要
企業是循環經濟發展微觀層面的主體,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企業生態化發展與企業利益息息相關,承擔環境責任的企業,更容易同政府、媒體及公眾建立良好關系,獲得更多支持,有正面宣傳效應。
企業在生態化發展過程中通過對產品的生態設計,引進新技術、新工藝并采取生態化管理生產綠色無污染產品,增加產品市場份額,提高產品售價,獲取高額利潤。EPR制度下的企業生態化發展是一種閉環循環,要求企業對售出的產品進行回收、再使用和再循環,以節約資源,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利益是企業生態化發展最主要的內部邏輯起點,其它的都是在利益驅動的前提下產生的。利益驅動力在企業生態化發展全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外部邏輯中除政府宏觀管理行為的驅動外,其他外部邏輯都是為企業利益服務的。
2.企業家的綠色價值觀驅動
全球范圍內的資源衰竭和環境急劇惡化導致人們的價值觀發生變化,從以人類為中心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無節制的開發和破壞的價值觀到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綠色價值觀。新的價值觀激發了企業家的環境責任意識和使命感,使企業自覺承擔生產者延伸責任,進行企業生態化發展,實現經濟、資源和環境的有機統一。
(四)基于EPR制度的企業生態化發展內外邏輯關系
企業家的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決定了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經營行為,是企業的精神追求。綠色價值觀產生綠色經營理念,讓企業逐漸樹立綠色環境意識,采用綠色科技進行生產,促進企業生態化發展。而利益是企業樹立綠色意識,采用技術研發等各種措施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廢棄產品回收和再資源化利用的起因,是企業的物質追求。綠色價值觀和追逐利益共同構成了企業生態化發展的內因,起決定性的作用。其他的政府宏觀管理行為、跨越綠色貿易壁壘、市場競爭及消費者影響都是外因。內因決定外因,企業生態化發展的內外邏輯關系如圖2所示。
三、基于EPR制度的企業生態化發展微觀路徑
企業的生態化發展要正確處理企業與資源及環境、企業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實現企業自身的內部循環,發展循環經濟。而EPR制度從各個方面規定了企業應該承擔生產者延伸責任,融合了末端產品治理和清潔生產這兩大污染控制手段。
(一)源頭預防——生態設計
生態設計是指將環境因素納入設計之中,從而幫助確定設計的決策方向。產品的生態設計要求在產品開發的所有階段均考慮環境因素,通過設計上的改進,使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低以達到企業生態化的目的。生態設計通過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回收,再生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與保證產品的性能、質量和成本的要求融入產品設計,最終實現提高產品資源利用率,降低產品生命周期成本和產品環境生態影響最小化的目的。生態設計把環境保護的理念從末端治理轉移到污染預防理念上,是生產者延伸責任的根本,是解決產品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最終途徑。
(二)綠色過程——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是一種生態生產方式,從產業經濟學角度看,它是生態工業的基本形式,是實現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最佳模式。從微觀角度看,它是企業實現生態化建設的實現形態,使企業在生態化建設中成為主體地位,真正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微觀主體。清潔生產是工業生產方式和技術形式的統一體,改變了企業污染末端控制的格局。清潔生產雖然涉及生產的全過程控制和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控制,但通常是指對生產的全過程控制,即強調在生產過程中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跨越企業清潔生產的生產審核階段,使企業生態化發展的同時增強企業競爭力。
(三)末端產品治理——廢棄物回收
企業生態化發展本質是要實現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這需要構建閉環物質循環改變以往治理環境污染的末端產品治理方法,也即進行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和再循環,實現廢棄物中可再利用資源的充分循環,降低成本。在循環利用資源網絡方面,企業在生態化發展的過程中可以選擇通過售后服務體系,采用以舊換新、差價補償等辦法,對自身企業的可循環利用產品進行回收利用。這樣既降低了成本,也刺激銷量并提升了企業形象。企業生態化發展中也可委托第三方或者組建生產者責任組織進行廢棄物回收,并在廢棄物回收、資源循環信息方面進行共享,以實現成本最小化。
(四)環境標準化管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
環境管理體系結合了環境保護意識和先進的管理模式,強調了污染預防的原則,這與EPR思想不謀而合。ISO14001標準促使企業生態化過程中將環境因素納入整個生產經營活動,循環利用廢棄物,節約資源,降低成本,加強員工環境意識,提高企業的環境管理水平,樹立企業形象,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
概言之,企業通過在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建立實施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來達到支持環境保護、預防污染和持續改進的目標,并通過取得第三方認證機構的形式,向外界證明其環境管理水平和企業生態化發展的經營思想,從而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注釋]
①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的中文翻譯有:生產者延伸責任或生產者責任延伸或延伸生產者責任。
[參考文獻]
[1]夏志東,史耀武,郭福編.電子電氣產品的循環經濟戰略及工程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57-58.
[2]魏潔.生產者責任延伸制下的企業回收逆向物流研究 [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6:17.
[3]Thomas Lindhqvist.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n Cleaner Production[D].Lund: Lund University, 2000:38-39.
[4]羅慶明,胡華龍,侯瓊.電子廢物生產者責任延伸制的國外實踐及對我國的啟示 [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3(5).
[5]董正愛,陳德敏.基于EPR制度的企業生態化管理研究 [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
[6]辛飛.我國企業生態化建設研究 [D].沈陽:東北大學,2013:11.
[7]Grossman,G.;Krueger,A.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C].NBER Working Paper, No. 3914, 1991.
[8]李志青.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到底揭示了什么 [N].文匯報,2015-03-24.
[9]王金南等.綠色壁壘與國際貿易[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154-164.
[10]王麗平,李乃秋,李春發.企業生態化建設中人力資本投資研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0,9(2).
[11]陳國鐵.我國企業生態化建設研究 [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84.
[12]劉思華.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101-102.
(責任編輯:顧曉濱 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