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亞章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采用“框架”這一概念的學者,通常引用的是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的《框架分析》一書。人類學家貝特森最早采用了框架的概念,他認為,人們依賴主觀認知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框架會喚起受眾對不同事物的認知??蚣芊治隼碚摫徽J為來源于社會學和認知心理學兩大學科,20世紀80年代框架理論被正式引入新聞傳播學領域,出現了“新聞框架”的概念。新聞框架是社會建構論在新聞研究中應用并逐漸形成的理論。
新聞框架是新聞媒體從業者在一定價值觀的引導下對新聞事件進行篩選、加工,進而選擇性地在媒體上報道呈現,從而對事件進行“重構”或“建構”。戈夫曼認為“框架分析”的核心命題是人們如何建構社會現實這個問題,這也是社會主義建構學說的核心命題。社會的建構是人類的建構,人類的建構離不開人類日常生活的交往,因此戈夫曼進一步提出社會建構過程就是交往(傳播)的過程。傳播與人類共生,當人類意識到自己的傳播行為的時候,“框架”早已應用到人類交往的各個方面。進入新媒體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加復雜,但是“框架”的作用并未削減。
客觀世界為人們提供了互相交往的場景,人們在不同的環境下生活、學習、工作會產生不同的價值觀。新聞從業人員受到特定時期的限制,便不可避免地將媒介產品與自身所在時代、報道的地點、地域等聯系在一起,新聞媒介的表達方式必然受到上述種種因素的限制。這些影響因素漸漸成為媒體人員報道新聞、講述事實的依據和出發點,再考慮到受眾的偏好和需求,新聞報道框架逐漸形成。
從互聯網時代到大數據時代,從傳統媒體時代到新媒體時代,受眾作為傳播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其地位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眾更多的是被動的角色,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機會,媒體報道什么,受眾就接受什么。在傳統媒體時代,電視、報紙、廣播基本滿足了受眾的需求,話語權掌握在官方或者精英手里,這種單向的傳播方式使得受眾很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長此以往,受眾會形成一種依賴媒介的心理,對某一新聞事件往往跟隨主流媒體的意見而缺少自己的想法。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相互交流依賴的傳播介質也在不斷發展。如今,網絡無疑成為大眾交流和表達自己觀點的最常用、最便捷且影響力最大的平臺。
受眾是新聞傳播的一個必要環節,其地位的改變會帶來話語表達方式的變化,從而對整個新聞傳播過程產生影響。網絡具有開放性,具備一定媒介素養的受眾可以通過這一平臺發表意見、表達觀點,受眾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網絡開啟了UGC的傳播模式,傳者與受者之間的界限被打破。新媒體時代的傳播方式呈現出新的變化,受眾地位的提高也使得受眾心理發生變化。
首先,互聯網開放、共享、平等的傳播特征使得受眾擁有了發表意見的平臺,網友在信息傳播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受眾的公眾意識、自我意識被進一步喚醒,媒體報道什么受眾就接受什么的時代已經遠去。受眾不斷參與到新聞事件中,從旁觀者變為當事人,這代表傳播權和話語權的真正落實。
其次,受眾話語權的落實為受眾的表達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經常穿梭在微博、微信世界里的人們,多多少少都會掌握一些時下流行的網絡用語。網絡流行語的出現為網友表達情感提供了一種便捷的方式。如果說網絡流行語是網友的一種文字表達方式,那么表情包則是圖像的表達。表情包是伴隨網絡的出現而興起的一種聊天方式,在社交軟件的不斷推動下,表情包的魅力進一步放大?,F在的表情包種類多、樣式多,備受網友青睞。如果說網絡平臺的出現使受眾擁有了表達意見的平臺,那么這些新型表達方式的出現則為表達意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受眾只有掌握話語權,才能產生真正的自我意識。
最后,受眾狂歡在網絡平臺上愈演愈烈。賴特認為傳播具有娛樂的功能,在新媒體時代,雙向甚至多向的傳播方式打破了彼此之間的隔閡,拉近了網友之間的距離,網友可以通過各種新媒體平臺進行互動交流。
新聞框架已經成為新聞媒體報道新聞事件的固定模式,尤其基于我國新聞媒體的特殊性質,新聞報道框架更加明顯。以“天津港爆炸案”為例,《北京晚報》和《新民晚報》對該事件的報道有很多相似之處,兩份報紙的報道都充滿了人情味。《北京晚報》中人情味框架如“我回不來,我爸就是你爸”“至今失聯的警員在哪里”等。《新民晚報》中有“天津今垂淚,塘沽哭英雄”等。另外,兩份報紙超過80%的報道都用了“現在”,而“過去”和“未來”的報道明顯少于“現在”。新媒體的報道也逃不過新聞框架的束縛。微博上關于“天津港爆炸案”的報道多見于對領導人的報道,表現領導人的決斷、政府的決定和政策,重在引導輿論方向,穩定社會情緒,而對人們關心的事故原因和調查進程的報道較少。也正是新聞報道框架的存在導致對該事件報道的不完整,受眾亟須了解的信息被封鎖,新媒體平臺上不斷出現受眾迫切希望了解具體情況的反饋。
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是事件報道的主導者,用戶沒有參與的平臺,而新媒體平臺的出現讓用戶可以通過評論等方式發表意見,對媒體的報道進行反饋。在“天津港爆炸案”中,受眾在新媒體平臺上表達了解事件真相和調查進程的需求也引導一些媒體掙脫新聞框架,形成了新聞框架和受眾心理的互動。一方面,新聞框架的使用讓媒體的報道更加規范和迅速,媒體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對事件作出反應,不至于忙中出錯,受眾也可以在短時間內了解事件;另一方面,新媒體平臺的出現讓受眾監督媒體報道成為可能,在受眾的監督下,媒體不斷更新報道方向和內容,使報道更加接近事件真相。媒體和受眾的互動是新媒體時代改變傳統媒體報道方式的體現,同時也是新媒體時代相較于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進步。潘忠黨認為,“架構效應”產生的一個必要條件是不確定性或模棱兩可,“天津港爆炸案”剛發生時沒有任何一家媒體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挖掘出事件真相,因此報道框架才成為媒體報道的法寶。但媒體對框架的濫用不免會產生依賴,報道會因停留在事件表面而停滯不前,而受眾對事件真相的追求引導新聞媒體沖破報道的框架,走向真正的“尋理之路”。
有人認為新媒體時代是一個最接近事件真相的時代,這不僅是因為新的傳播方式對傳統媒體報道方式的改變,還有受眾地位的提高。新聞框架是媒體報道新聞事件的首選工具,有了報道框架,新聞報道才能更加規范,報道效率才能進一步提高。另外,受眾心理的作用要求新聞媒體及時更新信息,同時更深入地挖掘信息,從而推動事件進程,這也是信息傳收平衡的新方式。這是新媒體時代帶給我們的福利,“信息均衡”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1]王玲寧.國內新聞框架研究現狀述評[J].中州學刊,2009(6):253-255.
[2]王貴彬,陳敏直.文化規范與新聞框架[J].當代傳播,2005(3):18-20.
[3]杰拉德·馬修斯(美),羅伯特·恩特曼(美).新聞框架的傾向性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68-81.
[4]周丹丹.網絡受眾心理行為研究[J].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8(2):86-87.
[5]劉瓊.媒介話語分析再審視——以甘姆森建構主義為路徑[J].新聞與寫作,2015(5):92-97.
[6]王亞茹.關于“8·12”天津港爆炸事件報道的框架分析——以《北京晚報》《新民晚報》為例[J].探索與爭鳴,2016(8):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