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市實驗小學 湖北荊門 448000)
一切價值,均在比較中顯現。比較,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工具,也是閱讀的重要方法。閱讀中的比較,是理解文本的基礎。通過比較,讀者對文本的內容、形式、作者的觀點、態度等有較深入的理解。群讀類學中的比較尤為重要,它有助于學生獲得“類”的概念,實現閱讀“量”的積累、“質”的飛躍。[1]
傳統教學,一篇500字左右的精讀課文要教兩課時,略讀課文要教一課時,教師慢慢教,學生慢慢讀,這種單一的閱讀方式制約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再加上教學目標零散,教學呈現耗時多、效率低的特點。[2]
群讀類學,圍繞一個核心目標,通過比較式閱讀,將不同作家、不同文學形式的作品或者相同作家相關聯的作品進行有機串聯,改變了學生的閱讀狀況,也改變了大量閱讀只能在課外進行的傳統格局。不僅如此,豐富的閱讀材料還滿足了不同程度的學生需要,幫助學生多方面了解自然、社會。譬如在《春天》這節課中,我們整合了部分描寫花的語句:
1.這些花,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鹈羶?;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2.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3.花兒們慢慢地舒展著花瓣,從一個個小小的紅苞開成一朵朵鮮麗的花。她們彼此學習怎樣斜倚枝頭,怎樣顫動花蕊,怎樣散發各種各樣的香味……
像這樣的材料串連在一起,學生通過比較,不僅能在較短時間內快速集聚語言的“量”,并且能感悟到母語的博大精深,領略到漢語表達的強大功能。
低年級學生建立“類”的感念,不是依靠枯燥的說教,而是來源于學生豐富的感性認識,來源于比較獲得的經驗。群讀中的“類學”先按一定的“類”組合文本,學生通過“異中求同”,比較容易建立“類”的知識框架,獲得“類”的概念。
在教學“借物喻人”這類文章時,教師通過精選一組借物喻人的課文:許地山的《落花生》,林清玄的《桃花心木》,袁鷹的《白楊》,陳慧瑛的《梅花魂》。通過這組課文的閱讀,學生理解“借物喻人”的表達方式其實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點,來比喻人的某一種品格。只是這種“物”是不一般的物,它是和人的精神品質有關聯的“物”,是能給人以啟示的“物”,是被人們賦予精神追求的“物”。
1.通過比較,增強學生的語感
好的作品在遣詞造句方面都是獨具匠心的。在品讀作品時,對詞語、句子、段落的比較與欣賞,能更好把握作品所表達的情感。譬如寫楓葉:
(1)鮮紅的楓葉就更惹人注目了,有的是鮮紅的,有綠中帶紅的,還有全部黃的,真是多姿多彩??!遠遠望去,一片片楓葉就像一只只五彩繽紛的蝴蝶在風中搖曳……
(2)秋天的的楓葉火紅火紅的。楓葉的外形就像小鴨子的腳掌一般。微風輕輕吹來,大樹就小幅度地顫動著……
通過比較,學生能感受到楓葉的美,也領略到“顫動”這個詞的獨特魅力。
2.通過比較,感受豐滿的人物形象
作家刻畫的人物并不是單薄的,而是豐滿的?!端疂G傳》這部經典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的好漢。在了解魯智深、武松這兩個性格相近的人物時,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不難發現:兩人經歷相似,都是小官吏(魯智深是提轄,武松是都頭),都遇見不平之事,都打死了人(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武松斗殺西門慶)。不同是兩個人處理事情的方式不同(魯智深虛晃一招;武松往衙門自首),性格特點不同(魯智深粗中有細,豪爽中見“智”;武松英武豪邁,憨厚中有“直”)在指導學生閱讀《臨死前的嚴監生》時,為了加深對嚴監生的認識,我們出示了另一個片段:
此后,王氏的病,漸漸的重起來。每日四五個醫生用藥,都是人參、附子,總不見效??纯磁P床不起。生兒子的妾在旁侍奉湯藥,極其殷勤,看他病勢不好,夜晚時,抱了孩子在床腳頭坐著哭泣,哭了幾回……
通過比較,學生發現嚴監生雖貪婪,但并非不近人情。他和冷酷的老葛朗臺是不同的。
3.通過比較,領略作家多彩的語言風格。引導學生比較不同作家的藝術風格,可以讓學生感受作家的個性魅力,使他們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如引導學生比較李白和杜甫的作品,明顯感受到李白詩歌中神奇瑰麗的想象。即使寫憂愁,李白也充滿了浪漫的色彩;杜甫的詩則心懷天下,憂國憂民。同樣是田園詩歌,王維的詩清幽澄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孟浩然的詩墨氣氤氳,樸素中見悠遠深厚。
“一節課里讀一組群章”,時間有限,教學要處理好“舍與“得”的關系,盡量幫助學生“得法”。在群文教學中,通過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形式比較、相同點比較、不同點比較、精細比較,促進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快速提煉知識要點并上升到理性認識。
在教學完《臨死前的嚴監生》后,為了讓學生了解中外名著中吝嗇鬼的形象,我補充莫里哀對阿巴貢的描寫段落、巴爾扎克對老葛朗臺的描寫段落、果戈里關于潑留希金的描寫段落,并設計了閱讀表格,幫助學生了解同為吝嗇鬼同樣用諷刺的方法,但作家的細節描寫、諷刺的方式卻不相同,有的作家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神態刻畫人物吝嗇的特點,有的作家抓住人物的吃穿住行等生活細節以及接人待物的方式表現人物的性格。
總之,群文閱讀中使用比較方法有利于學生產生新的體驗與認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
閱讀是學生一輩子的事情,是一種長期的、沒有終點的“自我教育”。運用好比較,把握好分寸,最大程度地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促進學生思維,比閱讀本身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