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榮 李宗英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培養和造就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這是新課程體系對語文教育的最基本要求。那么新課程體系的要求下,作為農村學校教師應該如何轉變課堂教學方式,來完成新課標要求的教學任務呢?我們從新課標的基本要求、農村學校的特點、新的教學方式三個方面來展開討論。
一、新課程體系的幾點新要求
1.語文課程應為提高學生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積極的作用。
2.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3.語文課程應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4.應當密切關注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現實生活的變化,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
5.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二、農村學校教育的優勢
1.國家高度重視,大力扶持,教學設備相對齊備,當地師資力量并不薄弱,甚至有學生少,教師多的現象。
2.班額小;農村中心校有寄宿制條件;網絡基本覆蓋。
3.自然資源豐富,環境優美,季節明顯。
4.家長重視教育且很尊重教師。
三、教學方式轉變
農村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轉變角色。當地農村學校大多數班級人數都在十幾個,甚至有很多學校的很多班級人數為個位數,這有利于教師走近學生,親近學生,和學生建立真正的平等關系,拉近師生距離,“尊其師信其道”,這是保證教學順利進行、優質完成教學任務的有利條件。同時,這也是真正實現“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轉變的前提,能避免“滿堂灌”教學方式的出現。第三,教師要放下架子,準確定位自己,有“一日為師百日為父”的高高在上的傳道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服務者。
2.跟上時代。(1)使用多媒體設備或手機之類信息傳播媒介,改變一塊黑板、一節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方式;(2)使用網課、微課等現代課堂模式和知識文化傳播途徑,充分利用音視頻資料,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
3.走下講臺。(1)新課程體系要求有多樣化的評價體系,農村班額小,教師走下講臺可以面對面的跟每一個學生談心,給出“因材施教”式的評價,使評價符合學生的個性、學習情況和思想狀況,讓評價中肯又準確;(2)教師能夠充分地參與學生的學習、討論:人少容易進入對應群體,人少能夠全面照顧,人少能夠在親密地關系中激勵爭論,更利于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式的使用,更利于啟迪他們智慧、調動他們的熱情;(3)走下講臺教師能夠搞好服務:提供學習資料;站在教室內、學生中間手把手教他們搜集資料、處理信息,指導使用現代設備;(4)有利于教師答疑解惑,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能力——誰有問題幫助誰,自己能解決的自己解決。
4.走出教室。農村學生少、有寄宿制條件有利于組織安排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1)教師可以根據語文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天氣、時間,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季節變換將學生帶入合適的場景開展教學活動,以增加語文實踐機會,也幫助理解,如田間地頭、山間水溪、明月烈日、風雨角落;(2)離開教室、桌凳,盤腿而坐,樹下席地,像孔子講學一樣組織教學活動,既提高學習興趣,也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尤其對于寫作教學,把學生帶到室外去就會避免閉門造車的弊端,讓學生有話說、有情抒;(3)晨讀晚誦、經典誦讀可以選擇、營造更合適的場景、氛圍,這對增加學生的獨特體驗,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學生的品格和品味大有益處。
5.活用教材。課程資源影響著課堂教學方式,靈活合理的處理教材有利于改變課堂教學方式。(1)對國家教材的合理取舍和順序調整、內容補充,這要根據教學時間等因素合理安排;(2)根據地方實際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這是完成“立德樹人教育”、普及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素養、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的有利助手;(3)根據最新的教育方針和導向補充、改變教學內容,如2017年高考對“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視和有關國學經典內容的關注;對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的加強。
總之,改變課堂教學方式要從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工作態度入手。一個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的教師必然能夠用心設計課堂,對改變農村課堂教學方式有自己的觀點和思考,并積極地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大膽的探索和嘗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