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洲
【摘? ?要】?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以“任務驅動”教學引發學生探索熱情、促進學生交流互動,促進學生信息技術操作技能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以及信息素養的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任務驅動教學面臨的困境,闡述了優化初中信息技術“任務驅動”教學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 初中信息技術;任務驅動;策略
任務導學,為學生的探索引路,為學生的思考指向,讓學生有的放矢“圍獵”目標,在體驗、互動中促成目標的實現。教師要點燃學生的探究引擎,以任務驅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激活學生的知識背景,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他們互助合作的意識,讓他們主動投身于問題的解決之中。任務是彼此聯系的,教師要引學生思維拾級而上,讓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獲得發展。教師、學生、任務是任務驅動教學的“三要素”,三者相互作用,其中教師是主導,以情境為學生調節情感、搭建思維支架,誘引學生探索;以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思考;以活動促進協作交流、掌握操作技能。學生是主體,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探究、合作的空間,為他們提供展示的舞臺,讓他們在完成任務中有所啟發、有所收獲。任務是主線,教師呈現任務、評價學習、學生自主、探尋規律、提出質疑。任務驅動“三劍客”和諧相處、共融共生,才能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
一、當前初中信息技術任務驅動教學面臨的困境
1.情境創設走向形式化。良好的情境能激趣、引思,構建新舊知識的聯系。但在教學中,部分教師未研判學情,未抓住認知特點創設情境;或只追求畫面的精美、聲音的動聽,內容遠離教學目標,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
2.任務設計缺乏開放性。部分教師讓學生先模仿再自由創作,或設計不合理,表述不清晰,學生操作起來有些棘手;或被教師異化為練習,沒有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沒有將“教”的中心向“學”的中心轉移。任務缺少開放性,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3.未能充分利用軟件的交互功能。部分教師用電子教室軟件輔助教學,實現屏幕廣播、電子監控、展示自己的操作過程、完成的作品,但對其交互功能缺乏關注,討論、分組等功能應用不足。
4.對學生分組合作缺乏經驗重視。任務驅動大多是基于小組合作的任務,部分教師或“就近”或隨機分組,未依據學情異質分組。教師提出任務后,學生沒有具體的討論,或將任務“壓”在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身上,而其他同學“搭便車”現象嚴重。
5.忽視了對學生的發展性評價。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參與態度、探究興趣、表達交流,但部分教師只關注學生完成任務的質量、速度,沒有對未按時完成任務的學生提出要求,易養成惰性依賴的壞習慣。
二、初中信息技術任務驅動教學的優化策略
1.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學習任務。信息技術課程與情境聯系密切,教師通過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儲備,開啟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的熱情,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能滿足學生的應用需求,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如在《圖片的摳取與合成》一課教學中,教者展示兩組圖片(一組分別是康乃馨、心形圖片、大小鳥相擁的三張圖片,一組是這幾張圖片的合成),讓學生說說哪組更能表達母親節的主題?并引出圖片摳取與合成的主題,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在創設情境時,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言語描述、實物展示等引領學生進入情境。如在《信息的管理》一課教學中,教者以多媒體播放歌曲、圖片、電視,并導入如下,“我們經常會從網上下載文件,但過了幾天尋找以前收集的信息,往往會尋找老半天,這就需要我們對信息進行有效的管理。”教者以情境引導學生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需對資料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情境中還有明確具體的任務,要通過作品的欣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通過任務分析、任務解決實現有意義的建構。
2.強化師生互動,共同研讀任務。教師要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以情感染學生,以言拉近距離,打開學生心扉。教師要尊重差異,尊重學生不同的理解方式。教師要激活學生的思維,與學生共同分析任務,在必要時予以恰當的引導。如在《靈活跳轉的網頁——超鏈接》一課,學生要掌握超鏈接的制作方法,能基于原有知識基礎上進行自主學習,實現知識的遷移。教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任務要求確立主題,再將大任務進行細化分解為四個小任務,分別為:圖片創建超鏈接、為圖像按鈕創建超鏈接、在框架頁中為按鈕創設超鏈接、在網頁中制作錨鏈接。通過組內的任務分工,組員的思考、合作、探討,將網頁完善好,實現每個網頁之間的靈活跳轉。
3.生生探究合作,共同解決任務。任務分解后,學生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教者先讓他們自主探索,在遇到障礙時進行組內的交流溝通,如果一時無法解決的,要尋求老師的幫助。教師的指導不是“全盤托出”,也不是將解決的步驟告訴學生,而是為學生的思考指向,向他們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如在《演示文稿設計制作》一課教學中,學生在添加元素時遇到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于學案中的“小貼士”的提示,完成文字、圖片、視頻的插入。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素材的搜集途徑、樣例,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參考,要加強巡視指導,注意各小組幻燈片內容、版面的設計,要提醒他們控制好時間。教師還要控制好課堂紀律,在學生積極性不高時,要以提問、表揚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4.留有展示空間,制定評價量規。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展示的空間,讓他們在展示中獲得探索的成就感,增強學習信心。學生評價能力不足,教師需為學生制定操作性強的評價量規,如在《演示文稿設計制作》這節課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商議評價指標與評價標準,著重從主題思想(定位明確、重點突出)、組織結構(清晰合理,符合主題)、媒體選擇(融入多種媒體,增強作品表現力)、頁面布局(布局合理、層次清晰、簡潔美觀)等方面給出等級,提出建議。學生通過師評、自評、互評中產生情感的溝通、思維的碰撞,能取長補短,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總之,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以任務激發興趣,引發學生的探究熱情,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協作交流中完成任務,培養自己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與信息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占宣.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數學庫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10(12).
[2]李藝.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