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英語教學的質量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在不斷提高,然而教學中存在的 “兩極分化現象”卻仍然困擾現實教學,并且這種現象在英語教學中尤為明顯。很多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到初一下學期就開始冷卻,甚至出現了厭學、棄學現象,而初二下學期是出現兩極分化現象、英語學困生最為嚴重的時期。因此,轉化英語學困生,直至消除兩極分化現象,對于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英語學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重的,家庭、社會、智力等多方面因素都會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
1.小學英語學習要求和初中英語學習要求之間的矛盾。很多學生在小學階段就開始接觸英語,但小學英語只注重學生的興趣和聽說能力的培養,對于英語的讀寫不夠重視,很多學生升入初中后 “好高騖遠”,感覺自己小學時英語成績挺好的,進入初中后不能夠腳踏實地地識記英語基礎詞匯、句子,從而導致基礎知識不牢、成績下滑,慢慢地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
2.現行教材與學生學習之間的沖突。首先,現行英語教材詞匯量大,很多學生雖然小學接觸、學過英語,但沒有對詞匯的識記進行系統性學習。升入初中后一天要識記十幾個單詞,這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次,中學英語的難度較小學時期加大了很多,詞匯關本就難過,再加之有難度的句法、語法知識,這使得很多英語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學習英語更加艱難,心理負擔更重,學習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大大受挫,甚至對英語學習產生懼怕、厭惡等心理,課堂上不能理解老師的授課,不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課后不積極請教老師及同學,久而久之變成了名副其實的 “學困生”。
3.師生關系不和諧。師生關系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前,考試成績仍是教師衡量學生的重要標準,學校對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也采用及格率、優秀率的方式,因而教師對學困生關心不夠,甚至忽視了學困生,讓他們 “被遺忘”在英語課堂上。因為教師的忽視,使這些學生對老師產生了對立情緒,加劇了他們英語學科學習興趣的遺失。
4.缺乏自信心。學困生之所以學習成績不好,原因之一就在于學習英語的時候遇到了某些特殊的困難,較差的考試成績使他們學好英語的自信心越來越小,對學習英語的能力越來越懷疑。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習內容的增多,學習成績愈來愈差,也就逐漸喪失了學好英語的信心和興趣。
5.學習方法不當。學困生學習英語時沒有掌握好方法,這主要表現在單詞的記憶、語法句子的理解和應用等。他們不能對音標進行拼讀,背單詞依靠逐個字母記憶,而不是根據拼讀規律進行識記,不注重語法的情景使用,不注重句型的舉一反三,缺乏語感的培養,死記硬背單詞和課文,背下來沒多久就忘記了。
6.學習習慣不好。學困生大多不能按時完成學習任務,拖沓是他們的通性。課上不愿意和老師互動,不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也不愿意和同學進行互動和合作。課后作業不求甚解,甚至抄襲了事。對于錯題的整理、知識結構的梳理沒有頭緒,又不愿意通過向老師和同學請教來糾正自己的不良習慣。有時候也會做出一些改變,但不能持之以恒。
學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注重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對大面積提高初中英語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1.注重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①教學內容的銜接。結合小學所學知識集中學習音標,讓學生通過對音標的學習掌握拼讀規則,同時對小學的詞匯進行復習鞏固。結合初中教材知識對小學內容進行鞏固補充,小學教材中有很多知識和初一教材有重疊,加強這部分知識的筆頭鞏固,或完善小學教材與初中教材相脫節的知識或技能;②教學方法的銜接。在延續小學階段游戲教學法的同時滲透任務教學法,充分利用初中英語教材提供的豐富內容大膽地進行創新,用鮮活的教學情景調動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調整教學進度,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逐步幫助學困生提高英語學習興趣。
2.提高學生自信心。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困生的積極引導,為他們設置相對簡單的題目或問題,鼓勵學困生積極回答,回答正確了及時進行表揚,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同時,實施分層作業模式。讓學困生先 “吃飽”,再轉向 “吃好”。
3.真誠地關愛學困生。教師真正做到熱愛學困生,從生活上和學習上真正尊重、關心、了解他們。除了課堂上多關注他們以外,在課下也應及時與他們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重視和關注。 “親其師,信其道。”當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你是真心愛他、尊重他、信任他時,他就會向你袒露心扉,接受你的教育。
4.培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霍蘇姆林斯基曾說過,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并發揮學困生的自主能動性,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從學習習慣的養成來提高學習效率。筆者認為,教師可從聽和說、讀和寫這些方面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1)“聽和說”的習慣。① “聽和說”是英語學習的重要方面,也是培養英語語感的重要途徑,對于學困生來說相對容易實現。教師可以聯合家長,通過英語聽說平臺對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進行監督、督促,幫助學困生從聽和說開始對英語學習進行強化。通過每天給學困生布置適量的聽、說作業,然后檢查他們的錄音、跟讀情況,課上的聽、說活動著重提問學困生等方式方法,幫助學困生樹立學習信心,提高聽、說能力,從而不斷提高英語語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學好英語的自信心;② “聽和說”的習慣還可以通過課前的Class report或free talk等方式逐漸培養。對于學困生的報告或表演要提前給予指導,并及時地進行表揚和鼓勵。當學困生能夠自主提出問題或主動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應給予贊賞和肯定。
(2)“讀和寫”的習慣。① “讀”的習慣。“讀”分有聲朗讀和無聲閱讀。朗朗讀書就會瑯瑯上口,就能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語音語調也會不斷改善,為英語口語交際打下基礎。鼓勵學困生養成大聲朗讀和自覺背誦課文的習慣,這樣可以訓練他們的口語和培養語感。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興趣閱讀,可以給學困生專門準備一些相對簡單、趣味性強的英語短文,如伊索寓言,鼓勵他們每天讀一小段,然后把自己的閱讀所得在課上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展示,而教師則對他們的展示、匯報給予贊賞和表揚,這不僅使他們的閱讀有的放矢,而且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這種師生之間的 “小秘密”會使他們更加信任、喜愛老師;② “寫”的習慣。寫作能力實際上是一種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應培養學生自覺 “寫”的習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通常情況下,學困生對寫作感到特別頭痛,遇到考試中的作文往往無從下手,難以寫出幾個正確的句子來。針對這一點,英語老師可以讓學困生多讀示范作文,讓他們從模仿開始,在此過程中還要對他們的作文進行側重點評。
轉化初中英語學困生,需要英語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細心探究成因,掌握他們的個性特點,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對癥下藥,才能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