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進芳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中學,廣東 廣州)
新課標要求中學語法教學要密切聯系實際運用,使學生在實際語言交流運用中說出和寫出符合英語語言法則的正確文句。所以中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中,語法教學是不可或缺的。Larsen-Freeman(2007)認為,語法教學應從語法的形式、意義和語用功能三個維度進行。我國學者也提出:“語法也有形式(Form)、意義(meaning)、用法(usage)這三個方面……用一句話來概括三者之間的關系就是——英語學習者要能夠準確地、有意義地、恰當地運用英語語言結構。”由此可見,語法教學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正確運用英語。教師應有目的地創設一系列含有語法知識的語篇情景和聽、說、讀、寫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鮮活的語言材料中感知、理解語法的形式和意義,在自由、歡快、逼真的情景交際中運用語法知識交流思想,提高正確運用英語的能力。
教學內容分析:人教版英語選修六第三單元的課文“Advice From Granddad”集中展現了“it”的五種用法(包括(1)用作人稱代詞:(2)指示代詞;(3)用作非人稱代詞,表示時間、天氣、地點、距離、環境、形勢、性別未知或性別不重要的人或動物等;(4)指代不定式、動名詞、從句等,用作形式主語或形式賓語;(5)用于強調句型)。但根據課本第21頁Ex 1,Ex 2和Ex 3的練習設置看來,本單元主要探討“it”做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形式主語和形式賓語的用法。
教學對象分析:本班學生思維活躍,善于觀察與歸納,有較高的英語學習熱情。相較勤奮、樂讀好記注重積累的女生而言,男生學習英語更注重實用性,不喜歡反復枯燥的練習和背誦,喜歡在實踐運用中學習新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也容易出現“眼高手低,似懂非懂”的問題。因此,教學中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展開教學,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也需要多設置一些筆頭的任務,確保知識掌握的準確性。
教學目標:(1)運用學案引導學生學會預習,發現“it”的不同用法和重要作用。(2)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和歸納,掌握“it”表示天氣、時間、距離等以及“it”做形式主語和形式賓語的一些常用句型結構。(3)創設情境和活動,增強學生的語用和合作意識,靈活地運用“it”表達觀點和建議。
“課前預習”設計了三個個人活動。一是讀呈現“it”的各種用法的短文,直觀地感受“it”的不同用法和它對英語表達的重要作用。二是改寫課后練習提供的句子,初步發現“it”做形式主語的結構和意義。三是歸納含有“it”的一些常用句型。通過這三個個人活動,學生能了解學習的主要內容,明確重點并發現自己的“難點”。“課中導學”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設計。有師生互動改寫句子、個人—小組活動修改句子、個人活動語篇填空、分層小組討論提建議,聽、說、讀、寫四種形式全部涉及,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了清晰的學習路線。“課后鞏固”主要以練習為主,既有基礎性、強化性的單句練習,也有以輸出語篇形式出現的能力題,體現了教學的針對性。
“問題導學”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問題的設計至關重要,不僅要有趣味性、啟發性,更要有探索性和應用性;而且只有當這些問題具有一定的邏輯聯系和層次性,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感知、理解語法的形式和意義時,學生才能在這一問題鏈的思考和探究中構建語法學習的基本框架,真正發揮主觀能動性,得到思維的發展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在本節課中,筆者從語法的形式、意義和語用功能三個維度出發,設計了清晰的問題鏈,引導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對目標語法的學習框架分別進行了初步構建、完善豐富和進一步鞏固運用。具體說明如下:
1.設計課前問題鏈,激發學生興趣,明確學習目標
(1)Can you tell the usage of each“it”in this passage.
It 1 was a beautiful day...Finally the loving grandfather drew the conclusion that it 9 was time for James to quit smoking,too.
(2)How do you rewrite these sentences in Ex 2 Page 21?
(3)Can you conclude some useful“it”structures?
問題(1)讓學生直觀地感受“it”的6種不同用法和它對英語表達必不可少的作用。學生了解到“it”雖然形式簡單,但在語篇中所表達的不同意義卻是自己平時關注不夠的,從而增添了學習興趣和動機。問題(2)和(3)幫助學生初步發現“it”做形式主語的形式和意義并歸納含有“it”的一些常用句型。三個問題由簡入難,從感知意義到初步發現形式和規律,符合語法學習的規律。思考和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了解了學習內容和自己的難點,明確了學習目標。
2.設計課中問題鏈,啟發學生生成問題、探究問題
(1)What do you think of“it”after doing your homework?
(2)Between each pair of sentences,which one do you like better,the original one or the rewritten one? Why?
(3)In what situation might we use these“it”structures?
(4)These“it”structures are frequently used.Are you sure you can use them correctly?Correct the mistakes in the sentences.
(5)Listen to your classmate and find what his problem is.
(6)Discuss in groups and offer your advice or opinion.
(7)Having learnt so much about“it”,what do you think of“it”now?
“It”is a simple English word;but 1 is a very useful word...It’s 8 (believe)that practice makes perfect.
問題(1)用于幫助學生快速檢查課前預習的效果。問題(2)旨在啟發學生更深入地探究”it”做形式主語和形式賓語的意義和用法,建構語法學習的框架。問題(4)(5)旨在暴露學生的錯誤,生成問題,在練習中完善語法學習框架。問題(6)為學生搭建使用目標語法知識的平臺,在運用中鞏固語法知識并強化語用知識。問題(7)引導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后進行反思和總結,感受到成功獲取知識的樂趣。這些問題圍繞目標語法的意義、形式和用法逐步展開,在探究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逐步完成了對目標語法知識的感知理解、歸納發現、鞏固提升。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筆者意在為學生設計一套完整地學習語法知識的路線和方法。這些問題有機地在同一情景中環環相扣,自然流暢,以聽、說、讀、寫多種方式的活動為載體,兼具趣味性、啟發性、探索性、合作性和應用性。值得一提的是,問題(6)還考慮到了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供了不同難易程度的任務供學生選擇,實現了分層教學;問題(7)也為下節語法課做了鋪墊和準備。
3.設計課后問題鏈,幫助學生鞏固提高,完善語法學習框架
(1)Fill in the blanks and make your conclusions.
(2)Write a letter of advice to the troubled student.
在語篇情景中學習和運用語法知識并不意味著放棄對語法規律的發現和總結,教師還要及時地對出現的語法術語和語法現象進行合理的歸納整理,適時地傳遞給學生各種語法中遇到的疑點、難點知識,注重語法概念的講解、語法術語的認知。為兼顧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和考試要求,筆者設計了以上單句、語篇等不同層次的語言實踐活動供學生進一步鞏固提高。
美國語言學家Stephen Krashen(1985)認為,語言習得是通過語言輸入來完成的,教師教學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為學生提供最佳的語言輸入上,以促進其語言習得。因此,結合語篇和情景進行語法教學應該是語法教學設計的最優選擇。這不僅避免了學生死摳語法、生搬硬套的現象,也能夠更好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學用結合,學以致用。
考慮到課文內容過長,不利于對比觀察,筆者改寫了課文并在文中通過9個it呈現了it的各種用法,供學生直觀地感受it對英語表達的重要作用。考慮到課本第21頁Ex 1,Ex2和Ex3缺乏話題與情景的一致性,筆者結合本單元的話題“健康”和期中考試剛結束很多學生面臨的學習壓力問題,創設了一位為學習數學苦惱且倍感壓力的學生提建議的情景,設計了聽、說、讀、寫形式多樣活動中使用目標語法。在教學過程中,所有的語法結構都不是老師告訴學生的,而是學生通過老師給的例句而總結出來的,這正是語篇情景教學法的精髓——在用中學,在學中用。
以“導學案”為載體,按照導入—呈現語法形式—發現語法規律,探究語法意義—輸出語法知識的基本思路,將問題導學模式運用到語法教學中,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法運用能力,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施“問題導學”教學模式,提高語法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在于設計既符合語法學習規律,又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導學案”。成功的導學案必須設置具有趣味性、啟發性、探索性、合作性、應用型和層次性的問題鏈,還要將枯燥的語法融入有趣的情境中,以聽、說、讀、寫多種形式的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在用中學,在學中用。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生的課前預習效果直接影響課中各個環節的教學效果。學生是否能充分地思考、探究和交流教師所設置的問題也是能否真正轉變學習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認真設計“導學案”的同時,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探究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更充分地利用導學案提高自主學習語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