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鵬
(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甘肅 平涼)
隨著新課改的深化和高考改革的推進,語文學習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學生主體地位發揮的最核心因素是學生對所學課程的重要性要有深刻的認識,并對所學科目有足夠的熱情和積極的心態。然而現階段大多數高中學生依然抱著一種“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心態,輕視語文課程,大多數學生對語文學習抱有無所謂的態度,覺得語文學不學都可以。這導致很多學生經過高中三年的學習,語文成績沒有提高,更談不上“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
在學生看來,語文就是一門高考科目,而平時的教學似乎和高考關聯不大,再加上這門課不怎么學也會考一個差不多的成績,因此上課聽不聽,課外認不認真學都無關緊要,就是刻苦學了也很少有人能考出優秀的成績,這導致很多學生將學習的重心放在其他科目上,忽視語文學習。
老師講的很多內容在考試中用不上,那么聽語文課還有必要嗎?學語文還有意義嗎?這是很多學生的困惑,也是他們對待語文課程的態度:學習的東西沒有實際價值或者說這種價值不能明確地體現出來,我學它何用。這種心態不僅讓課堂變得低效,也影響語文學習的效果,讓大部分學生語文成績提升緩慢。
語文課涉及的學習內容極為龐雜,因此,當很多學生面對語文這門課時,總有一種“老虎吃天,無處下嘴”的感覺,想學卻不知道從什么地方下手,而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又是零零碎碎,缺乏體系,在實際的考試、應用過程中,似乎學到的東西作用并不大,這必然導致學生對語文課產生一種學不知如何入手,不學又怕考不好的恐懼心理。
在高考背景下,很多學生為了成績而學習,反而忽略了學習的本質意義。如果僅僅是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學習語文,不重視語文課程對個人修養的意義,這樣的學生即使成才也存在著明顯的人格缺陷。
1.家長、老師要引導學生重新審視語文課程在高中學習中的基礎作用,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態,拋棄“偏視偏見”,“正視”語文課程
家庭要改變為成績而學習的觀念,盡量形成一個家庭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氛圍,給孩子的語文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久而久之,孩子必會培養起濃厚的閱讀興趣。老師在日常的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如何學習語文,這個過程中,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從他們喜歡的知識不斷拓展延伸,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制訂一些系統的閱讀計劃,并讓學生不定期地反饋自己的收獲,給他們一些必要的閱讀指導,當學生的課外學習受到老師的鼓勵和關注時,他們自然會重視語文學習。
2.學校教育也要大力倡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促使學生改變不重基礎閱讀和積累、只重眼前學習成績的短視心態,讓課外閱讀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學校可以多開設一些語文興趣類的校本課程,比如課本劇表演、詩詞鑒賞、影視文學、寫作等等,給不同興趣的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鼓勵學生選修自己喜歡的課程,讓他們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去探索、研究。這樣,學生就會形成自己課外語文學習、閱讀的方向,克服無所適從的恐慌心理,不再被考試牽著鼻子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逐漸發現,自己學習的東西都是有用的,不論是生活中還是考試中,自己的語文學習也不再是盲目的。
3.作為教育者的老師,要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方法,調動激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興趣
在課堂上,老師要大力借助現代化教學工具和教學手段如白板、影視資料、視頻、廣播、網絡鏈接等提高課堂本身的質量,這些教學手段不但能增強課堂的生動性,提升學生課堂興趣,還能增加課程容量,拓展學習內容,更有助于學生在課堂上深度思考,強化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課堂生動豐富,學生才愿意學語文,喜歡學語文,改變被動學習語文課的狀態,進而轉化為一種自覺學習的心態和行為。
在教學層面上能促進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并倒逼老師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同時促使老師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策略,改變低效的課堂現狀,跟上新課改的步伐。在高考層面上,自覺自主的學習更有利于學生語文成績的提升,在語文課程學習中培養的健康人格也能增強學生的抗壓能力,提高學生在高考考場上的心理素質。在個人素養層面上,能夠推動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涵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陶冶情操,培養人文精神,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更長遠的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