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霞
(南寧市第四十七中學,廣西 南寧)
參與式教學法順應國家教育改革的要求,扭轉了傳統課堂教師主動講課、學生被動聽課的局面,確立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參與式教學法應用到初中生物教學中,可以實現學生對初中生物課程的全面、深入學習,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更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與式教學法的意義在于樹立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利用豐富的教學經驗對課堂進行教學方面的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全面投入課堂學習,實現對知識的充分吸收,以備日后更好地投入到日常生活、工作當中[1]。參與式教學法滿足了學生自我提高與發展的需求,不斷提升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以及社會實踐能力,為社會的人才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教師應明確參與式教學法應用到課堂中,要實現教師主體位置向學生的轉移,教師則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學習中來。在初中生物課的講解中,教師應善于營造課堂氛圍,使學生充分獨立思考、自主學習。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的全方位發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運用參與式教學法進行教學,需講求平等原則,以更好地實現師生交流與溝通。教師應根據班級情況,詳細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加以正確鼓勵與引導,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2]。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啟發教育,鍛煉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探索、創新性思維。
教師應不斷加強教育對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的認識,不斷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樹立教育長遠的目標,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因材施教是教師教學過程中應該遵循的規范準則。學生由于差異性的必然存在,教師應對不同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目標的設立,符合學生心里可接受與理解的范圍,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教師應結合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在生物課堂教學方面設置更多的互動環節,激發學生學習生物課程的興趣,實現參與式課堂的良好效果。如在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冊,關于細胞結構的講解,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顯微鏡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細胞結構。學生通過觀察,對細胞結構學習有了深刻的印象,激發了學習生物的興趣。
實行參與式教學方法,需要根據生物課程不同的內容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提高學習積極性。如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冊關于種子發芽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適當設置教學情境——關于種子的生長歷程。教師為學生在本課開始之前的兩周、一周以及課程當天布置相應的任務內容。將同一類型的種子放置在浸水棉花上,同時放在一次性紙盤內按種子生長條件進行妥善保管。在課程當天,學生將種子帶來,觀察分別浸泡一天、一周、兩周的種子呈現的狀態是什么,使學生對生物課程知識有了更深刻的認知,以實現學生更好地學習生物課程。
參與式課堂教育不同于傳統課堂教育,其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感知力。因此,初中生物教學更應該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與感知力的教育與引導。教師應結合教材,將教材所傳達的知識信息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實現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如初中生物課程中關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講解。植物通過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制造出人類須臾不可離開的氧氣,結合當下環境質量情況,樹立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學生更加關注生活,培養主人翁意識。
生物課程具有科學性與探究性,教師通過對生物課程特點的把握,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初中生物課程學習中,有許多與探究相關的活動,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生物探究活動中去,不斷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在探索過程中,了解到生物學科的博大精深,更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順應教育改革發展方向,在初中生物教學方面,教師踐行參與式課堂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探索求真意識,不斷提高各方面的學習能力,為社會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