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喜棟
(遼寧省盤錦市雙臺子區第三中學,遼寧 盤錦)
所謂生活化教學,即指教師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并將其合理運用到實踐中的一種教學形式,其最大的優點在于幫助學生營造了一種熟悉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在維持學習熱情的同時,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以下我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就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發表個人認識與看法。
大量的教育實踐已表明,學生總是對與自己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我認為初中數學教師可以適當設置彰顯濃濃生活化特色的課堂導入,以此在集中學生注意力的同時,使得他們能自覺融入相關知識的探究、學習活動中,這將是達成有效教學目標的首要前提。
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這節內容時,我在上課一開始便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了一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事物圖片:紅紅的“囍”字、喜慶的中國結、栩栩如生的蝴蝶標本、惟妙惟肖的京劇臉譜……在學生欣賞這些圖片的過程中,我還有意識地向他們提出了兩個問題:假設把這些圖片沿著一條線對折,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每一事物圖片沿著哪條線對折,才能出現這種情況?由于建立聯想的事物都是平時生活中經常接觸到但又未曾認真關注的,因此,這一問題的提出使得學生迫不及待地便展開了積極的猜想、探究活動,在此基礎上,我只需順勢點明“軸對稱圖形”這堂數學課的學習主題,便能使學生將原本探索生活奇妙現象的好奇心轉移到具體知識點的學習上來。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生活化的課堂導入不失為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的首要前提。
初中數學屬于數學學科的基礎,其涉及的知識點較為淺顯、易懂,但對于抽象思維尚未真正發展成熟、思考方式仍多依賴于直觀化思維的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講,仍或多或少地具有一定的難度,這也是初中數學教學效率始終難以獲得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數學教師就可以充分挖掘與初中階段學生實際生活經歷相符的教學教學資源,以此促進其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巧妙地實現對所學數學知識的深刻認知與理解。對此,我在自身的數學教學活動中進行了積極的實踐,效果良好。如,在教學“隨機事件”這節內容時,針對于大多數學生極易混淆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及不可能事件三個概念這一情況,我在教學中就沒有死板地將與之相關的定義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結合學生的實際社會生活經驗為他們列舉了大量的實例:
可能事件:天氣預報說明天可能會下雨(有可能下,也有可能不下);我明天上學如果起晚了可能會遲到(可能會遲到,也有可能不遲到)……
必然事件:明天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太陽東升西落是自然規律,是必然會發生的);春天過后是夏天(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循環交替,春天過后是夏天是自然規律,是必然會發生的)……
不可能事件:一個人的正常體溫為25℃(人體的正常體溫為37℃,因此關于一個人正常體溫為25℃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件);水從低處升到高處(水往低處流,因此,水從低處流到高處是不能發發生的)……
在大量貼近日常生活的例子中,在幾近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學生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及不可能事件的認知與理解也變得更為深刻,教學效率大大提升,這充分證明了生活化的知識講解確實為有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活是數學知識的來源,同時也是最終歸宿。新一輪的課程教育改革大力提倡發展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鑒于此,我們初中數學教師就可以巧妙布置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化作業,這樣學生就能在進一步夯實、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同時,大大發展自身的數學應用能力,這是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的重要補充。
如,在學習了“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這章內容之后,我便要求學生自由結合成學習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對全班學生上個月各科的考試成績進行調查。在實踐操作活動中,學生不僅及時復習了之前與課堂上所學的關于數據收集、整理與描述方法等的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要將這些理論化的方法靈活運用到自身的調查實踐活動中,而這顯然又促進了其對所學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的提升與發展,效果一舉多得。可以這么說,生活化的作業布置使得學生擁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切實為有效教學的必要補充。
總而言之,生活化理念的恰當運用使得初中數學教學更具實效。由此出發,我們初中數學教師應當積極挖掘學生實際生活中可用的數學教學資源,并結合實際情況對其進行科學而靈活的實踐運用,如此才能使生活化理念在初中數學課堂綻放魅力無限的有效之花,進而推動學生數學素養的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