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摘 要:本文以應用型本科財經類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在校大學生人文素養現狀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層面提出有助于提升應用型本科財經類高校人才人文素養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財經類高校;人文素養;現狀分析
人文素養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全面發展、高素質的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中將“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和“以誠信為基石的文化傳承創新體系”作為基本發展思路,定位培養具有誠信品質、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財經人才。本文將以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為例,對在校大學生人文素養現狀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提出有助于提升應用型本科財經類高校人才人文素養的對策和建議。
一、人文素養的內涵
人文素養是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為人準則,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價值觀”和“人生哲學”①,是精神修養和外在行為的共同體現。具體來說,人文素養可涵蓋道德素質、審美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生活價值觀、心理素質、法律素質和情感取向②。高校應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保證學生的精神財富的充足。
二、現狀分析
(一)校院層面:高度重視人文素養教育
學校面向全校學生開展人文素養課程建設,依托人文藝術學院和藝術教育中心,共計開設40門通識教育課程,涵蓋音樂藝術、影視欣賞、舞蹈鑒賞、繪畫、手工、美術、創意思維等多種近現代及古典傳統藝術類型。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的課程建設能在理論上幫助學生完善人格修養,強化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意識。近年來,學校大力支持并組織高質量高水平高人氣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打造良好的校園文化藝術氛圍,讓藝術走進校園,貼近學生。2017年1月至12月,共舉辦10場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開展與各大高校和藝術團的公演活動,如合唱、大型話劇、歌舞劇等展演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拓寬知識面。此外,學校的人文藝術類社團一直得到學校的重點關注和大力支持,在場地安排、設施配用、資金支持等方面都給予了有力扶持,旨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學生層面:人文素養分化嚴重
通過訪談和觀察,大部分學生對人文素養的內涵并不了解,存在著想法上認同但行動上做不到的矛盾,可見人文素養對學生來說是不需要特別學習和鍛煉的事情。相比于人文素養選修課程,他們更愿意學習財經類課程,掌握專業知識、學習外語、考證提升就業能力等,這表明雖然學校開展多種人文素養選修課程,但是效果卻不夠顯著,在學生看來人文素養選修課程的性價比沒有專業選修課程高,這需要學校在課程安排和形式上更加貼近學生的興趣和偏好,創新形式,讓學生學習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拓寬眼界。通過課堂上的觀察,部分學生在選修課上是“低頭族”,一方面是對任課教師的不尊重,另一方面也表明對此類課程的不重視,這反映了部分學生學習態度的不端正和對人文素養的不重視。根據輔導員等教師的反映,少量學生無法融入大集體,存在自私自利、缺乏獨立的能力,對身邊事物漠不關心,較為自閉,這表明少量學生的人格和精神世界的不完整,也反映出大學之前的人文素養教育的缺失。在現階段的教育下,除了注重學習成績,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亟需提高。
三、影響學生人文素養現狀的因素
(一)教育制度導致對人文素養的忽視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完善自己的人格,發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并鼓勵其為之付出正確的努力。但是,當下的教育急功近利,一味的要求學生服從組織和集體的安排,忽視了學生個人權利、人性和生命價值,甚至抑制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利,學生的個人特性無法展現出來。這種教育方式與素質教育的目標相背離。
就目前教育而言,學校和家長都把學習成績的好壞當做評價學生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這種單一的評價標準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讓他們的自信心受到打擊,壓抑了他們的創造力,讓他們也形成了“只有成績好,才是優秀的孩子”的心理暗示,他們其他美好的方面被一一忽視,興趣愛好、個人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成長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和想象收到壓制,精神和心靈受到傷害,很難形成健康人格。錯誤的教育方式扭曲了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便是教育制度帶來的必然結果。
(二)家庭環境導致學生缺乏集體意識
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下,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許多大學生的家境優越,以獨生子女居多,一方面在進入大學之前沒有經歷過生活的挫折,家庭成員一切以孩子為先,導致了學生在進入大學后,也是以自己為中心,但卻不知生活環境已大大不同,需要遵循更多的生存法則和社會道德的約束。面臨大學的自主學習和學習壓力,他們沒有辦法及時調節和轉換心態,大一和大二的學生更多的是處于迷茫的狀態。另一方面,進入大學之前,父母承擔了孩子學習以外的其它所有事情,導致了學生在大學里沒有自理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大學寢室矛盾屢屢出現。家庭環境造成的人文素養缺失,需要在大學時期和以后工作中更多地學習和調整。
(三)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缺乏主觀能動性
大學課程包含必修課、專業課、選修課等多種課程,一學期的課程內容老師不可能面面俱到,知識點是挑著重點的講,大部分課程需要學生在課后自習。大學教育相比于高中和初中“填鴨式”教育,需要更多的自主性,大部分學生一下子無法適應,課堂上只顧抄筆記,但卻不會跟著老師的引導一起思考。學生把老師輸出的知識當做標準答案,不加思考的將知識點生硬地輸入,沒有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可見,“授人以魚”的教學方式對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有很大的阻礙作用。
四、提升應用型本科財經類高校人才人文素養的對策和建議
應用型本科財經類高校要培養具有誠信品質、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財經人才,需要從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和改進。學校層面需構建合理的學科專業結構,在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師資培訓等方面保證人文學科的教學需要,將人文素養教育融人專業教學,有針對性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奠定堅實基礎。家庭層面應更加注重對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個人需求的支持,把培養完整的人格放在首位,為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社會層面需改變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正確的價值觀,從外在環境優化人文素養教育。
學校層面要發揮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的主導作用,優化人文素養課程體系。財經類高校重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注重強化實踐操作環節,往往忽視了人文課程建設和人文素質教育。可根據學科專業的性質開設少而精的人文課程必修課,將人文素養教育融人到專業教學中。此外,學校要根據辦學資源、教師專長、學生個性特點與興趣愛好等,開設數量充足、內容豐富、結構合理的選修課。值得關注的是,人文類選修課不應流于形式,堆砌理論知識,而應立足于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感受,真正的感受到人文藝術的偉大。高校教師在專業課堂教學中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因為對大學生人才培養有最為直接影響的就是任課教師。人文素質教育融合在專業課程中,這對老師的要求既是基本的要求也是嚴格的要求,這需要老師不僅有淵博的專業造詣、豐富的人文知識,還需要講究教學方法。淵博的專業知識是根基,人文造詣是靈魂,人文精神不是生硬的加到專業課中去,而且與專業知識相融合,使得專業知識更加豐富生動,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的啟迪、人文的熏陶、審美的培育和道德的升華。此外,學校還要致力于構建具有人文特色的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圍,積極挖掘本校的歷史文化資源,廣泛吸取社會資金和資源,有計劃、有重點地加強學院校園文化景點的建設,構建具有本校特色的集教育、藝術、創新、實踐為一體的校園物質精神文化環境。
家庭層面應注重父母角色的引導作用,家長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對孩子有重要的教育責任。家庭小環境是一個人探索世界大環境的起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人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的構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應注重提升孩子的人文素養,從各方面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以此為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標準,更需注重對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個人需求的支持,把培養完整的人格放在首位,共同營造和諧、具有人文關懷的家庭氛圍。只有具備全面的人文素養,孩子在未來才能有更好更遠的發展。
社會層面需改變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宣傳正確的價值觀,從外在環境優化人文素養教育。企業對于學歷和成績績點的看重,使得學生過分注重學習成績,“高分低能”想象愈來愈普遍,有些學生剛入職場連基本的禮儀都不懂。企業除了考查學生的成績,更應注重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綜合素質決定了一個人在職場能走多遠。此外,大學生應積極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強大的生命力,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大學生需要繼續接受文化的熏陶,樹立民族自信心,從而促進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對于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這是一項艱難而又復雜的任務。在教育教學改革進程中,應用型本科財經類高校應充分認識到人文素養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積極探索和完善教育模式,讓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扎根于校園當中,培養學生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推動人才培養的內涵建設和品質提升,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應用型財經人才。
注釋:
①張成恩.核心素養視域下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和重構研究[J].社科縱橫,2018(4).
②劉寧寧,段旭明,王倩,樊王妮.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科教導刊,2018(7).
參考文獻:
[1]劉文弟,李彩鵬,任穎超,樊王妮.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現狀調查與對策思考[J].才智,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