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霞
〔摘 要〕本研究以小提琴演奏作為觀察點,結合演奏理論與實踐發展現狀,探討中西方文化發展下小提琴演奏模式的特點,通過分析影響其發展差異的原因,針對性的引出當代演奏者的思考與啟示,希望在本研究的基礎上發揚中國小提琴演奏的優點,借鑒西方小提琴演奏相關信息,提升小提琴演奏水平,為同類型的小提琴演奏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西方;小提琴演奏;特點;原因
小提琴最初始于西方,并于16世紀傳入中國。在中國本土文化的熏陶與小提琴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小提琴在中西方文化碰撞與融合下,規避傳統演奏方法上的錯誤理論指導,借鑒先進的演奏理論方法,不斷創新當代小提琴演奏,有效推動中國小提琴演奏能力水平,提升小提琴教學與國際接軌。
一、 中國小提琴演奏教學模式
小提琴作為舶來品,深受發源地文化對其演奏方式的影響,中國在接受其的同時,就注定了建立本土演奏理論體系必定要經歷一段長時間的歷程。提升自己的前提下就是清楚現階段中國小提琴演奏發展的現狀,才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提出策略來提升其影響力。
1.以課堂為中心,注重演奏技巧。不論是學校內部與外部課堂,我國的小提琴教學均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為主,教師為主。課堂作為其重要的場地進行理論方法的傳授,要求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小提琴基本功,把握每一個音準、節奏、標準動作等。在進行音樂處理模塊教學中,更善于將教學重點學術化,用嚴謹的學術標準來規范其學生的行為及對其樂感的培養。傳統教學課堂的優點是:學生具有較強的基本功,能夠熟練地掌握演奏方式與技巧。但同樣也存在問題,嚴格規范下的教學技巧本身就缺乏藝術該有的靈魂渲染,使得小提琴工具下的樂曲沒有足夠的渲染力,使得演奏者能很快地演奏出曲目,卻不能真正地對其運籌帷幄,最終使得其進步空間較小。
目前,中國現存的很多問題就是,小提琴從藝術課程轉換為很多學生的必修課,越來越多的人群開始接觸小提琴。很多藝術輔導班將其作為藝術專業課對其進行輔導,在一個階段后進行考核,演奏者學習的任務變得很明確,就是可以爭取在比賽中得到名次,忽略了小提琴演奏的音樂藝術性,考核只能作為一種評判標準,而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學會靈活運用自己的演奏水平。小提琴演奏是一項培養學生藝術素質發展的活動,據調查,將小提琴作為專業課進行學習的學生,未來的職業往往會與其相連,應通過各種渠道加強自我演奏能力,提升能力水平的基礎上融入感情色彩,給予演奏以靈魂。課堂帶給學生的往往只是演奏技巧,而只有通過不斷的歷練與實踐,架起與外界的橋梁,將演奏的聲音傳送出去,才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演奏家,并重返展現小提琴的藝術價值與音樂魅力。
2.教學演奏模式及作品較單一。應試教育下奮力向上的藝術教育,與應試教育相輔相成,教學模式相互融合。演奏模式由演奏規定來確定,教學演奏模式較單一。在學習階段追求速度,教學中通常會負責將一些特定的演奏技巧同演奏歌曲進行搭配,展現出單一的教學演奏模式,往往造成學生對作品的單一理解,使得總體的音樂風格略顯單薄,作品演奏機會較少。
3.演奏形式較單一。課程課時規劃中,我國小提琴教學中將單人課程往往比集體課程選擇項較多,這就從片面反映出了一個問題,很多演奏家的獨奏水平要高于其團隊合奏的水平。辯證的來看這個現狀,對個人來說優劣并存,獨奏展現的是自己的基本功,而合奏更注重的是團隊之間的相互協作。“室內樂”作為小提琴演奏藝術的一項重要評判標準,合奏能力的水平直接影響著室內樂發展的未來,小提琴作為交響樂中演奏樂器,同樣影響著其事業的發展。總而言之,擴充多種模式的演奏模式,不僅有利于對其自我演奏能力進行提升,同樣可以發展室內樂的目標,提升學生未來發展途徑。畢竟,能作為小提琴演奏的獨奏者還需要不斷的歷練,加入樂團是很多學生選擇的路徑。
4.演奏評判標準較單一。我國對學生小提琴演奏水平的評判標準通常是通過考試、打分來進行考核,在評判上注重的是對于小提琴演奏技巧的運用,而這樣單一的考核標準忽視了一名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不僅能夠熟練地掌握演奏技巧,更應該注重在接觸小提琴這一項音樂工具時由外向內所能提升的全面的藝術素質——思想認知、感情表達、審美情趣等方面。往往我國很多小提琴演奏家的專業技能水平很高,在審美、認知、感情、等方面卻存在問題,在教學中應兼顧全面均衡發展是作為一名優秀小提琴演奏家的必備條件。
二、西方小提琴演奏教學模式
1. 以課堂為中心,注重全面發展。西方的小提琴教學主要方式也是通過課堂來展現。只是,其課堂的教學模式不同于中國的傳統課堂模式,教師與學生之間是“溝通”的角色,而不是一味地傳授與接受,注重在學生的想法基礎上進行教學。課堂的教學氛圍相較于中國傳統課堂的教學較輕松,沒有枯燥乏味的練習,在教授中摻雜標準的小提琴動作,將其放大化,提升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善于讓學生發現樂曲進行練習,不僅可以提升其專業的演奏技能,培養其律感,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演奏之中,培養其全面健康發展的內心活動。但是,往往對于很多不自律的學生來說,對專業的演奏技巧往往會疏忽,使得演奏基本功不扎實。由于社會學校體系與社會的融洽結合及學生自我表現欲望的提升,使得西方的學生得到實踐的機會要比中國的學生多一些。西方國家相關專業院校會組建大型的室內樂團及多種組合樂團,給予了學生參與表演的多種方式的機會。相對于中國比賽制度要顯得輕松且更容易調動學生實踐演奏的積極性。
2.以職業作為教學目標,注重培養藝術修養。 中國的小提琴能力會通過學生考證來進行評比,證代表的就是“通行證”,以參加了哪些大賽作為閱歷,能力體現在:是否考證?是否進入名牌專業大學?是否在大賽中得獎等方面。西方更注重小提琴學者的演奏水準與其職業生涯之中。西方國家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觀的藝術修養。其藝術文化的熏陶對于學生的修養奠基了深厚的基礎,教師在其基礎上加強對其的指導,往往會從宗教信仰、舞臺禮儀等方面提升其修養。endprint
3.教學內容多樣化,作品涉及面較廣。西方小提琴教學中善于發現探索新領域,教師與學生之間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在學生掌握基礎專業小提琴演奏技能的情況下,教師作為搭建腳手架的靈魂人物,輔助學生完成創造性的作品。在這樣的探索與發現的基礎上,擴大了學生的專業發展能力,學生在這個階段也會有質的飛躍。營造了創新靈活的創作氛圍與獨創性的演奏技巧。
隨著獨創性及變通性演奏技能的提升,學生易于掌握的作品數量也就相應得到提升,學生的目標變得不再像之前那樣死板,可以在演奏學習過程中發現適合自己的演奏風格,形成自成一派的風格流派,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且注重演奏方式的全面性接觸。作品從古到今,從古典到現代,都能對其進行演奏并加以自我創造,使得其音樂風格更靈活與豐富。
綜上所述,小提琴演奏傳入中國的時間較短,在短時期內也引入了很多先進的西方小提琴演奏理念,但在進入中國后背社會體制、環境等影響,使得曲調、結構等方式本土化。但是在不斷發展的網絡背景之下,小提琴演奏也在不斷地成熟起來。中國人口眾多,在面對日益加重的競爭力之下,現行的教育體制是最公平的標準。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更善于規范學生的演奏技巧,是否熟練掌握演奏標準,卻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力的開發。文化體制中要求達到規范的標準才可以算合格,而一些衍生出創造性的演奏方式大多數會被扼殺在搖籃里,被冠上特立獨行的帽子,忽視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與個性化發展。而西方的文化體制更多是注重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強調學生的自主權。且其用音樂進行情感表達也是一種較常見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的樂曲及和弦的交叉,更加講究韻律感。
這就對我們現存的小提琴家及教育家們提出了一個迫切的課題任務,在不斷演變創新的現代世界,是否應該讓我們的小提琴更加的本土化。也為我們更多的實踐者提出一個創新思路,是否亙古不變的進行延續現存的小提琴演奏技巧,還是在未來的發展中將我國的文化與其融合在一起。在傳承上做到創新,在選擇上進行更新。希望對小提琴教育現狀的研究與分析能為小提琴事業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楊寶智:《演奏好中國小提琴曲所需的補充技術訓練》,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社,1998年9月第一版
2.沈琤,《從中西文化的差異論中國小提琴作品演奏的民族風格》,藝術敗家,2010年06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