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道
摘 要:藝術類專業是一個實踐性較強,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的專業。藝術類大學生實踐能力弱是影響畢業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加強藝術類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在藝術類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中存在著觀念、師資等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可以從更新觀念、優化培養方案、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及加大實踐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提高藝術類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質量。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生;實踐能力;理念
隨著“藝考熱”的持續發展,我國開設藝術類專業的高校越來越多,藝術類在校生和畢業生規模逐年擴大。根據教育部教育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普通本科藝術類在校生72.4633萬人,預計畢業生14.6161萬人,2017年普通本科藝術類在校生157.2324萬人,預計畢業生38.615萬人。十年時間,單本科藝術類在校生人數增加了84.7691萬人,增加率將近117%,比同時期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數61%的增加率高出了56個百分點。隨著藝術類大學生規模的擴大和藝術教育的不斷發展,藝術類大學生的培養質量特別是實踐能力的培養也面臨著諸多問題。藝術專業本身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非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專業。但從就業市場反饋的信息來看,藝術類大學生實踐經驗不足、實踐能力不強是影響畢業生就業眾多因素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藝術類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
1.加強藝術類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是藝術類學科自身特點的必然要求。藝術類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較為明顯的差異。藝術主要是通過捕捉與挖掘、感受與分析、整合與運用通過感受(看、聽、嗅、觸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來的階段性結果,其主要表達形式有語言、聲音、文字、繪畫、眼神、呼吸、肢體等。藝術的這一專業屬性決定了進行藝術教育的時候要強調“讀書養心、勞作上手”的藝心結合,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2.加強藝術類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需要。隨著2015年國家教育部、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下發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后,地方高校辦學思路逐漸向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轉變,培養定位逐漸轉向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必然要求與地方經濟和社會更加緊密結合,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藝術類專業本身與社會經濟發展結合較為緊密,在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定位向應用技術技能型轉變的背景下,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必然選擇。
3.加強藝術類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符合國家政策要求。國家歷年重要政策中都對高校實踐教學有明確的規定,強調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育部在200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在2012年《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強化實踐育人環節,新增教學經費優先用于實踐教學。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中指出加強實踐育人平臺建設,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的比重,大力推動與行業部門、企業共同建設實踐教育基地、切實加強實習過程管理,健全合作共贏、開放共享的實踐育人機制。
二、當前藝術類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1.學校管理理念滯后。隨著信息社會的飛速發展,知識和技術更新速度加快。作為與社會和市場結合相對緊密的藝術學科就更加要求管理理念、培養模式、專業定位和能力培養等順應社會和經濟的這種發展趨勢。而現實情況,一些地方高校管理理念不能及時更新,不能順應社會和經濟飛速發展的潮流。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葛劍平認為,長期以來形成的“理論教學體現學術性,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一個環節、一種補充”的認識,導致大多數高校忽視實踐教學環節。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依然是學術科研工作和知識性教學。相比之下,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工作始終沒有真正成為大學教育的“主流”。不少高校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視只停留在口頭上,制訂計劃后,往往言而不行或行而未果。
2.教師實踐經驗不足,“雙師型”教師匱乏。培養人才的關鍵在教師。教師的實踐能力和行業實踐經驗影響著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育部在《關于完善本科學校設置工作的指導性意見》中指出教師隊伍應符合“雙師型”要求新設本科學校專任教師中“雙師型”教師應達到40%。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師必須具有與專業相關的企業工作經歷或實踐經驗。而現實情況由于藝術類專業發展速度過快,很多專業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缺少系統的實踐培訓和實際工作經驗。
3.實踐實習基地建設落后。教學實習基地建設直接關系到實習教學的質量,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實踐實習基地建設落后主要表現在校內實習實訓中心和校外實踐實習基地建設力度不夠。在校內實習實訓中心建設上,主要表現為場地不足,設施設備陳舊落后,不能打造很好的實踐實訓環境,滿足不了學生實踐實訓的需要。在校外實踐實習基地建設上,很多院校只注重數量,不注重質量;只注重建立,不注重管理和使用,導致校外實踐實習基地建設流于形式,發揮不了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作用。
4.校內外實踐實訓課程管理渙散。藝術類學生實踐實訓對場地、設備、師資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藝術類學生實踐實訓課程相對較多,上課形式相對靈活松散,不容易組織。如果學校實踐實訓課程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師教學管理不到位,實踐實訓課程質量低,學生實踐實訓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提高藝術類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措施
1.更新管理理念和教學觀念,提高對實踐實訓能力培養的認識。當前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人才供給與需求關系深刻變化,高等教育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生產服務一線緊缺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尚不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要求。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地方高校管理者應積極轉變管理理念和人才培養定位,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理論教學體現學術,實踐教學是非主流的傳統,提高對實踐實訓能力培養的認識。另一方面在教學觀念上應正確認識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相輔相成的,不重視理論教學就喪失了高校的本質功能,沒有理論的深厚功底,實踐也必是無根之木。同時不重視實踐教學,理論教學也只是紙上談兵,沒有實踐,培養的人才也必定被社會淘汰。
2.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具體行業的需求,經過充分調研,確定專業方向、培養目標和任務。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科學確定課程體系,適當加大實踐實訓課程,增加與藝術類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相關課程,探索并構建課堂教學、專業訓練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和育人模式。
3.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豐富教師實踐經驗,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地方高校要從引進和培養兩個方面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注重從行業企業引進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到學校專職或兼職任教。同時要制定靈活的管理制度,有機會組織專業教師深入到企業不同崗位進行實踐鍛煉,切實參與到企業生產、營運等活動中,深入了解企業文化及企業工作流程;了解與自己所教專業相對應企業、行業的現狀和發展方向;把書本中的理論知識與實務技能進行聯系,融合貫通;為課堂教學收集實際案例及相關素材。
4.加大投入,加強校內外實踐實習基地建設。地方高校應加大對實踐實訓基地建設資金投入,根據真實生產、服務的技術和工藝流程設計實踐教學環境,建設校內外相結合的、系統的實驗實訓基地。同時骨干專業或專業群要建立工程技術實踐中心或實訓中心,做到與產業技術更新同步提高,校內專業實踐實訓的設備要達到相關企業設備的先進水平,使學生能夠在校內完成基本工程訓練、技術技能訓練等。
5.加強藝術類實踐課程管理,探索藝術類實踐課程教學新模式。加強實踐課程管理,提高實踐課程質量,是提高藝術類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要改變藝術類實踐課程渙散,“放羊式”管理的弊端,對集中安排的實踐課程、畢業設計或是課內的實地調查等實踐環節都要制定詳細的計劃,明確課程目的和任務,加強過程管理和考核,注重總結和反思,從而提高實踐課程質量。同時加大“工作室”、“工作坊”制教學模式,校內教師常設工作室,企業行業來校建立工作室,提供實戰課題,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參考文獻:
[1]柯進.如何補上實踐能力培養這一“環”[N].中國教育報,2012-6-9(3).
[2]包金臣.高職院校美術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