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罡
(江蘇省華羅庚中學)
構建適合學生的高中“生態課堂”是我一直追求的課堂教學目標。作為一線政治教師,依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試圖從“心態”“狀態”和“動態”三個全新的維度,構建思想政治生態課堂,提供適合學生的課堂,回歸課堂的真實。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我的課堂我做主”,一言堂現象比較嚴重,教師在課堂中會過多地表現出不放心。其實,說到底還是教師的“心態”在規定著課堂的“生態”。政治教師要引導學生“全心參與”,就必須營造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的“心態”。教師不僅要帶著書本走進教室、帶著情景材料進課堂,還要帶著學生一起走進課堂,而不是走近課堂。我們應當是構建政治“生態課堂”的領路人。
愛因斯坦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情景設問,是教學的“重點”,更是思維的“原點”。用情景設問引領實際上就是用思維引領,其本身就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斷深化升華的過程。政治課堂情景設問引領,是千方百計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上來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調動、激發和拓展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所以,這才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生態課堂的關鍵。
學生的體驗需要由學生來表達,這就需要教師耐心、細心地傾聽。《普通高中政治課程標準》指出“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這就需要通過傾聽來關注學生的個性生活體驗,促使其形成個性化體驗認知,真正實現學生、教師、教材之間平等的對話交流。實踐證明,作為政治老師能夠很好地傾聽,會最大限度催生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讓每一位學生喜歡上政治課。
當然,在傾聽中,對學生所說的不能一味地盲目肯定和鼓勵,或學生的解答與教師自己的理解不相合拍就一帶而過,這些都不是真傾聽。而這正是當下政治課堂教學的“時尚流行病”,這樣“不做主”的課堂,表面熱熱鬧鬧,實質空虛無比,是假“生態”、真病態課堂。
高中政治教學涉及的教學要素較多,如教師、學生、教材、政治環境等,這些要素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機統一的,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學。真正的“生態課堂”需要使各要素之間呈現出一種流暢、自然的完美對接“狀態”。
篩選政治教學資源與整合教學內容。政治素材資源較多,變化也最快,因此,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需要對教學資源有效開發與利用,而教材則是教學資源的本來,只有立足本來,引進外來,才能應對未來。新課程強調,我們應當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師鉆研教材和創造性使用時政素材,核心在于“優化”這些資源,著力點在教師,而著眼點卻在學生。教師帶著學生走進教材,走進課堂,實現“完美銜接”的狀態。
高中政治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整合資源,而情境設問的創設和教學資源的整合一定要符合政治課堂的教學要求,這才是真正的“課堂生態”。
“生態課堂”應該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全新整合、達到生長發展最優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生命張力、靈動的過程,更是一個教學雙方互利共贏、教學相長的過程。在“生態課堂”上實現“雙贏”。
《普通高中政治課程標準》指出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和各種生活關切的同時,恰當地采取釋疑解難、循循善誘的方式,幫助學生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激發學生求知興趣,誘導學生質疑問難,是達到“互利共贏”的重要途徑。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經說過:“如果一個老師有能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那他就成功了一半。”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質疑問難;第二種是通過各種模擬情景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質疑問難。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或開拓思維,或修正誤區,抑或深化認識。
小組合作學習既可以是同伴之間的合作,亦可以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鼓勵小組合作,要努力改善同伴學習的人際環境,提倡學生和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教互學。心理學家安·布朗的“互惠式教學”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分析、交流,由舊的知識中派生出新的知識。因此,合作學習能讓教師和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參與進課堂教學,從而讓他們之間形成互教互學的良好教學環境,具有更好的“生態”。
《普通高中政治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見解,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我想這樣的課堂狀態,就好像是不同的樂器相互協調產生鳴響而形成的“交響樂”,誰能不從中受益?
總之,打造“生態課堂”需要由教師讓學生“全心參與”的“心態”來引領,需要由教學要素“完美銜接”的“狀態”來呈現,需要由教學過程“互利共贏”的“動態”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