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龍
【摘要】小學是孩子在基本脫離分離焦慮后,開始接觸較大范圍的集體學習生活的階段,同時也是其習慣養成、知識體系構建的重要時期。從小學生的教育實踐上看,許多孩子存在包括倦怠學習、粗心、定力差等在內的學習障礙,這些都來源于學習習慣的不合理性。而對于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家長可謂其中的主導因素。對此,筆者就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從家長方面出發展開探討,希望與廣大教師、家長共同分享。
【關鍵詞】小學;學習習慣;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學習習慣的基本概述
學習習慣是孩子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養成的一種行為模式,其具有可塑造性、活動性以及情境性,并且在一定條件下呈現自動化特征。一般來說,學習習慣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集合。其中,普遍性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包括學習順序、復習順序、做題路徑等大多數人都遵循的一種學習方式;特殊性則主要指根據不同學科、不同個體,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區別于其他學生的具有個體化特征的學習行為。從定義上看,學習習慣既包括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包括不良習慣。如何區分孩子的學習習慣,并針對學情、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培養,對于老師、家長而言都是一大難題。因此,對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進行不斷總結、反思、探討十分必要。
二、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現狀
就目前而言,小學生中具備良好學習習慣的相對較少,大部分學生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學習習慣上的缺陷,甚至有些學生的不良習慣對其學習成效造成了消極影響。筆者結合教學實踐以及溝通經驗,將現階段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狀況總結為以下幾點:
1.味、權威式的規則,讓學生畏懼、厭倦甚至產生抗拒情緒。我們知道,現階段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對于孩子習慣方面的約束往往以命令的形式進行,比如“做完作業才允許看電視”“上課不能開小差”“作業必須按照格式完成”等。這些命令式的習慣培養方法,在教育的前期或許能對大部分學生起到震懾的作用;然而,從長遠來看,如此的教育模式將漸漸產生反作用。
2.不注重家庭的影響與培養。許多學生在學校的集體學習氛圍下,基本能遵守日常的學習行為規范,能呈現出相對良好的學習表現。然而,許多學生在課后,在家庭中的學習習慣卻未能養成。經過家校溝通筆者發現,這種情況多數來源于父母的教育缺位,即家長未能在課余時間充分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以及生活習慣教育中去。許多孩子在家中的學習行為表現不佳,并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對其整體良好習慣的塑造造成了不良影響。
3.家長在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中所采用的策略不當。經過溝通調查發現,仍有許多孩子的家長關注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然而在培養過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存在不妥之處。比如,部分家長在家中盲目給孩子制訂了嚴格的計劃與規則,如“必須在2 個小時內完成作業”“必須完成額外的×× 道題目”“晚上10 點前必須睡覺”等;甚至有的家長在嚴格的規定基礎上,為了達到約束效果,制定了懲罰制度。如此計劃并非對每個孩子都有用,若長期無視孩子的發展情況以及心理狀態,將給孩子帶來不可磨滅的消極影響。
三、家長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上文的總結與分析中我們可知,現階段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不是存在家長教育上的缺失,就是家長在培養過程中策略使用不當。那么作為重要影響因素的家長,如何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筆者在參考相關資料、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基礎上,給各位家長提出以下三點策略建議:
1.給孩子樹立榜樣目標,讓他(她)自己決定“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對于孩子的教育,首先應該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的。家長只有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才能真正獲得他們的信賴與合作。樹立榜樣目標,是給孩子制定學習習慣策略的重要核心。具體來說,家長可首先給孩子呈現幾種可供選擇的榜樣目標,例如“一個能在做作業時‘心無旁騖的人”“一個讀過3 本書并能給大人介紹書中內容的人”“一個做作業從不出錯的人”“一個總能事先知道第二天學習內容的人”等。其中的教育含義則在于幫助孩子養成學習時專注、習慣閱讀、做作業專心細致、有預習習慣的良好學習行為習慣。這種目的的設立能在很大程度上勾起孩子的興趣,對于其保持練習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詢問孩子如何達成目標,讓他(她)自己制定路徑和規劃。我們知道,小學生根據其認知發展水平的不同、心理發展狀態的不同,其對于家長或者老師的命令、計劃的看法以及遵守程度也不同。因此,為了使孩子達成目標,最好的辦法在于讓他們自行制定規劃和路徑。其中,孩子首先自行填寫表格或者畫出路徑,若孩子無頭緒,家長可通過詢問法進行引導;其次,在孩子的初步規劃基礎上,家長根據具體內容幫助孩子一起進行修正,并制訂好最終的計劃表格,使其具備較為完備的形式。總而言之,只有孩子充分了解規劃的產生,他們才能真正由衷地遵循它。
3.幫助孩子進行規劃執行情況的反思,讓他們學會寫“報告”。我們知道,最好的進步方法就是反思,在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過程中,為了達到不斷修正的目的,家長應定期和孩子一起對一定時期的計劃執行情況進行反思和總結。在引導的基礎上讓孩子作“報告”的演講,使其能在“煞有介事”的形式中認真對待規劃、對待自己的學習活動。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學習、生活環境下認知水平、心理狀態都具有特殊性,要對這些孩子進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必須首先尊重他們,并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與自主發揮空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孩子愿意參與到習慣的養成中去。
附 注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 年度“貧困地 區縣城城鄉結合部小學生家庭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課題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7]GHB1068)。
(編輯:龍賢東)